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百宝箱
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国际 > 正文

党报盘点7名60后省部级官员 称将影响未来中国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09-21 07:01:33字号:TT

  社科背景特点显著

  与“40后”、“50后”相比,年轻务实、高知化、懂经济、富有个人魅力、社会关注度高,成为“60后”省部级高官最明显的标签。他们出生在“文革”时期,在改革开放年代长大,大部分在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期间进入正规高等院校学习,具有完备整齐的教育经历。据统计,在已知学历的159名“60后”省部级高官中,10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而本科及其以上学历则占99.37%。

在“60后”省部级领导干部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接近九成。其中,获得博士学位者72人,占比45.28%;获得硕士学位者68人,占比42.77%。7位“60后”省部级正职官员全部具有研究生学位。这表明,他们的知识化程度高,学习知识的愿望十分强烈。

  统计发现,在158位获得学位的省部级官员中,人文社会科学学位获得者有97人,占比61.39%;理工科学位获得者61人,占比38.61%。这说明,“工程师治国”的时代渐渐过去,具有人文社科背景的领导干部群体崛起,这符合现代国家治理的趋势。

  在97位人文社会科学学位获得者中,管理学学位获得者最多,为39人,占比40.21%;其次是经济学学位获得者29人,占比29.89%,而法学学位(包括法律、政治学等专业)获得者有19人,占比19.59%。经济、管理、法律知识与中国国情和发展所需相适应,因此拥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官员脱颖而出。

  基层工作经验丰富

  不仅如此,他们大部分人经历更加丰富,有深厚的基层工作经验。同时,社会对“60后”省部级高官有高度的期待。这不仅因为他们在国家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而引起格外的关注,更直接的原因是人们对于目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有些问题存有困惑,新的政治人物的出现给他们一种希望、期待。

  统计还发现,在成长路径多样化的背景下,交叉任职是“60后”省部级干部相对较多的成长路径。近几年,国企高层转任地方大员或部委主管有增加的趋势。有企业任职背景的官员通常最重要的特点是其眼光更加宽广。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从中石化“掌门人”转任福建省省长的现年50岁的苏树林。根据2006年出台的《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实行党政机关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之间的干部交流,选调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领导人才到党政机关任职。

  分析认为,企业高管在政府担任高官有明显优势。国企高管“入仕”之后,可以把企业管理的一些做法引入党政机构,可以改变其他官员的一些观念,尤其是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部门需要专业性的官员。

  以人为本理念凸显

  在执政风格上,“60后”省部级高官更加注重民生,更加亲民,包容性强,重视法制,凸显以人为本的柔性治理色彩。

  在政治学意义上,工作经历、知识结构、学识背景都是决定执政风格的因素。

  这批“60后”省部级高官,青年时期适逢80年代的思想解放,思想更加活跃,更加开放;他们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对中国的基层比较熟悉;他们学习研究能力和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的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对现代性的认同度较高。这些都是他们的优势,也是新型治理风格的基础。

  首先,他们会更加注重民生,更加亲民务实。这些“60后”高官,基本上都有着相对较长的基层工作经验,了解老百姓关心的事情,清楚他们的利益诉求。当今信息化时代,相对于“40后”、“50后”高官,他们在整个社会舆论监督越来越透明化、公开化的氛围中,会更注重塑造自己的公众形象,而亲民是其基本内涵,务实是其重要风格。

  在中国共产党越来越在乎民意,依赖民心的背景下,注重民生、塑造亲民形象将是“60后”省部级高官赢得威望的重要途径。这不仅事关党的执政本质,也关乎这些干部的前途命运。

  其次,他们更加推崇制度以及柔性治理。邓小平同志说制度更重要,即用法制、制度的方法去规范人的行为,领导隐性化是大的趋势。隐性化,就是不知不觉地通过制度影响人。“60后”高官有更强的法制意识,而法制是国家良政善治的根本保障;他们也偏向于柔性化治理,即多沟通、多协商、多民主,尊重群众,依靠群众。他们更清楚一味的“强制”“命令”往往不仅不解决问题,还会激化矛盾。

分享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