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百宝箱
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半岛网闻 > 正文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年纪小懂事 学习刻苦

来源:青岛早报-- 2012-07-12 13:32:01 字号:TT

    每年1.4万外来务工子女涌入青岛上学 城里父母担心孩子学会坏习惯

    外来务工父母担心孩子难适应 在老师眼里这些顾虑没必要

    前天,市内四区中小学集中接受外来务工子女报名,逐年增多的外来娃让不少学校校园里充斥着天南地北的方言,数量最多的学校外来务工子女人数接近9成。外来娃的到来给老师教学带来了新课题,也带来了城乡家长间的矛盾冲突,市区家长甚至不愿意把孩子送到外来娃多的学校

    不少学校9成是外来娃

  无棣四路小学位于市北区的老城区,片区内适龄入学儿童数量不多,教室里坐满了随父母进城务工的外来娃。校长马燕告诉记者,在6年级学生毕业前,学校共有387名学生,其中外来务工子女有335人,占到了学生总人数的87%。“我们学校的外来务工子女人数几乎是市北区所有中小学里人数最多的,比例也是最大的。”无棣四路小学紧靠着大连路农贸市场,市场方便了周边居民的生活,也给学校带来了大量的外来娃,“我们的学生家长大部分都是在大连路市场卖菜的。”

  要说外来务工子女在校园里占的比例,无棣四路小学并不是最多的,在四方区和李沧区有多所学校外来务工子女比例超过它,李沧区湘潭路小学就是其中之一,学校里外来务工子女比例超过了90%。不仅是四方区、李沧区,市南区的校园里外来娃也不少,位于市南区西部的莘县路小学,由于原校址拆迁已经有4年不再招收新生了,在仅剩下的5年级和6年级两个级部的118名学生中,超过65%的学生为外来务工子女,校长曹磊说,学生来自天南海北,最远的来自内蒙古、新疆、兰州。

  全市小学初中有12.3万名外来娃

  今年的外来务工子女入学报名工作刚刚结束,具体的报名人数还没有统计出来,但记者从市内四区教体局了解到,今年的报名人数肯定要超过去年。“预计到市南区报名的外来务工子女要达到1200人。”市南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据市北区教体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该区接到的外来务工子女报名人数接近1500人,创下历年新高。而李沧区今年设置了16个报名点,仅书院路小学一个报名点一上午的报名人数就超过了300人。

  据介绍,从2004年开始,我市取消外来务工子女入学的借读费,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子女可免费入学,这一优惠政策导致了每年入学的外来务工子女人数逐年递增。根据市教育局的统计,截至2011年,青岛的小学和初中,共有12.3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9年平均下来每年有1.4万名外来务工子女涌进岛城,2010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当年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中外来务工子女占到了30%的比例。

  “在市北区要找一所完全没有外来务工子女的学校,已经找不出来了。”市北区教体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外来务工子女的入学安排是根据学校学位空额分配的,并不专门指定某一所学校接受外来务工子女,因此外来务工子女在市北区的中小学“遍地开花”。

  城里家长:担心孩子学到坏习惯

  市民孙女士家住无棣一路,她的孩子今年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她家距离无棣四路小学只有几分钟的距离,但是她却不想让孩子上这所小学。“我不是歧视外来务工人员,他们为青岛付出了很多,但他们的一些生活习惯肯定会影响到孩子。”孙女士表示,外来务工子女说的都是各地的方言,到了学校里很难改过来,同时他们的一些生活习惯、卫生习惯也不是很好。“我同事的孩子也在一所外来务工子女比较多的学校,小男孩的同桌就是一名外来娃,上学没几天就跟同桌学会操着山西腔说粗话。”孙女士说。考虑再三,孙女士还是把孩子送到一所离家较远的民办学校,为此她付出的代价是每年近1.5万元的学费。

  家住人民路附近的陈女士同样遇到了这样的烦恼,人民路第三小学就在她家楼下,考虑到孩子上学方便,起初她也打算让孩子就读这所小学,但她母亲死活不同意。“我妈去学校打听过了,学校里外来务工子女超过一半。”陈女士说,家长们都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安排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但外来务工子女就不一样了,他们放学后不用上兴趣班,父母也不会看着写作业,这样学校的平均成绩肯定上不去,“时间长了,我们的孩子学习动力也不会强,成绩也会落入平庸。”同样是经过再三考虑和多次家庭会议,陈女士最终给孩子选择了另一所学校。

  记者从多所外来务工子女较多的学校了解到,每年新生报名入学的时候,部分城里的家长都会对学校外来娃多颇有微词。

  外来娃家长:担心孩子会自卑

  不仅城里孩子的家长有顾虑,从高密来青岛打工的谢兰花也有顾虑,她和丈夫在大连路农贸市场卖菜,去年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夫妻两人把一直在家里由老人照顾的儿子带到了青岛。“当初商量要不要把孩子带来青岛的时候,我们也拿不准主意。”谢兰花说,青岛的学校比老家的村办小学好,“但我们也担心,与城里孩子一起上学,我们的孩子会自卑。”谢兰花说,城里的小孩又会弹琴、又会表演。“我的孩子啥都不会,在家里老人照顾着,根本没条件培养孩子的特长。”

  对于谢兰花的担心,记者有着较大的感触。到城里孩子多的学校里采访,面对记者的镜头,孩子们会抢着上,希望自己的笑容被镜头捕捉到。而到外来务工子女较多的学校采访,看到记者拿起相机,孩子们的第一反应是往后退,即使被老师拉到镜头前,神情也是极不自然。

  记者了解到,心理上的自卑是很多外来务工子女入学后面临的第一道坎,由于家庭经济及身份等原因,新市民子女对于青岛普遍缺乏心理上的认同和亲近感。他们和“城里的孩子”有一定的距离,很少去同学家里玩,在学校里所交的朋友也大多是自己的老乡或者情况类似的小朋友。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