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百宝箱
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西哈努克曾两度来青岛住迎宾馆

来源:青岛新闻网-- 2012-10-16 07:28:30 字号:TT

西哈努克曾两度来青岛 住迎宾馆二浴游泳

图为西哈努克来青,翻拍自《青岛五十年新闻图鉴》。

    西哈努克把中国视为第二祖国,甚至称中国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事实上,西哈努克与青岛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0月15日,记者查阅相关文史资料了解到,西哈努克曾两次来到青岛,受到了青岛市民的热烈欢迎,在青期间,除游玩各景点之外,他还参观了包括青岛啤酒厂 、青岛电视机厂等,并盛赞“青岛生产”可媲美美欧日产品。

    10月15日,记者从市档

案馆调阅了由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纂的《青岛市志:外事志/侨务志》。根据期间相关记载 ,自1953年至1990年,西哈努克曾两次来到青岛。根据记载,1972年8月13日,西哈努克偕夫人莫尼列一行29人,在时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徐向前及中国驻柬大使康矛召等陪同下,由济南乘专列抵青访问、休假。时隔17年的1989年6月3日,西哈努克再次来到中国。此番他的身份已经由国家元首变为了民主柬埔寨主席。

    在青岛文史专家鲁海的记忆里,上世纪70年代迎接西哈努克可谓是“盛况”。“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不多,来青岛的外国领导人更少。”西哈努克能来,是值得庆贺的大事。据相关资料记载 ,西哈努克来当天,少年儿童向西哈努克夫妇献了花。

    为了迎接西哈努克,市区主要街道悬挂了横幅标语。“那个时候我家住在广西路上,离火车站很近。”鲁老回忆说,火车站前的站前小广场上锣鼓喧天,近万人夹道欢迎。正如《青岛市志:外事志/侨务志》记载 ,外宾在青岛火车站受到一万多名群众的热烈欢迎。

    1972年8月13日的这次来访在19日结束。西哈努克还在下榻的迎宾馆分别同服务人员、厨师、司机及其他工作人员合影留念,并向他们赠送了纪念品。后来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出品了西哈努克1972年访问青岛的纪录片。这个纪录片一度在青岛的年轻人中拥有一批“粉丝”。

    鲁海老先生也清楚地记得,在这个彩色纪录片里出现的有关西哈努克的镜头。“他住在迎宾馆,去了栈桥,还去了第二海水浴场游了泳。”鲁海告诉记者,1990年他在青岛疗养院时,曾听工作人员聊起,西哈努克1972年就在第二海水浴场进门右手旁的“VIP更衣室”中更衣。据史料记载,西哈努克一行在青期间游览了市区风景点,并参观了当时的青岛啤酒厂、青岛贝雕厂和丹山生产队。

西哈努克曾两度来青岛 住迎宾馆二浴游泳

丹山人向西哈努克送水果。(丹山社区提供)

    西哈努克两次访青,都参观了“青岛生产”,并对其发出了称赞。1972年8月的青岛之行,在青岛啤酒厂,西哈努克兴致盎然地参观了青岛啤酒的生产过程,并称要在解放的柬埔寨建起青岛啤酒厂,让柬埔寨老百姓也喝上青岛啤酒。

    1984年,青岛进一步开放后,对全市50多个对外开放参观点进行了调整、充实,参观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1989年,西哈努克参观青岛电视机厂。根据记载,1989年6月3日,西哈努克一行 1 6人抵达青岛,在青期间,参观了青岛电视机总厂,西哈努克在留言簿上写道:“贵厂生产的电视机质量非常好,完全可以与日本、美国、西欧的产品媲美。”

    记者赴丹山社区探访40年前的幕后故事:

    西哈努克给青岛苹果“代言”

    1972年西哈努克一行游览了青岛,此外他还专门到现在的城阳夏庄街道丹山社区进行参观,当时丹山社区称作丹山生产大队,因盛产苹果成为远近闻名的水果之乡,西哈努克一行,品尝到了美味的丹山苹果。15日下午,记者专门赶赴丹山社区探访40年前的幕后故事。

    20天前选好苹果,当天到来才采摘

    “丹山在上世纪70年代是远近闻名的水果之乡,我们这里盛产苹果。”城阳街道办丹山社区主任招吉香告诉记者,当年丹山苹果小有名气,每年到了苹果上市季节外地客商都到他们这里采购苹果。

