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百宝箱
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年轻上班族被份子钱硬逼成月光族

来源:青岛新闻网-- 2012-10-29 07:25:43 字号:TT

    每年十月是婚礼最集中的季节。近日,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刚参加过婚礼的青岛市民,他们都表示越来越多的份子钱让人有些谈 “婚”色变了,而更让人感到疲惫的是礼尚往来中心里的那份纠结。

    收礼者纠结:

    实际总不如预期高

    28岁的小刘最近刚办完婚礼,在亲朋好友的支持下婚礼办得很成功。但唯一让小刘 “心凉”的是,和他最好的一个海归朋友竟然给他随了200元。而按他心里的预期,这个朋友应该至少800元。小刘告诉记者,“收了200块钱之后,我俩的联系瞬间少了,为了这种事弄僵了关系,觉得挺悲凉的。”

    从事婚庆行业多年的王女士认为,在结婚发喜帖的时候,人们似乎已经对每个人都标过价了。而当现实不如人们预期时,心里就会比较失落,朋友的礼钱似乎已经成为检验自身人品的“试金石”。

    送礼者纠结:

    人情消费很无奈

    魏先生人到中年,正是家中需要花钱的时候。可碰到亲戚、同事、朋友结婚一类的事,碍于面子又不得不去,份子钱总免不了。魏先生告诉记者,像他这种被“人情帖”困扰的人很多。婚丧嫁娶、添丁增岁、升学乔迁、招工参军……除了“封礼”名目增多外,礼金也是逐年“水涨船高”。

    与魏先生相比,部分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为了显示 “情谊深厚”,礼金也是越送越多,不少人因此成了“月光族”。90后小孔便是这样一位,前不久高中舍友结婚,因为关系好他随了1000元,加上其他同事结婚的份子钱,他已经负债累累。他无奈地对记者说,想要立足社会,这昂贵的人情消费真让人无奈!

    除了必须应酬的亲密关系外,偏偏常有关系疏远的也来凑热闹,诸如远房的亲戚、同学的弟弟、单位里新来的同事等。遇到这些到底该给多少,又成为一个让人纠结的事。

    收送双方都纠结: 不尴不尬人情扭曲

    李女士便遇到过这样一件事:“去年5月有个平时不怎么联系的同学准备结婚,打电话非要我参加。没办法我去了随了份子200元,今年到我结婚时人家两口子打车来给我送的红包,说时间不巧不能参加了。拆开一看140元,估计是人不来了直接把菜钱扣了。”李女士总结道,每次遇到这样的事不仅让送者纠心,也让收者感到十分尴尬,礼钱不仅没成为拉近彼此关系的纽带,反而扭曲了正常的人际关系。 温暖的“份子钱”

    有的“份子钱”给人压力,但也有的“份子钱”让人心生温暖,从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

    送礼者的深情收礼者的慰藉

    刘女士经历了一次婚姻的失败。当她第二次走入婚姻殿堂时,她既不想惊动朋友,又觉得有必要给一直关心着自己的朋友们一个交代。于是,她邀请朋友们在一家大酒店聚会,事先没有透露任何再婚的消息。当她把爱人介绍给大家,所有人都大吃了一惊。一方面为她高兴,另一方面也为空手而来感到失礼。让刘女士意外的是,当晚回到家里,发现手提包里有个信封,里边装着两千块钱和一张纸条,信封是旧的,显然是临时对付的,纸条也写得有些潦草,写着:“我们临时凑了点钱,拿不出手,只是表达我们的心意,愿你们幸福!”

    该出的“份子”一分不少 该收的“份子”一分不要

    五十多岁的张先生开了家小公司,经济上能维持一个小康水平,但谈不上富裕。作为地道的青岛土著,又是一个喜欢交朋友的人,他的朋友太多了,光同学就有小学的、中学的、大学的。更不必说远近亲戚、生意伙伴、业余爱好圈子……张先生之所以朋友遍天下,主要是因为他为人厚道,重视礼数。“大家年龄差不多,这几年我参加的朋友们孩子的婚礼,数也数不过来。该出多少份子,一个不能少。这是对朋友的尊重,也是对晚辈的祝福。”

    但张先生的儿子结婚,张先生却谁也没有通知。只是在一家酒店里,请了两个家庭的至亲聚会庆祝。“主要是孩子们懂事,亲家好。我提出这个建议,他们赞同。我的朋友太多了,如果大办的话,至少得几十桌。自己累,大家也得抽时间出席,还要拿红包,我不想给大家添麻烦。”

    集体凑份子轻松又浪漫

    对于份子钱,多数市民认为它是婚礼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市民杜女士说,结婚花销很大,大家多凑点份子钱可以暂时帮助新人渡过难关。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有些约定俗成的办法,让收礼者送礼者都感到轻松愉快、温馨浪漫。

    婚礼主持刘先生说:最近兴起了2人凑666元、888元,3人凑999元等吉利数红包之风。这样不仅可减轻送礼者的负担,吉利的数字也是对新人的一个祝福,可谓两全其美。

    记者手记

    回归“份子”的真意

    份子也写作分子,是一个老词,打从明代中叶开始就流行。这种叫法,本身显示凑份集资、群策群力的风气。但由于商品经济不发达,在古代并没有流行送份子钱的习俗,人们习惯送东西给新人。

    清末民初,送份子钱才成为上流社会举办喜事必不可少的项目,老舍先生的小说《正红旗下》就描述过家里为了凑份子钱发愁作难的情景。解放初期很长一段时间也不流行送份子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结婚特别简单。直到改革开放后,人们手上也有了闲钱,随着商品经济观念的深入人心,直接送钱为全社会所接受,送份子钱才成为祝福新人的方式。

    但现在,有一种现象值得关注和深思——结婚随份子渐渐失去其原有的味道,成为了攀比、炫富的一种手段。这钱也是越涨越高,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特别是对一些低收入家庭以及工薪阶层,为不失面子而盲目趋众,从而影响了正常的生活质量。

    多少年来,政府不断提倡婚丧事简办,禁止奢靡之风,现实却是,婚典越办越大,“份子钱”越随越多。笔者认为,我们的社会亟须重树健康的人际交往观,倡导朴素、节俭的社会风气,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

    份子钱,虽是件小事,它却与人们的幸福感有关,也与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关。(任钊)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