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小头条 > 正文

村民缴老农保16年每月领2元不够买早餐 养老金贬值

来源:东南新闻网-- 2012-07-13 15:44:08 字号:TT

  老农保失败引发养老金贬值担忧

  曾被无数农民寄予厚望的“老农保”,最终变成几无价值的鸡肋,被迫取消,这证明了个人账户的低效或无效性

  16年前,期望靠当年缴纳的养老保险颐养天年的河南邓州村民,最终却无奈发现,16年后,他们每个月仅能领取两元养老金。

  即使在当地,这钱不够买一份早餐。

  这份尴尬,勾起一段“老农保”历史,也引发如何科学设计社保体系,如何让社保资金保值增值,如何让农民放心缴纳养老保险金的讨论。

  “老农保”方案

  张高耘(化名)是其中缴纳者之一。几天前,这位来自邓州市湍河办事处槐树村的农民,拿到了邓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下称“邓州市人保局”)发给的2011年度的养老金,总共不到30元钱。

  “按月发,(金额)太少,麻烦,我们自己也不好意思发。”面对《第一财经日报(微博)》记者的采访,邓州市人保局一位负责人脸上露出尴尬的表情。

  但记者发现,张高耘的脸上,露出的却是失望。“10多年前,市里让交养老保险,说到了60岁,就可以凭证件按月领养老钱。当时我们心里可高兴了。”张高耘回忆说,当了一辈子农民的他,之前听得最多的是“养儿防老”,现在,政府要给他们养老,他们村80%的村民都积极响应,按县里的要求交了养老保险。

  邓州市人保局的官员告诉记者,张高耘口中的“养老保险”,俗称“老农保”,是当时的民政部于1992年出台的一个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其重点保险对象,便是当时不由国家供应商品粮的农村人口。

  根据该方案,村民们在缴纳一定年限的养老保险后,便可在60周岁以后按月领取养老金。

  位于河南南阳的邓州市被选为“老农保”试点之一。由邓州市人保局提供的信息称,当地共有41800名村民参加了“老农保”,缴费金额从几十元到一千多元不等,本息共计1025万元。

  实际上,最后国内多数地市均被纳入“老农保”试点,包括河南、海南、安徽、山东等多个省份,位于河南洛阳的新安县同样被列入该试点。

  据新安县民政局官员介绍,该县共有1.2万名村民参加了“老农保”,分别缴费100元到1万元不等。

  增值失败

  如此庞大规模的养老保险该如何管理?按照当时民政部的设计,该保险实际上是一种由农民个人缴费的自我储蓄积累式养老基金。根据规定,这些基金不可用于直接投资。

  为了防止这些养老基金的贬值,当时的民政部规定,将这些基金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作为保值增值手段。

  据新安县民政局官员介绍,民政部门曾根据当时四大国有银行的10.8%的年利率标准,将农民的养老保险的年复息确定为7.5%。以此计算的话,如果父母在一个孩子刚出生时为其一次性存入200元,无需加款,等到孩子60岁时,便可每月领取1000余元的养老金,且能连续领取10年。

  当时,邓州市将1000多万养老基金全部存入了当地银行,期望以后能指望靠基金利息,为邓州农民奉上养老钱。

  但令邓州民政部门始料未及的是,此后十多年,央行连续九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利息最低时只有1.78%,还增加了利息税,最终导致“老农保”的积累利率远高于存款利率,承诺根本无法兑现。

  河南省民政厅不得不连续下调承诺标准,将养老保险年复利率从7.5%调整为2.25%。最终,到2011年,满怀期待前去领取的张高耘惊讶发现,他每个月只能领取两元左右的养老金。

  而新安县则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期望能将“死”的养老基金进行活的风险投资。

  1998年底,新安县民政部门先是将收取的数千万元养老基金存入当地一家银行,之后,又与该银行合作,将该笔款项全部放贷给了当地一家企业,用于该企业的运营,期望获得更大收益。

  结果,该企业却连续数年亏损,而新安县民政部门贷给该企业的养老基金贷款,也差点收不回来。

  新安县民政局局长张合献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最终,由当地财政部门兜底,才勉强将当年农民上交的“老农保”,按照10多年前登记的本金金额,逐次退给了农民,不少农民甚至连利息也没有拿到。

