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小头条 > 正文

入世十年见证青企巨变 青岛十年经济数据公布

来源:青岛财经日报-- 2011-11-28 13:28:09 字号:TT

入世十年,青岛GDP年均增长14.7%,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大幅上升

入世十年,青岛GDP年均增长14.7%,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大幅上升

入世十年,青岛GDP年均增长14.7%,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大幅上升。(制图:蔺琳)

    今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十年前,当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木槌落下之时,国人在欣喜之余,也夹杂着不安与忐忑:日子会更好还是更坏?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总结发现,这十年更多的是成就,市场开放了,企业实力增强了,人们的日子也是越来越好了。

    回首十年,最大的改变来自观念,企业增强了按国际惯例办事的意识,树立了经济资源全球优化配置的观念。主动调整产业结构,树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观念;大力促进共同发展的市场意识和合作机制,树立了合作求发展观念。回首十年,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在悄然中发生了巨变,“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青岛企业的变化更显可喜:国际化的视野扩大了、国际化的标准抬高了、国际化资本融入了、国际化步伐加快了。

    十年的两个疑问

    入世十年给中国经济,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毋庸置疑,这十年可谓是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微观上,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规模步步攀升。宏观上,经济总量成倍增长,中国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外汇储备国。

    在梳理十年伟大成就之时,特别是微观层面接触企业时,不断有些疑问涌现出来,其中主要有两个:

    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一大型汽车生产厂家,它年产十余万辆汽车,带动之下,产生了大量的配套企业。这些企业在最近几年间随着整车厂的规模扩大也在不断扩大。

    这些企业十年前,甚至是二十年前干什么,如今仍在干什么,关键是这些产品并没有多大的改进与突破,仍旧处在最初的质量过硬,服务到位层面。在关键技术,或核心技术上并未掌握,或者在这方面并没有投入,处在原始的加工层面,也处在价值链的最低端。

    许多企业这十年间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对当下市场反应速度的加快,原来可能一个产品需要很久才能生产出来,但现在竞争激烈了,市场什么时候有需要,他们就什么时候生产出来。但他们看不到今后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也就是只能跟随市场,但不能引领市场。

    此类同质化的竞争,缺乏核心技术掌握的情况,并不单纯在一个行业内,而是普遍存在。特别是在出口方面,无论是大型机电设备,还是日用纺织服装,几乎盖莫如此,这带来的危害就是动辄就被国外的贸易壁垒给限制,温州打火机就是典型案例。

    入世初始,大多的论调就是与狼共舞,期望能在狼来的时候,加强自身能力,最终能与狼竞争。加强自身能力关键就是提高技术能力,掌握市场趋势,以技术强体,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但现实是,我们看到的是多数企业,规模一天天在扩大,但核心竞争能力上普遍缺乏,靠得仍旧是价格的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

    我们的疑问是,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是缺乏政策环境?是外部竞争不够?还是在于企业主的素质?

    第二是来自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最惠国待遇是入世的最基本的规则,这种最惠国不仅是指国内对国外,国外对国内,还在于国内的环境。

    入世十年的时间,在这方面确实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放开竞争领域,放宽准入领域,鼓励支持民营企业上市融资,放开外贸经营权,统一内外资税等,都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但在现实中,许多民营企业的感觉并不是“国民”同等待遇。一位民营企业主曾经这样生动表述过他的生存现状:只管生不管活。他的意思,企业可以随便去注册成立,这再也不是某个部门的权力。但企业成立之后,企业并没有获得一个公平的发展环境。最突出的就是融资,民营中小企业要贷款基本不可能。而许多大型企业不需要贷款的则是银行追着贷。这位企业主对当前出台的解决企业融资难的各种举措更是不抱希望:“那都是空中楼阁,根本不能解决问题。”

    龙永图在评价入世十周年的影响时也提到“我们当时承诺要实行对所有中国企业国民待遇的原则,但是现在我们对中小企业、对民营企业还有很多的不公平的、歧视性的待遇。中央目前对中小企业的一些融资难的问题采取了很多有利的措施,就说明这方面还存在问题,还存在一些歧视性的待遇。”

    我们的疑问只是,为何会产生这种结果?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中作用与地位到底如何?(黄伟)

    “入世”十年 青岛对接全球

    观念改变 视野扩大 标准抬高 步伐加快

    “青岛增强了按国际惯例办事的意识,树立经济资源全球优化配置的观念。树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观念,主动调整产业结构;树立了合作求发展观念,大力促进共同发展的市场意识和合作机制。”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周年青岛发展座谈会上,市发改委副主任纪金亮用这样的话语描述中国入世给青岛带来的影响。

    这段话语可以看做对入世后青岛发展总纲式的总结。正是入世后,各种观念的改变,让青岛的企业紧紧抓住了入世带来的改革与开放的机遇,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进而带动城市经济整体飞跃。

