图说:“毛衣奶奶”希望她织的毛衣孩子们都喜欢
83岁老人来"每天存一元" “爱心储蓄”织成近400件爱心毛衣
一位83岁的老人,自16年前起每天存一元“爱心储蓄”,用来织毛衣捐给慈善机构。这么多年来,她共织了近400件毛衣,成了远近闻名的“毛衣奶奶”。78岁时,奶奶终于了却多年心愿,用织毛衣的手握紧拳头宣了誓、入了党。那一瞬间,她哭了……在最近青浦徐泾镇评选出的首届“文明风尚之星”
想要帮忙做点事
走进曲锦寿的家,最抢眼的就是约1平米的“毛衣工作室”:一张旧沙发、一张四方桌、一盏台灯,以及堆得一层层的绒线球和花样纸。“女儿说要给我弄个更大的工作室,可我觉得这样就挺好的。”满头白发的曲奶奶乐呵呵地说。
和她的姓一样,曲奶奶的人生之路也挺曲折。22岁时,她支内去了江西南昌,后来在湖南衡阳因严重水土不服落下了一身毛病,1977年提早退休。直到1996年,她才重回家乡上海。
“年轻时苦,回来后日子好太多了。退休工资虽不多,但不愁吃不愁穿,坐车也不花钱,还有免费牛奶。我心里真是感激,就想要帮别人做点什么。”1996年,她在电视里看到有人捐献手工缝制的书包,眼前一亮:“我也可以,我会织毛衣呀!”
“爱心储蓄”每天攒
打定了主意,可费用怎么办?生性节俭的她找了一个罐子,每天投一元钱,作为“爱心储蓄”专款专用。“那时退休工资只有600多元,每天攒一元。后来工资涨到1400多元,每天就攒两元,逢年过节小辈给的压岁钱也放进去了。”多年后,罐子变成了钱包,但爱心始终不变。钱包上,端正地写着“献爱心”三个字,里面尚有500多元。
曲奶奶还有一本“账本”,记载着每笔爱心支出或收入。她做了一辈子财务,记起账来清清爽爽:1998年的抗洪救险、1999年的云南地震、2003年的抗击非典、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0年的玉树地震……曲阿婆一次不拉地参与捐献。
说起织毛衣,曲奶奶如数家珍。“花样复杂的一件要织半个月,从三四岁到十几岁,每种尺码的我都织。”为了让孩子们喜欢,老人学会了设计花样。女儿帮她买来近十本编织书,又买了有小格子的作业本,奶奶就从里面精挑细选,再一笔一划描到本子上、润色。几厚本花样图纸,已经被她翻烂了,织出来的毛衣,一件比一件好看。“今年是龙年,我就织了一条金龙,每年我都要织生肖,希望收到衣服的孩子会喜欢。”她说。
织毛衣时要记针数,必须很专注。因为这个缘故,曲奶奶已经三次把水烧干了,差点发生险情,家里的水壶一连换了三把。每织到一定数量,她就抱着毛衣去捐掉,100件、30件、50件……现在总数已经达到近400件,一针针一线线,换来近十本大红捐献证书。
78岁终于入党
曲奶奶织毛衣的事传开后,亲友邻居们都感动不已,好多人会隔三差五送一点旧毛衣、旧毛线。曲奶奶过意不去,收下后就会织一两件毛衣给他们家的小孩“还礼”。
曲奶奶一直有个心愿,就是加入党组织。2002年,在大家的支持鼓励下,曲奶奶打了入党申请报告。2007年,她在78岁高龄时,终于如愿加入了党组织。“入党那天,我可激动了!”回忆起那天,奶奶依旧心绪难平,哽咽不已,“我那时想自己是党员了,得做更多能帮得上群众的事!”
现在,奶奶依旧每天在阳光下织着毛衣。“今年我八十多岁了,万一我不在了,我愿意把遗体捐献给国家,最后为医学事业做一点贡献。”她说。(记者金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