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达维”台风毁坏了栈桥千余块石头,47岁的崂山沙子口西九水村石匠刘保存,被紧急调到栈桥抢修。和刘保存一起调来的,还有十多名手艺精良的石匠。找这些石匠让维修队颇费了一番苦工。因为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提供石材,崂山石匠曾名动一时。最兴盛时,仅刘保存所在的西九水村就有百余名石匠,“石匠村”里一半以上人家都有石匠。但近年来,崂山禁止采石,崂山石匠们渐渐远离了这一行当,造成“一匠难求”。近日,记者
第一现场:
给栈桥疗伤 全城寻石匠
47岁,已是年近半百的年龄,但刘保存在石匠队伍里却是最年轻的。更年轻的人已经没有人从事这一行了。从22岁开始,刘保存跟师傅学做石匠活,他能用锤子和锥子在石板上手工刻字、刻花,还能雕刻石狮子、盘龙柱。
这几天,刘保存和十几名石匠一起,每天早上7时就开始工作,打捞因为台风坠海的数百斤重的石块。为了抢工期,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前天上午,在栈桥整修现场,刘保存和另两名石匠合作,将一块块接近300斤重的石头从海底捞上来,每捞上一块石头后,几名石匠都气喘吁吁。随后还要使用高标号水泥,将石块固定在栈桥两侧。
负责栈桥维修的臧正高说:“因为栈桥游客众多,承受主要力量的石块必须安装坚固,我们不敢随便找石匠,只能找手艺最好的崂山石匠。”昨天,从海阳订的石头到货,石匠们要把这些石头一块块安装到栈桥上。
面对记者,刘保存十分低调。“我手艺不算啥,想当年我们村的老石匠们,还去北京修建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呢。那时候一提崂山石匠,咱青岛人都很骄傲。”
“但如今不一样了。”刘保存无奈地说:“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爱干石匠活,我是村里最年轻的石匠了,这门手艺眼看就传不下去了,我们算得上是最后的石匠了!”
第二现场:
“石匠村”如今“石匠村” 石匠已不多
“石匠村”,这是一个藏着什么故事的村庄?这里的石匠为何“转了行”?离开栈桥,记者来到被称作“石匠村”的西九水村。
进村的九水路位于山脚下,不少长方形石料堆放在路旁,已经被杂草掩盖。村口的村民称,这些石料都是多年前从山上采出来的石头,后来石料厂纷纷倒闭,这些石料就废弃了。
记者发现村里不少民居都是用石头盖成的。村民刘先生介绍,上世纪90年代,西九水村的石料加工最兴盛,石匠也最多。全村300多户居民,会手工雕刻石料的石匠就有100多人,不少家庭祖孙三代都是石匠,他们大多在本村或邻村的石料厂上班。即使不是石匠,其他村民也都会几手石器活,垒石头盖房自然不在话下。现在村里除了新盖的砖瓦房,旧房都是石头房,使用的石头都是正宗的“崂山灰”。
据介绍,2001年前后,为保护崂山生态,我市下达了“停采令”,崂山石料逐渐断了来源,石匠也越来越少,现如今,整个西九水村仅有十多人仍在干石匠,更多人都已经转行,放弃了这门手艺。刘保存说:“年轻时候跟我一块学艺做石器的人,有的干起了农家宴,有的外出到市区打工。剩下的石匠岁数都在50岁左右,老人干不动,年轻人没人愿意干。”
第三现场:
石料厂一个石料厂 只有俩石匠
距离西九水村3公里的汉河村,10多年前建起了20多家石料加工厂,现如今只剩下四五家仍在苦苦支撑。
记者来到一家石料厂,厂门外摆放着一对石狮子、一对石象和几根盘龙柱,雕刻细致入微。石器厂院内,一名石匠正在雕刻一对麒麟,只见他右手持铁锤,左手握锥子,使尽浑身力气凿掉石料身上多余的石块,凿击的位置很准确。“我正在雕刻的石麒麟就处于粗加工阶段,麒麟的形状还没出来,再干两天就能看出形状了。”
石匠叫赵美佳。据他介绍,一般雕刻狮子、麒麟、人像等石器,根据石器大小和精细程度,需要1至2个月。拿到一块石料,先要用机器割方,把石料切平整;再画线,用粉笔画出所需石器的基本部位和形状;紧接着是用机器打坑,把石料打成基本模型;然后是粗加工和细加工,这两步完全就是靠石匠手工来做,用锤子和锥子一点点凿刻出基本形状;最后用机器把石料打磨光滑,才能成为成品。
