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送双方都纠结: 不尴不尬人情扭曲
李女士便遇到过这样一件事:“去年5月有个平时不怎么联系的同学准备结婚,打电话非要我参加。没办法我去了随了份子200元,今年到我结婚时人家两口子打车来给我送的红包,说时间不巧不能参加了。拆开一看140元,估计是人不来了直接把菜钱扣了。”李女士总结道,每次遇到这样的事不仅让送者纠心,也让收者感到十分尴尬,礼钱不仅没成为拉近彼此关系的纽带
有的“份子钱”给人压力,但也有的“份子钱”让人心生温暖,从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
送礼者的深情收礼者的慰藉
刘女士经历了一次婚姻的失败。当她第二次走入婚姻殿堂时,她既不想惊动朋友,又觉得有必要给一直关心着自己的朋友们一个交代。于是,她邀请朋友们在一家大酒店聚会,事先没有透露任何再婚的消息。当她把爱人介绍给大家,所有人都大吃了一惊。一方面为她高兴,另一方面也为空手而来感到失礼。让刘女士意外的是,当晚回到家里,发现手提包里有个信封,里边装着两千块钱和一张纸条,信封是旧的,显然是临时对付的,纸条也写得有些潦草,写着:“我们临时凑了点钱,拿不出手,只是表达我们的心意,愿你们幸福!”
该出的“份子”一分不少 该收的“份子”一分不要
五十多岁的张先生开了家小公司,经济上能维持一个小康水平,但谈不上富裕。作为地道的青岛土著,又是一个喜欢交朋友的人,他的朋友太多了,光同学就有小学的、中学的、大学的。更不必说远近亲戚、生意伙伴、业余爱好圈子……张先生之所以朋友遍天下,主要是因为他为人厚道,重视礼数。“大家年龄差不多,这几年我参加的朋友们孩子的婚礼,数也数不过来。该出多少份子,一个不能少。这是对朋友的尊重,也是对晚辈的祝福。”
但张先生的儿子结婚,张先生却谁也没有通知。只是在一家酒店里,请了两个家庭的至亲聚会庆祝。“主要是孩子们懂事,亲家好。我提出这个建议,他们赞同。我的朋友太多了,如果大办的话,至少得几十桌。自己累,大家也得抽时间出席,还要拿红包,我不想给大家添麻烦。”
集体凑份子轻松又浪漫
对于份子钱,多数市民认为它是婚礼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市民杜女士说,结婚花销很大,大家多凑点份子钱可以暂时帮助新人渡过难关。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有些约定俗成的办法,让收礼者送礼者都感到轻松愉快、温馨浪漫。
婚礼主持刘先生说:最近兴起了2人凑666元、888元,3人凑999元等吉利数红包之风。这样不仅可减轻送礼者的负担,吉利的数字也是对新人的一个祝福,可谓两全其美。
记者手记
回归“份子”的真意
份子也写作分子,是一个老词,打从明代中叶开始就流行。这种叫法,本身显示凑份集资、群策群力的风气。但由于商品经济不发达,在古代并没有流行送份子钱的习俗,人们习惯送东西给新人。
清末民初,送份子钱才成为上流社会举办喜事必不可少的项目,老舍先生的小说《正红旗下》就描述过家里为了凑份子钱发愁作难的情景。解放初期很长一段时间也不流行送份子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结婚特别简单。直到改革开放后,人们手上也有了闲钱,随着商品经济观念的深入人心,直接送钱为全社会所接受,送份子钱才成为祝福新人的方式。
但现在,有一种现象值得关注和深思——结婚随份子渐渐失去其原有的味道,成为了攀比、炫富的一种手段。这钱也是越涨越高,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特别是对一些低收入家庭以及工薪阶层,为不失面子而盲目趋众,从而影响了正常的生活质量。
多少年来,政府不断提倡婚丧事简办,禁止奢靡之风,现实却是,婚典越办越大,“份子钱”越随越多。笔者认为,我们的社会亟须重树健康的人际交往观,倡导朴素、节俭的社会风气,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
份子钱,虽是件小事,它却与人们的幸福感有关,也与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关。(任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