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一响,黄金万两。”几年前,这是太古百货、金街、米兰道三家地下龙头聚首东部的真实夙愿;如今,地铁施工依然如火如荼,这三条地下商业街却都在经历着阵痛。
原定于2010年5月1日就能开业的金街,如今挖掘机却还在蓝色围挡中隆隆作响;同样在3年前,一街之隔的米兰道就已进入了内部精装修阶段,吸引了不少投资客的慷慨解囊,而眼下露出地面的9部扶梯和3部观光电梯已被尘埃落满。
2010年,岛城地下商业的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相当于建设10座大型商场,占到当年商业网点规划总面积的三分之二。那一年,青岛地下商业设施建设规模和速度都创下了青岛地下街建设以来的最高纪录。
相比来说,原定于2011年6月开业的太古百货,最终实现了当年10月29日的“抢跑”。半年过去,转租转让的帖子在商场内随处可见。同样的情景,还发生在当年6月27日开业的地景大道。
地下鎏金、地下钱景,当我们赋予了地下商街无数商业想象的时候,新秀们却没能上演传奇。这是怎么了?连日来,本报记者对岛城地下商业街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奔走在新老地下商街的大道上,分析样本的意义,以期待它下一次的流光溢彩。
探访
“佳世客+麦凯乐+地铁+公交换乘”、“5大客流汇聚于此,高峰期每天超过150万以上”……在广告宣传牌下走过,小林不由得加快了脚步,不想抬头多看一眼。下午2点才拎着小吃的她,裹了裹衣服,快步走进太古百货。一进门,“清仓大甩卖”的红色大条幅刺激了她的神经,感觉像血。同样卖童装的她翻了翻花车里的裤子,15元一条,她下意识地皱了皱眉头,下了扶梯,朝自己的店铺走去。
太古百货:
一个商户遭遇的困境
小林出生于1984年,不折不扣的80后。有个两岁的儿子,这是她第一次下海。
当记者跟随小林来到店铺后,她没急着吃饭,而是跟记者聊了起来。“到这开店,全是我老公的主意。我本来在海信广场三楼当服务员,去年6月份他看好了太古广场,就给我租了这个店铺。”记者看到,她的店位于D1儿童区,位置并不占优。小林一直想换个靠前的店铺,可是预交了一年6万元的租金,又把她“套住”了。“我代理了三个牌子,在韩国都是顶级服装品牌,现在压在手里30多万元的货款。”想做精品的她,难怪看到门口的大甩卖会心里不舒服。不过没办法,面对现实的她却不得不在门口也摆上一杆便宜打折货,“这些童装的质量跟台东夜市的差不多,前几天进的货,本来放在角落里,看楼上促销,今天一早也让我推到门口去了。”
原本只是个营业员的小林,这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商战的味道。“我这一天的租金是9元/平方米,20平米的店铺一天算下来的费用将近200元。”为了赚出费用,小林对每个进来的客户都格外在意,希望进店的人都成为自己的回头客。“原来上班的时候,一个月工资三四千,现在也跟上班差不多,唯一的好处是自由。”由于有孩子,小林通常中午才开店,孩子感冒发烧或者打个预防针,她都关店不来。“有事贴个电话在上面,要是有事可以打电话么。”
记者看到,小林的做法是地下商业街业户的流行做法,很多关店的业主都在玻璃窗上贴着电话号码。可是,如若没有超强的吸引力以及不可替代性,又有哪个匆匆过客会主动打电话找店主呢?“解脱”了人力,却也让经营陷入了更加可怕的恶性循环。据小林介绍,相对于他们这样的“小散”,这里也有“大户”做得不错,一家品牌童装店前天晚上刚把隔壁的店铺租下来,两间打通扩大经营,他家一直卖得还不错。
从小林的店里出来,记者把地下两层的太古广场逛了一遍,精美的吊灯、锃亮的瓷砖,每个主题的移步换景,可以说,这里的硬件条件是非常不错的。不仅没有地下的憋闷感,也没有装修的味道。只不过,一些商家的玻璃上贴着 “转租”、“转让”的帖子,有的店内开着灯玻璃门却紧锁,只有靠近出口的地方人流还多一些。
随后,记者以投资者的身份咨询了太古百货广场的招商处,一位姓赵的投资顾问接待了记者。“现在600多间商铺还剩60多间,面积普遍在20平方米左右。”她介绍说。起价从4.6万元/平方米到8.4万元/平方米不等,也就是说20平方米的店铺最起码的投资门槛就得100万元。
对于宣传册上“规划地铁直通商业,日均客流超百万”以及 “头两年全权委托租赁,纯赚15%租金”的说法,赵女士给记者的解释是:“现在日均客流量是20-30万人次;商铺头两年的投资回报在7%-8%左右。”看来,宣传页上只是预期地铁开通后的理想效果,她表示今年6月份肯德基、屈臣氏开业后,客流量还会有所增加。
地景大道:
市场没打开创业者先撑不住了
从太古百货出来,记者奔向第二个目的地——地景大道。之前看到相关介绍说,“步入地景大道,犹如进入了雍容华贵的宫殿,古典大气的欧式建筑风格,令整个商业长廊呈现出富丽堂皇的景致……”现在看来,此言不虚。华丽的装修风格让整个地下商街看起来非常大气,负一和负二两层地下空间,总建筑面积达4万平方米,记者粗略地算了一下,从这头走到那头步行需要15分钟的时间。
然而,偌大一个商场却没什么人气。一对领着孩子的夫妇告诉记者,由于风太大所以从辽宁路入口下来再从上海路出口出去,还不冷。
记者粗略地数了一下,比如珠宝玉器街区一排10多家店铺只有两三家开门的,剩下的八九家店铺虽挂着牌匾,屋内陈着货,却锁门关灯黑漆漆一片,只留个电话号码在门上。可见,前期招商还算不错,已有不少商家入驻。走过宽敞的中厅,记者看到,在地景大道临近出入口的休息椅上还有一些路人在休息,而这里,所有的休息椅都空空荡荡,反倒衬得中央空调的轰轰声格外得大。
在负一层服装区,则没有珠宝玉器街那么“幸运”,一排排的店铺空着,有的走廊只有一两家挂着牌子。在一家名为“时尚先生”的店里,记者见到了店主朱先生和他的女朋友。攀谈中,记者才知道这对青年也属于创业族,朱先生是浙江人,没有做生意的经验,而他女朋友则在威海做过几年的服装生意,这是回青岛开的第一家店。“当时,我们觉得市北这个位置也不算偏,周围有居民区、有科技街,可是现在,一天连200元的费用都赚不出来。”他女朋友告诉记者选店的初衷。
记者了解到,这里每天5元/平方米的房租算是便宜的,而且也免去了业主的物业费,但是朱先生也乐不起来。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市民,他们表示地景大道没什么生活必需品,所卖的服装款式又不新颖,价格优势也不明显,所以只有开业的时候去过一两次,后来很少进去。“里面的确很大,但是我认为布局不是很合理,指引牌比较少,进去就容易迷路。”一位市民这样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地景大道中的经营者不少是初次创业者,经营经验明显不足。他们选择这里的原因多半是因为硬件设施好、租金相对便宜,可以降低经营成本和资金压力。当新开业的地下商街还没积累人气、树立品牌时,他们就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撑不住了,继而产生了大量“外逃”的情况。(记者 景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