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晚饭后,离城区30公里的胶南市六汪镇山周村的200多名村民聚集到村文化活动室外的小广场,放映员董桂峰支起 “大银幕”,启动数字放映机——当晚上映的是两部新电影《财神客栈》和《西风烈》。这是2012年青岛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实施中的一个普通夜晚。同一个晚上,胶南大大小小42个村都在放映电影,露天银幕前都是一样兴奋的面孔。
2009年,青岛“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正式启动。现在,全市5个县
近年来,青岛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着力构建公益性、便利性、均等性、创新性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更多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送到城乡居民的家门口。
以群众需求为准,不断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近年来,青岛市财政先后投入30多亿元新建或改扩建了青岛大剧院、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群众艺术馆、人民会堂、青岛音乐厅、四方剧院、楼山剧院等一批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十二个区市也全部新建和改扩建了图书馆和文化馆。目前,全市已建成覆盖城乡的市、区(市)、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了“15分钟文化圈”。
去年5月,青岛被文化部、财政部命名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首批创建城市,为新一轮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带来了机遇。两年间,全市新启动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 1139个,总建设面积119.5万平方米,总投资达79.5亿元,而这些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与布局也更加注重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市南区的社区服务中心将管理中心、医疗中心和文化中心合为一体,大家来社区办事,顺便就到文化中心休闲、学习或娱乐,十分方便;目前青岛在三区五市规划建设的8个市级文化中心项目,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整合成一体,目的也是尽可能方便市民。
在此基础上,青岛针对特定人群的文化设施建设也日益完善。目前,全市已有108处打工妹书屋,48处“巾帼新市民学校”建在社区文化中心;在城市社区建设了20家新市民书屋;累计开设了3600所“建筑工地职工夜校”,培训人员26万人次,让人们真正感受到了整个城市的人性化氛围。
以覆盖到绝大多数市民群众的公共文化设施为载体,青岛近年来不断创新基层文化服务方式,让群众得到了切实的文化实惠。
每年,青岛大大小小的公益演出和惠民演出数以千计,今年还创新性地举办了首届群众文化艺术节,开展了以百场讲座、千场演出、万场电影为内容的 “文化走基层百千万系列活动”。城阳区还施行了“超市化经营,订单式服务”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每年由政府花钱,为辖区230个社区每个社区各提供3场演出,演什么则由当地居民决定。市南区文化部门发放调查问卷,按居民所需为社区配送不同的文化教师和志愿者,有针对性地供给文化服务。
“公益性始终是公共文化服务所遵循的首要原则,而要使群众的文化利益最大化,就必须健全公共文化的服务供给体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新局党委书记、局长王纪刚表示。
据了解,目前,青岛共有47处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向社会开放,其中包括21处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26处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公益性文化服务的扩容和稳定供给都得益于强大的资金保障。
从2008年开始,青岛就设立了文化场馆免费开放的专项经费,每年拿出400万元,用于保障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后正常运转并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2011年又相继提升了重要场馆设施的补助标准。而在这一年,到文化场馆参与各类文化活动的人次平均达到450万人次,较前一年增加了4倍。
据统计,仅2011年,全市各级财政投入文化建设资金就达到14.82亿元,同比增长47.3%,市财政还专门设立了2000万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奖励资金,用于对十二区市进行奖补。 (本报记者 李 魏)
上一篇:改革助力文化青岛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