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典礼是人生重要一刻
李培根校长在毕业典礼上为毕业生拨穗 CFP供图
因为记忆,所以厚重。
学位服、校长演讲、拨流苏……大学毕业典礼已经被赋予神圣的人生定格。
在这隆重的仪式上,怎样的送别才足够珍重,怎样的言语才能随护终生?
“霞姐”语录被指“根叔”真传
前不久,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教师蔡霞在毕业典礼上的一番演讲,受到学
“霞姐”语录究竟说了些什么呢?据了解,“霞姐”语录的核心要点是婚恋问题:一是忠告男孩子:有事业的男人不愁找不到老婆;二是忠告女孩子:学会与未来的公婆相处;三是要相信爱情。
对此,一些学生认为,真诚沟通比冠冕堂皇的说教悦耳动听,在当下的社会里,再用十几二十年前的谆谆教导、语重心长,谁会听你的呢。蔡老师说的全是大实话,也是人生的经验,这样的师长让人信服。
也有网友认为,能让你刻骨铭心、记忆一辈子的事情并不多,大学毕业典礼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不应当是寻求“最大受众”,用网络热词来欢娱大众。
有网友发掘出“霞姐”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因此推断:“霞姐”此举似乎颇得母校校长李培根院士的真传。
被学子们称为“根叔”的李培根,2010年短短16分钟的演讲,2000余字的致辞,被掌声打断30次,引发了7700余名学子起立高呼“根叔、根叔”,并成为当年教育排行榜上的第一位。
“根叔”毕业致辞走红,引发了媒体对高校校长毕业致辞的围观。有媒体发现,近两年,高校校长毕业致辞中大量出现网络热词,如:这些年从听周杰伦的《简单爱》,到欣赏陈奕迅的《浮夸》,你们变得深沉;通过“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苹什么”、“盐王爷”见识了社会暗流等等。
北大、清华、复旦等高校校长的毕业致辞,也被不少网友分别将其体例划分成道歉体、凡客体、网语体。
校长“飙网语”各界褒贬不一
校长致辞中的网络热词也在翻新,去年的“伤不起”、“打酱油”等已经被“高富帅”、“白富美”等取代。
武汉科技大学校长孔建益在毕业致辞中说:我相信,通过努力,你们也一定会成为高富帅、白富美。无独有偶,四川大学校长在致辞中也表示,作为川大的毕业生,绝不会把仅仅追求“高富帅”、谋取金钱作为自己的理想。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院长陈俊明在致辞中再次提到这个词语:可以不是“高富帅”,不可不是真汉子!
然而,也有不少学者批评校长致辞中大量引用网络热词的现象。在一次校长论坛上,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指出,校长在毕业典礼这样庄严的场合讲这种话实在不可理喻。中国高等教育如果这样下去,我们就失去了自己的文化。
毕业典礼上的“潮语”也遭到了网友诟病。“为什么都要飙几句"神马都是浮云"之类的话啊,几个大学校长都是,我听着都烦了。”网友何镇飚在微博上称,不喜欢校长在毕业典礼上飙网语,有跟风之嫌。网友“Melissa零”认为,各大学兴起“拼校长”,校长毕业演讲加入网络语,才是让多少毕业生“伤不起”。
不过,一些毕业生并不这么看。一位毕业生认为,年轻人受网络影响挺深的,校长临别致辞用我们年轻人的词汇和语言表达对我们的期待,可能也是出于注重传播效果和我们接受程度的考虑,这绝非校长不严肃、没文化。
如何经营毕业这道“文化大餐”
一些学者担忧,跟风的网络用语成为“新的套话”,抹杀了学校的个性。
网名为“雨浪儿”的学生整理了“根叔”近几年毕业致辞,发现“根叔”的演讲主题是一脉相承的。2009年的《牵挂》、2010年的《记忆》、2011年的《未来》和今年的《远方》。
华中科技大学的一位校友认为,“根叔”充满人文气息的毕业典礼致辞,是华中科技大学多年注重人文素养的历史传承。作为一所国内知名的工科院校,华中科技大学连续20余年举办人文讲座,老校长杨叔子院士还亲自上台讲课。因此,“根叔”的毕业典礼致辞,既是学校师生互动的反映,也是人文传统的传承。
教育学者熊丙奇在《网络语言成为大学校长们新的套话》一文中写道:真正贴近学生,有个性的表达,是说真话、实话……用什么表达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演讲有思想、有内涵,体现大学精神。如果以此为标准,跟风乱用网络语言,恰恰是很没有个性、只有形式没有内容的,如果校长本来是一个严肃的人,却故作“时尚”,“读出”所谓时髦的网络用语,这就把网络语言变成新的套话了。
因此,校长致辞仅仅是毕业典礼这道“文化大餐”的一部分,让这一天成为每个人最完美的“大日子”,其要点就在于毕业典礼的主基调是学校历史的传承。如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毕业献歌是学校的一个传统,每届的毕业典礼上都是毕业生含着泪,合唱着歌曲告别母校。
还有一些高校敢于创新,如南信大2012届学生毕业典礼上,一位在食堂为师生做了30年馒头的“馒头大叔”代表职工向毕业生做“毕业赠言”。他说:“我每天的工作非常简单,早上四点上班,和面、发面、煮稀饭,然后制作馒头、花卷、烧卖、各种口味的油饼和包子,每天要用掉三袋面粉。我做的面点品种多,口味好,老师学生都喜欢吃。”他最后希望同学们“做人,就要像做馒头一样,干干净净、实实在在!”
专家观点
让毕业典礼
走进学生心灵深处
杨朝清
作为一道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作为一种刻骨铭心的生命仪式,毕业典礼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2010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题为《记忆》的16分钟演讲,引起了在场毕业生和网友的强烈共鸣。2011年6月,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年过六旬的宿管阿姨吴光华走上了讲坛,朴实无华的语言,娓娓道来的述说,讲哭了在场师生。
作为“告别礼”的毕业典礼,既度量着校园文化的“体温”,又见证着教育管理的水平。在五花八门、不胜枚举的毕业典礼中,如何打动人心、给毕业生留下难以磨灭的青春记忆,历来不是一件容易事。“根叔”的“亲民”路线、吴光华的“温情”风格,都在学子中起到了激荡人心的作用。
说话与听人说话,是现代文明的基本共识;作为即将迈出校园的“社会人”,听见与被人听见是毕业生的基本诉求。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头雁”,重视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是协调利益关系、理顺学生心态的起点。透过毕业典礼校长致辞这面镜子,我们也可以洞察到毕业典礼乃至校园文化的创新更加注重受众感受,公共服务实现了从数量到质量的逻辑转变;更加注重具体细节,从形式“圆满”走向实质“丰满”。只有不断缩短师生距离,尊重学生利益表达,增强师生同场互动,毕业典礼才会真正地走进每一位毕业生的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