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皮革厂鞣制过的下脚料制作工业明胶,再被制成药用胶囊,进入大小药厂。这种胶囊铬超标最高达90倍。长春海外、修正药业、青海格拉丹东、四川蜀中制药这些赫赫有名的药厂,竟然也使用工业明胶制作的胶囊。昨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对此曝光。
昨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责成相关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开展监督检查和产品检验,并派员赴现场进行督查。食药监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媒体报道的13批次铬超标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待监督检查和产品检验结果明确后,合格产品继续销售,不合格产品依法处理。对违反规定生产销售使用药用空心胶囊的企业,将依法严肃查处。
调查
白袋子明胶暗中销售
浙江省新昌县儒岙镇是全国有名的胶囊之乡,当地有几十家药用胶囊生产企业,年产胶囊一千亿粒左右,约占全国药用胶囊产量的三分之一。记者发现,当地的胶囊出厂价差别很大,同种型号的胶囊按一万粒为单位,价格高的卖到六七十元甚至上百元,低的却只要四五十元。
新昌县卓康胶囊有限公司销售经理王浩明透露,他们厂生产的药用胶囊主要供应东北、山西等地一些药厂,胶囊价格悬殊跟明胶原料有很大关系。
在原料库房,记者见到了每吨售价三万多的明胶,还有一种每吨两万多的明胶被藏在隐蔽的库房防范检查,它们用白色编织袋包装,上面没有厂名厂址任何产品标识。两种价格悬殊的明胶外观非常相似,都是呈淡黄色颗粒状,肉眼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差别。
记者调查发现,在新昌县做药用胶囊的厂家圈内,大量的白袋子明胶通过地下链条暗中销售和使用已是公开的秘密。
一名曾在新昌华星胶丸厂承包胶囊生产线的负责人透露,神秘的白袋子明胶大多来自河北、江西等地。记者随后来到河北省衡水市追查白袋子明胶的真相。
臭味碎皮成胶囊原料
衡水市阜城县的河北学洋明胶蛋白厂是一家获得食品添加剂产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具备年产上千吨明胶的生产规模。厂里的一名经理介绍,他们厂去年生产了一千多吨“白袋子”明胶,大部分都卖给了浙江新昌地区的药用胶囊厂。这名经理说,白袋子包装的明胶之所以便宜,是因为使用了一种价格低廉的“蓝矾皮”做原料,用这种“蓝矾皮”加工的明胶业内俗称“蓝皮胶”。
在厂里的空地上,各种各样的碎皮子像垃圾一样堆成“小山”,散发着刺鼻的臭味,这种碎皮子正是“蓝矾皮”,业内俗称“蓝皮”。它们其实是从皮革厂鞣制后的皮革上面剪裁下来的下脚料,价格便宜,每吨只要几百元。而按照《食用明胶》行业标准,食用明胶应当使用动物的皮、骨等作为原料,严禁使用制革厂鞣制后的任何工业废料。
在河北学洋明胶厂,记者目睹了整个加工过程。原本又脏又臭的工业皮革废料,经过生石灰浸渍膨胀、工业强酸强碱中和脱色、多次清洗等一系列工序处理后,变得又白又嫩,跟新鲜动物皮原料没什么两样。在熬胶车间,清洗后的皮子被放入直径三四米的熬胶锅里熬成胶液。熬出来的透明胶液,再经过浓缩、凝胶、干燥、粉碎等工序,就摇身一变,成了淡黄色的“蓝皮胶”。
胶囊作为药品辅料,生产环境和加工过程必须卫生。但是在浙江省新昌县卓康、华星等胶囊厂,记者却看到了另外一幕:人员未经消毒,便可随意出入生产车间。负责挑拣整理的工人直接用手接触胶囊。一些掉在地上的破损胶囊被扫起来,连同切割下来的胶囊废料一起回收使用。由于这种明胶不卫生,在溶胶调色的过程中还要加一种名叫“十二烷基硫酸钠”的化学原料杀菌去污。
最终工业明胶掺入胶囊废料,经过色素调色及化工原料清洁,进行充分溶解,就成了加工药用胶囊的胶液。胶液再经过半自动胶囊生产设备成型,最后通过切割整理,便加工成了五颜六色的药用胶囊。
重金属铬超标数十倍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鞣制时使用了含铬的鞣制剂,使用“蓝矾皮”加工的工业明胶,重金属铬的含量一般都会超标。铬,是一种毒性很大的重金属,容易进入人体细胞,对肝、肾等内脏器官和DNA造成损伤,在人体内蓄积具有致癌性并可能诱发基因突变。2010版《中国药典》明确规定,药用胶囊以及使用的明胶原料,重金属铬的含量均不得超过2mg/kg。
铬超标的药用胶囊,价格相对便宜,除了偷偷流入一些小药厂、保健品厂、医院和药店之外,还卖到了青海格拉丹东、吉林长春海外制药等大药厂。随后,记者调查青海格拉丹东药业公司和吉林长春海外制药集团公司两家制药厂。在吉林长春海外制药集团公司,检验人员未经检测就在铬的检测项目写上了合格的结论。“铬啊,铅啊啥的都不检,正常应该检的,对身体都有害的”,吉林长春海外制药集团公司车间主任程兆平说。
记者按照线索,分别在北京、江西、吉林、青海等地,对药店销售的一些制药厂生产的胶囊药品进行买样送检。经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综合检测中心反复检测确认,9家药厂生产的13个批次的药品,所用胶囊的重金属铬含量超过国家标准规定2mg/kg的限量值,其中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记者 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