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百宝箱
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青岛知青数据库启用记录青春岁月

来源:青岛新闻网-- 2012-07-14 06:59:24 字号:TT

青岛知青数据库启用 记录30万人的青春岁月

  “我已经61岁,现在查自己的知青档案,并不是为了计算工龄,而是给自己生命中那段永生不忘的知青岁月保存一个凭证。”昨日是我市第二届档案馆日,市档案馆正式启用录入19万条信息的 “知青档案专题目录数据库”,仅仅一个上午时间,闻讯前往市档案馆查询自己知青档案的37位市民中,有33人看到了自己当年上山下乡的登记表等档案资料。如今已经是五六十岁的市民,看着这些时间定格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档案信息,不

少人眼中闪出泪花,而回忆起当年十八九岁早已失去的青春,有的市民拿档案的手都在颤抖。据了解,青岛历史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间是从1962到1980年,全市共有近12万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回乡或安置在生产建设兵团、农林牧渔场等,市档案馆保存的19万条知青档案记录了大多数我市知青的相关经历信息。

  查阅档案

  知青岁月刻骨铭心

  “1969年2月3日,我是坐晚上10点火车离开青岛的,当时我特别告诉父母,不要去车站送我,火车启动时,站台上到处是敲锣打鼓欢送的人群。人群中我没有看到父母,可后来我才知道,母亲还是瞒着我去了火车站,在人群中目送火车离开站台。”昨日上午市档案馆一开门,市民邱洪竹就赶来要查阅自己的知青档案。当自己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登记安置表打印出来的时候,邱洪竹把表上的信息从头到尾仔仔细细看了好几遍。“对,我是学校统一安排下乡的,这就是我们学校的公章。”

  时间返回到1968年的夏天,当年17周岁的邱洪竹是39中一名没有毕业的高中生,这时候学校里开始动员学生上山下乡。“我兄妹四个,我是老大,为了能给弟妹们争取一个就业的机会,在学校的动员下,我成了一名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邱洪竹说,虽然当年上山下乡有些被动,但近三年的知青经历却成了自己生命中最值得回忆的人生岁月。他和班里的两名同学,坐了一夜的火车,来到当时的山东省益都县(今青州)谭家坊公社贾家庄村大队插队。当时村里知青点共有10名来自全省各地的知青,大家分男女两个宿舍在一起吃住。“各种农活我都干过,那是典型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我们10名知青,每天下地劳动都是分散在村中组织的生产小组里。现在想来,自己当时除了想家之外,也没感觉有多苦多累。在村中劳动了近三年后,因为有一个知识青年就工机会,我成了当地一名商业服务人员,结束了知青下乡生活。时间过去了四十多年,当年知青经历的点点滴滴,已经深刻在脑海里,现在我们知青点的知青还经常联系,有时候聚在一起回忆当年的生活。”

  在昨日查询知青档案的市民中,55岁的伊女士是为了计算自己工龄来查询档案的,伊女士是1976年的下乡知青,插队地点是当时崂山县河套公社小涧村大队。“我是铁中毕业的,还是当时的班干部,为了能动员我们上山下乡,学校提前半年开始做动员工作。”伊女士到现在还清晰记得自己和其他知青一起离开市区下乡的情景。“几十个人站在解放牌大卡车上,人人身披大红花,先是在市区转圈欢送。“从四方到台东,然后再到沧口,一路上风吹得我头疼,可脸上还需要带着笑。”伊女士说,在插队的农村,因为村中的男劳力大多到青岛市区搞副业即干建筑工,农田里的活大多落到妇女们的肩上,她和其他村民一样挑肥担土、种稻插秧。现在看着当年登记下乡的档案,伊女士感叹万千,感叹时光飞逝,感叹生活变迁。

  岛城知青历史的原始资料

  “知青档案专题目录数据库这部分档案共计有一万余卷,约19万条信息。”说起知青档案,市档案馆信息技术处处长徐明君告诉记者,这些档案大多为青岛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卡片、参加青海建设兵团登记表、安置城市知识青年和城市闲散劳动力下乡插队登记表、下乡、支边人员回收登记表、知青患病的医生证明以及所在知青点同意其回收的意见等材料,可以说是青岛知青历史最为原始的资料档案。市民可通过姓名、性别、出生年月、下乡以及支边时间等检索条件,查阅到自己所需要的相关信息。

  打开市档案馆知青档案专题目录数据库,记者看到一张完整的知青上山下乡登记表,除了记录这名知青的基本个人信息外,还记录全部家庭成员、家庭收入、相关单位评语和意见内容。一张表格基本涵盖了知青个人经历、家庭背景、社会评价综合信息,其中特别强调“政治出身和情况”。

  档案中,最早一批的知青档案是1962年10月至12月我市动员知识青年去国营农场劳动的记录,青岛市区第一批去国营农场劳动的知识青年有1000余名,年龄一般在17岁以上22岁以下。

  12万人不能忘怀的记忆

  昨日上午,共有37位市民查找自己的知青档案,其中有33人查找到自己的知青记录信息,查准率90%,这意味着知青档案专题目录数据库能为我市大多数知青提供档案查询,那么青岛到底有多少知青?记者通过查询青岛市志了解到,从1962年到1980年,全市共有近12万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回乡或安置在生产建设兵团、农林牧渔场等。

  我市首批知青是1962年离开青岛的。1962年至1963年,在压缩城区人口、精减职工的同时,青岛市动员近千名知识青年下乡,安置到国营农、林、牧、渔场参加劳动。1964年,青岛市分期分批动员17周岁以上的高、初中毕业生和社会闲散劳动力,下乡、回乡或支援边疆建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全面展开。当年,全市有6015人到海阳、乳山、平度、胶县38个人民公社、443个生产大队安家落户。

  1964年1月至1966年底,全市下乡、回乡、参加建设兵团人数已达19544人。其中,在山东省插队落户的有13830人,赴甘肃、青海参加军垦建设的有5714人。

  1968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再起高潮。1968年至1970年,全市有1.3万多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回乡、参加建设兵团和安置到寿光、枣庄、齐河等农场参加农业劳动。

  1974年至1977年,全市共动员40671名知识青年下乡、回乡,占这期间普通中学毕业生的2/3,平均每年1万余人。

  1978年,有条件地缩小了动员下乡范围。父母双亡的不动员下乡;老红军、二等以上革命残废军人允许两个子女留城;同父异母和异父同母的,父母双方身边各留一个子女;父母两地工作的,允许父母身边各留一个子女。1979年,进一步缩小了下乡动员范围。

  1980年9月,青岛市委和市政府决定不再动员中学毕业生上山下乡。1981年4月,青岛市各级知青办停止对外办公,具体业务工作并到市各级劳动部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全部结束。

  相关新闻

  市民查档案手续很简单

  在昨天的档案馆日活动中,市档案馆还向市民现场介绍在档案馆查档流程、查档手续、检索方法、服务方式,使市民直观地了解查阅档案的基本技能。“虽然档案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但这些年来,普通市民档案利用率还是偏低,以前主要和政府机关单位联系较密切,长期的传统观念使普通市民产生了档案馆神秘的错觉,很多市民对档案查阅的内容、程序不是很了解。”青岛市档案局副局长杨来青解释,其实现在市民来档案馆查资料程序非常简单,一般情况只要凭身份证等合法证件,就能免费查询相关资料。“在国外,档案馆和博物馆、图书馆一样,是民众常去的公共休闲场所。我们希望普通市民能成为档案利用的主角,充分利用我们的档案资源。”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