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佩永近影
10月下旬的一天,来到位于北京西南的上方山脚下,华夏董氏兄弟商贸集团北京农场就坐落在这里。走进农场,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丰收的田园景象:黄黄的柿子挂在枝头,红红的大萝卜撑爆泥土;老玉米成片地躺在地上晒太阳,肥壮肉猪的欢叫声冲破围栏……这景象让你兴奋,也让你思考。
澳大利亚华侨企业家董佩永是这家农场的主人,也是一个让你思考的人。
心灵的“桃花源”
董佩永,一
资料显示,董佩永,华夏董氏兄弟商贸集团的执行董事。华夏董氏商贸集团,创建于1992年,是一家集国内外贸易、矿山开采、机械制造、高新技术投资、生态农业开发和优质矿泉水生产为一体,员工2.5万人,资产总值600亿元人民币的综合性跨国企业。
工作在他身边的人说,他在农场时就是这个样子,出门会客时才穿上西装。他生活简朴而又透明。吃的是集团农场自己生产的粮食、蔬菜。一日三餐,家常便饭。一年四季,粗布衣衫,一件也就是四五十元。整个夏天几乎就是一套粗布半袖短裤、一把蒲扇、一杯清茶,过着比普通人还普通的生活。董佩永的解释是,我要把“资源”节省到最低限度。
这并不是一句假话,从他的农场驻地可以得到实证:铺地用的是山上的石头,或者干脆就是泥地,住房刷白就行了,水龙头的水细细地流,刚刚够你把手洗干净。再看他的绿色农业,农家肥,蔬菜地,用的都是最原始的耕作办法。
农场位于上方山的脚下,都是山洼地,收成不外卖,生产的米面肉油菜等绿色食品供给集团公司的工作人员食用。董佩永说:“目的就是给他们一个健康的身体。”
“在城市里生活,过的还是农村的节俭日子。”这就是董佩永所追求的生活,所践行的理念,因为他认为:“人类生存永远也离不开淡水和粮食。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耕地减少,将直接危及到淡水和粮食。一旦水源被污染了、耕地被占没了,再多的楼房,再多的钞票有啥用?全世界的印钞机24小时不停地工作,能印出一滴淡水、一粒粮食么?”
中国农民的秉性
“中国农民的秉性,就是淳朴、善良、节俭,知恩图报,忠孝节义。”董佩永说,“我就是一个农民。所以,中国农民有的秉性和本质我都有。”
2009年,他投资20万多元,取消了集团总部和上方山基地的室内厕所,不使抽水马桶,改建公厕,用循环使用生活用水冲刷便池。仅此一项,每年节约淡水2万多吨。公厕的粪便还被沤发成了生产绿色食品的农家肥,可谓一举多得。
为了消除“白色垃圾”这一环保公害,2010年,他在黑龙江省绥棱县设立了2亿元的环保基金,启动了“治理白色垃圾,保护美好家园”环境保护项目。现在,走遍绥棱城乡,再也看不见从前塑料膜遍地刮、塑料袋空中飞、农药瓶水上漂的现象。
近几年,他投资5亿多元人民币,对所属矿山企业进行配套改造,做好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这篇大文章。其中规模较大的马家沟矿、鑫发矿已经率先实现了零污染、零排放,所有矿井水、煤矸石、煤层气等全部回收,循环利用。每年节约了大量的资源,同时更减少了排放。
同时,他还就粮食安全及农产品安全、淡水资源、白色污染、环境保护等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的热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积极向有关部门建言献策。
董佩永常说的一句话是:“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已成当务之急。我不是政府官员,没有要求别人的权力,但是有管好自己的责任,有管好自己企业的责任。”
浸入骨髓的基因
节俭于家,慷慨于邦。
自1992年以来,董氏集团先后向国家缴纳税金50多亿元,累计向社会捐赠资金、物资5.3亿元。他说:“做慈善,做公益,做好事,是根植我灵魂,长在我骨子里的东西。”
董佩永仁慈宽爱的真性情源于家族世传,特别是父母熏陶。他自小就耳濡目染父母与人为善的敦厚品质和助人为乐的古道热肠。尤其是母亲在自家日子十分艰难的情况下,还从粮袋底子舀出米来接济别人的事,就像一盏明灯,映照他载德前行。
自2011年9月开始,董佩永投资2亿元,以父母的名字冠名设立“天华敬老基金”和“淑珍敬老基金”,分别给父母出生地河北唐山市滦县小河湾村、古冶区刘庄村60周岁以上老人按月发放敬老金。敬老金数额每月至少300元,最多高达2000元,每月按时汇到每位老人自己的银行卡里。
每逢国难民疾,他都一马当先,慷慨解囊。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他第一时间组织捐款,派抗震救灾小分队赶赴灾区救援,先后五次捐款捐物4600多万元人民币。
董佩永说:“我最看不惯某些所谓企业家,在歌厅声色犬马,在酒店挥金如土,面对灾难却一毛不拔、为富不仁。如果我们骨子里不流淌着道德的血液,那么充其量也就是低级的脊椎动物。”
走出农场,我在想:“作为身价百亿的企业家,董佩永是够节俭的。但他的节俭,不同于一般人的省吃俭用,也不是浅层次的精打细算,更不是守财奴的悭吝自私。他的节俭,体现的是对资源环境的深度思考,体现的是对民族未来的深切关注,体现的是对国家社会的深情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