    “丹山苹果确实好吃所以在当时也被列为接待用品,西哈努克来丹山参观也想品尝一下这种独特口感的丹山苹果。”采访中,招吉香介绍说。

    现年59岁的方爱华在西哈努克访问青岛的那年才19岁,她有幸选为接待人员。“在那样的一个年代,能迎接这样的贵宾前来,确实是一件大事,所以父老乡亲们都很兴奋,都想着能目睹一下这位贵宾的风采。”方爱华说,当时的丹山生产大队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当时为他准备的苹果和玉米都是20天前选好的,我们还专门做了记号。”方爱华告诉记者,为了迎接贵宾,他们做了精心的准备,为了保持苹果新鲜,西哈努克当天来的时候他们才去果园采摘的,当时西哈努克大饱口福,这些细致的安排让西哈努克觉得十分贴心。“每个苹果上都有‘中柬人民友谊万岁’的字样,这也是我们提前进行了准备。”

    40年前的迎宾路,就是湘潭路前身

    “为了迎接西哈努克,我们组织了几百人的迎接队伍。”方爱华告诉记者,当时欢迎队伍主要由少年队员组成,统一着装手持鲜花。

    到了西哈努克来的当天,整个欢迎队伍热情洋溢,高呼欢迎口号,虽然过去了40年,但对于当年的欢迎场景方爱华仍然历历在目。

    据方爱华介绍,期间西哈努克到丹山果园去参观,为此,他们提前在果园间修建了一条迎宾路。方爱华介绍,随着后来经济的发展,这条土路也渐渐成了柏油路,“这条路就是现在湘潭路的前身。”

    在上世纪70年代,对于普通家庭的市民来说,自行车都不多见,别说坐轿车了,有的甚至连见都没见过。“对于我来说真是非常幸运,我作为接待员有幸第一次坐上了轿车。”方爱华回忆说,而且有机会可以近距离地接触到西哈努克。

    西哈努克访问让丹山苹果闻名于世

    在丹山人的眼中,他们种植的苹果在当时已经全国闻名,而西哈努克的这次访问更让丹山苹果闻名于世界。

    招主任告诉记者,按照当时村里所记载的资料显示,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大规模种植苹果,有大约3000亩的果园,而这也成为当时丹山人主要的经济收入,“当时丹山苹果因独特的口感被定位外宾参观接待用品,在国内可以说已经小有名气了。”招主任说,而西哈努克的这次访问,让丹山苹果走向了世界,产品出口东南亚多个国家和地区,之所以能出口到东南亚各国 ,除了这种苹果口感好之外,相信与西哈努克的宣传是分不开的。招吉香说,根据一些老人介绍,当时很多地方的苹果都不好卖,但只要贴上“丹山”的牌子后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西哈努克来青岛访问,不仅仅是一次政治大事,给丹山的经济也带来了好处。”招吉香说,后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丹山由村变成了社区,村里的土地也变为工业用地,并建起了厂房、楼房,“现在我们感觉遗憾的就是不能再种植丹山苹果了,不过这段历史不能被忘记,它必将成为丹山整个发展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招吉香说。

    人物

    40年前他曾被西哈努克抱过

    据方爱华介绍,在迎宾队伍中,有两名可爱的小男孩,这俩小男孩也是从村里众多孩子当中挑选出来的,“两个孩子长得胖乎乎的,特别可爱。”方爱华介绍说,在她眼中西哈努克很幽默,而且很容易接触,当天他来到丹山后,也曾被这两个可爱的孩子所吸引,而且他还亲自将两个孩子抱在怀中逗他们玩。“俩孩子被他逗得笑个不停。”方爱华介绍说。

    40年前曾被西哈努克所抱过的孩子现如今也已人到中年,而且还成了城阳夏庄街道办丹山社区委员,一直在为全社区父老乡亲做服务工作。10月15日下午,记者见到了其中的一位招吉学。招吉学身高1.7米以上,长得胖胖的,啤酒肚也已经明显凸了出来。

    “那个时候我才两岁还不记事,而现在我的孩子都快要成年了,这40年过得真是快,变化也特别大。”据招吉学介绍说,因为当年他年纪小还不记事,没法说出什么感受来,“但我听村里很多老人都跟我说过这件事,说我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西哈努克抱过。”招吉学说,虽然想不起当时的情况,但他还是感到很自豪。“今天早上看到了他去世的消息,确实让人感觉很难过。”

    “不过还有一件事我一直觉得遗憾,而且这几年我也一直在努力找寻。”招吉学说,听村里的很多老人都讲过,西哈努克当时抱着他的时候,临行人员曾经拍过照片,“后来我翻阅过村里的资料照片,但一直没找到,我希望能找到它作为我们对他的怀念。”(记者 周晓荷)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