  个人账户的低效

  记者查询发现,“老农保”之贬值尴尬,并非邓州、新安两地独有。在位于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的斜坡村,当地黄姓老人告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记者,他在1995年用三个月工资办理的“老农保”,现在同样每月只能领取两元钱。

  而新华社的一则报道称,在黑龙江省每个月领取农村社会养老金的4万余人中,每个月只能领到几毛钱养老金的占到1/4,更有半数农民每月只能领到五六元钱。

  曾被无数农民寄予厚望的“老农保”,最终变成几无价值的鸡肋。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保专家李珍对本报记者表示:关于“老农保”回报低这个事,说明是一个失败的案例,这个制度如今已经不存在,它证明了一点,就是个人账户的低效或者说无效性。

  记者查询得知,1999年,国务院已经下文停止了“老农保”,当时说是农村还不具备推行养老保险的条件。

  李珍对记者说,失败的原因在于“老农保”完全是个人账户,没有政府出资,当时采取的标准是每月交2元、4元、6元、8元,最高到12元。

  当时正好中国处在第一次通货膨胀中,银行一年期利率很高,所以一算这个账还是不错的,个人账户按8%计息,将来领取退休金时一个月能领50~60元。这在当时是不低的数字,一个大学教授当时月薪也不过两三百元。

  但李珍表示,这只是一个简单粗糙的算法。个人账户的钱能在多大程度上养老,一方面取决于利息,一方面取决于同期的收入增长。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利息在不断降低,但收入却在不断增长,这导致当时那笔钱根本起不到养老的作用。

  当利息下调时,发现当初许诺的8%计息根本达不到,所以1999年就停止了这个方案。

  养老金贬值担忧

  16年间,“老农保”不断贬值之现实,正将一个曾经模糊的疑问日渐清晰眼下,公众同样正在按月缴纳的养老保险,能够保证他们期冀不远的将来,靠每月领取养老金安度晚年吗?

  6月30日,在2012年上海陆家嘴(11.80,0.00,0.00%)金融论坛上,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陈文辉表示,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存在比较大的养老金缺口。而且近十年来基本养老保险的财政补贴已超过1万亿元。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吴玉韶也在接受人民网(微博)(41.56,0.00,0.00%)记者采访时说,虽然目前养老金仍有结余,但从我国的养老制度看,未来确实可能会出现养老金的缺口问题。

  但与此同时,本报记者采访发现,关于养老金的保值增值求解,仍无答案。

  邓州市人保局一位要求匿名的官员表示,无论是之前的“老农保”,还是现在的“新农保”,他们能做的仅是将农民上交的养老基金经由当地财政部门,存入当地银行账户,不足部分,就由当地财政部门兜底。

  东北财经大学教授惠恩才同样撰文指出,个人账户资金的保值增值是新农保制度的最大“软肋”。目前,1年期存款利率平均为3.25%,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平均为7.5%,1年期存款利率远远跟不上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的幅度。这将最终造成,倘若2009年1月存入100元,按1年期存款利率以复利的形式计算,到2014年1月实际上已贬值26.22%,只剩下91.12元了。

  李珍认为,就目前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来说,个人账户是低效的,应该取消。

  取消原因,李珍认为主要有几点考虑:第一,假设农民手里有一笔钱,要考虑是现在的效用大还是未来的效用大。以“老农保”为例,当时1992年,2元钱还是能买不少东西的,现在的2元钱,可能连一斤蔬菜都买不到。

  第二,这笔钱如何投资的问题,如果不投资,以目前利息,这笔钱必然会贬值;而投资的话,赚了还好说,万一亏了,谁来承担责任?

  第三,个人账户的管理成本巨大。以“新农保”为例,现在很多农民在参加“新农保”时选择的是最低档,一年交100元钱,15年才交1500元,这1500元钱,15年的管理成本是多少?这个账是非常不经济的。

  所以,在李珍看来,个人账户的存在实际上导致了巨大的福利损失,应该加以改变。

  取消个人账户,建立农村普惠式的老年收入保障制度,由政府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基本养老金,这是一条可行的路。李珍说,根据她的测算,这种方式更加经济,也更受农民欢迎。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