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员艰难爬上船。
现状: 正在逐渐消失的辛苦职业
位于青岛开发区薛家岛街道的山东村在进行改造之前,是一个典型的小渔村。村子三面是大山,前面就是海,几乎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可以通往外面。
就是这样一个祖祖辈辈靠海吃海的的小村庄,在1990年代的时候只有30多户人家,100多人。但村里的“猛子”却有30多人,也就是说基本上每家都有“猛子”。周围的烟台
谈起到深海捞参的“猛子”为何越来越少,王彬德感触很深,“这个活儿太辛苦了,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而且很多‘猛子’早就转行了。”
早在1993年以前,青岛开发区沿海海域都是“公海”,世代居住于此的老渔民们冬天没事,就利用临近过年的两个月潜水捞海参,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猛子”。从1993年开始,沿海近海海域开始由个人承包出租,“猛子”失去了捞参的地方,纷纷开始转行。一部分人转向租赁近海搞养殖,收获的时候自己潜水捞参,还有一部分人开始收购海参做生意,做起了老板。由于深海捞参很辛苦,年轻人也慢慢不再做这种工作。
出路: 承包近海养殖转行当老板
尹宝德无疑是“猛子”们当中成功转型的一个。1993年时他承包了一片海域,自己捞上来的海参没有直接卖掉,而是开始向深加工转型,加工成干海参后进行销售,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海福康海参品牌。尹宝德告诉记者,在青岛开发区,像他这样由“猛子”起家到有自己的海参品牌的人并不在少数,比方说老尹家海参的经理尹宝昌也是从16岁就开始当“猛子”逐步发展起来的。
记者采访了解到,自1993年开始近海承包以后,随着桥隧的开通,青岛开发区南部沿海又进行了新一轮的拆迁改造,老渔村纷纷搬进了海景房,很多“猛子”们也富裕了起来,转而进入海参销售环节,纷纷转行当上了老板。(记者 潘旭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