这家石料厂目前只有两名固定石匠。石料厂老板张延胜已经干了20年石料生意,他介绍说,1997年前后,青岛石料加工达到高峰,石匠多,手艺高,外地石料厂根本不是青岛的对手,很多烟台、日照石匠来青岛学手艺。那时候他厂里有固定石匠四五十人,场面很红火。“政府下发了停采令,崂山石头不让采了,本地石料越来越紧张,虽然外地石头比不过青岛石头,但我们只能从海阳、莱州等地买石头加工,这样一来,成本就高了。这四五年来,崂山石料厂越来越竞争不过外地厂家,生意被抢走了。”
石料厂纷纷倒闭,带来的是连锁效应。众多崂山石匠放弃多年的手艺,干起了其他工作,往日的“石匠村”也一去不复返。
新闻深看
崂山禁采石 石匠多转行
据了解,崂山的生态曾因乱采石而遭受严重破坏,山体被采出大大小小数百个伤疤。2001年,为保护崂山生态,崂山区下达了“停采令”,近年来,崂山生态有了明显改善。石料禁采,石料缺乏导致崂山石匠们渐渐荒了自己的手艺,从事石雕的石匠也越来越少。另外,石匠工作本身的局限也是重要原因。记者多方采访发现,几乎所有石匠都认为工作强度太大,且长时间吸入粉尘,很多石匠都染上了尘肺,落下后遗症,甚至不少人都因此丧命。
今年49岁的出租车司机刘学良年轻时曾干过石匠,10多年前就放弃了这一行业。“我爸是个老石匠,和石头打了一辈子交道,前两年死于尘肺病。听说10个石匠里面9个人肺都有问题,我真害怕自己也出问题。”强体力劳动和较高的患病风险,让崂山的年轻人不再青睐石刻行业。
链接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采自浮山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被称为“共和国第一碑”。据了解,纪念碑的碑心石、碑身、碑座和部分栏杆等料石均采自青岛的浮山,石料名为“中国灰”。
1953年3月,青岛石料厂接到正式开采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石材的通知。随后,石料厂石匠们在浮山采下近300吨重的整体石块,费时半年才运到北京。青岛派出石匠前往参与修建。1958年4月22日,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落成,“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送给青岛石料厂14匹红布作为奖励。
人物:
当年进京石匠只剩下他一个
80岁的刘提石是西九水村村民,他是当年进京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石匠之一。老人身体不错,但记性有些差,对于进京修碑的具体时间,他的记忆有些模糊,但他始终把这件事当成这辈子最骄傲的事。“应该是在1953年左右,国家决定修建纪念碑,就从全国选石头,其他山石很容易长出石花,而咱的浮山石硬度极高,耐酸碱极强,就被选中用作碑心石。”
浮山石头被选中修建纪念碑的消息一传,浮山石料厂全厂人都高兴坏了。石匠们从浮山上切下一块接近300吨的巨大石块,经历半年多时间,从浮山运到大港火车站,再用火车运到北京,前后共7000多人投入到这项浩大的工程中。“好几百吨重的大石头,运起来太难了,从麦岛到王家麦岛,再到辛家庄、浮山所,一天才走一公里多,晚上工人们只能就地歇脚。”石料抵京后,刘提石又随同数十名精挑细选的崂山石匠赶赴北京,承担起了纪念碑的雕刻工作。
因为当时年纪尚轻,刘提石并未在纪念碑修建中承担主要任务,他对当时同去的石匠很佩服,回青后,刘提石开始扑下身子钻研石刻技术。之后的五六十年内,崂山石刻也经历了巨大的繁荣。“崂山的石刻有100多年历史了,清末就有石匠。跟我同去北京的同村老石匠们都去世了,现在就剩我一个。”
早在25年前,刘提石就从石料厂退休,目前每月有2000多元的退休金。老人家里的房子已经住了40多年,三个儿子都想帮他盖座新房,但刘提石执意不肯。昨天,他抚摸着石头墙,满眼含泪说:“旧房子是用崂山石盖起来的,是我一块块石头垒起来的,新房子的砖怎么能比得上。”记者看到,这座用崂山石盖起的房子一点不显旧,看上去很牢固,墙面也很整齐。(记者 刘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