    十年前,当中国入世的木槌落下之时,国人除了欣喜之外,更多的还夹杂着焦虑与不安。“狼来了”,“与狼共舞”是那时常常见诸报端的词语;汽车、农业等行业将受到毁灭性打击,这是当时流行的论调。

    但当十年过去之后,我们发现不仅我们的行业没有受到毁灭性打击,更多还是迎来了发展的十年黄金期。汽车行业,一举成为世界最大的生产和消费国。家电行业则在市场的充分竞争中,奠定了整个行业在世界上的地位。

    “回顾入世十年,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在全球进行自由、平等和公平竞争的发展平台,为企业的全球化发展创造了宝贵的机遇。”在座谈会上,海信国际营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庆华这样总结入世的机遇。

    而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海外事业部副总经理马宁的话则更加直白:“通过十年入世历程,青岛啤酒的国际化视野扩大了、国际化标准提高了、国际化资本融入了,国际化步伐加快了。”

    我国入世谈判首席代表龙永图在谈到入世十年带来的影响时说:入世对中“国的影响无非是两个,一个是规则,一个是开放,这两件事情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应该说带来了很深刻的影响。”

    规则就是全民树立了法制意识,树立了按规则办事的意识。开放就是国内市场大大开放,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在入世推动下由原来内生动力的推动变为一种国际义务。

    这些变化开阔了企业的视野,提升了竞争的层次,青岛企业按国际规则办事的意识,在更大竞争层面提升企业的能力得到大大加强。

    刘庆华说,入世后,中国品牌与洋品牌站在同台竞争的舞台上,竞争更加激烈,这让海信更加注重从技术和产品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更加注重持续提升产品的质量,更加注重海信的品牌知名度,更加积极培育具有知识产权内涵的竞争实力。

    入世的十年是海信快速发展的十年,更是品牌知名度积累与提升的十年,如今已经成为中国主要家电企业。

    对更多企业而言,用好两种资源,拓好两个市场成为自然而然的行动。金王是全球日用消费品行业综合规模最大的生产企业,入世十年,企业充分抓住入世带来的市场开放与国际化的机遇,成功走出了国际化的三部曲。

    青岛金王应用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黄宝安表示,十年来,金王实现了三个走出去:第一个是首先把研发机构放在美国,更加贴近市场,更加贴近客户,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与能力。第二个是在越南设立工厂,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并充分利用规则规避了贸易壁垒对企业的影响。第三个是赴美收购油田,完成了上游产业链的布局。“这三步在入世之前根本是不可想象的,而通过三步中我们企业得到两大经验与体会。”黄宝安说。

    他的第一个体会来自国际规则方面:在2005年蜡烛出口受到美国反倾销的调查,结果是没有一家企业胜诉,而在四年后,当欧盟在对中国蜡烛进行反倾销调查时。金王在过去经验教训积累上,特别是按照国际规则上,带领整个行业打赢了这场反倾销的官司。

    第二个体会来自对美国油田的收购。“这在以前怎么能想象到美国去收购油田这样的资源行业,但当我们真正有这种想法,并在不断接触中发现,国际化为企业带来非常大的发展机遇。”黄宝安说。

    金王走出去的三步曲可以说是个案,但这种个案中有它的必然。说个案是收购美国油田是金融危机背景下一次可遇不可求的机会。而必然之说,则是指在入世后当规则的意识与市场的开放相结合之后,企业的视野开阔了,企业家的境界提高了,带动了企业整体竞争实力的提升。新华锦收购美国公司销售网络,绮丽收购德国企业品牌都是这种竞争力的体现,也可以看做入世的成果。

    十年回首,企业国际化不断加速,带动整个城市不断融入世界。(黄伟 姜吉吉)

    十年来青岛经济数据变化情况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2687.5亿元,首次进入全国城市十强。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666.2亿元,是2001年的4.8倍,入世十年年均增长14.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52.6亿元,是2001年的4.6倍。入世十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1.4万亿元,年均增长26.3%。

    三次产业比例由2001年的10.5:47:42.4调整为2010年的4.9:48.7:46.4,二、三产业并驾齐驱的格局逐渐形成,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初步建立。

    截至2010年,青岛的引资国家(地区)达到81个,外贸进出口国家(地区)涉及六大洲216个国家(地区)。2010年实际利用外资28.4亿美元,是2001年的1.8倍,入世十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30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已有82家的164个项目落户青岛。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经济总量占全市总量的三分之一。十年来,全市实际到账外资达270亿美元,年均增长12%,占改革开放以来历年引资总额的77%。2010年到账外资28.4亿美元,是2001年的2.7倍,占全省比重达到33%以上。2011年预计突破36亿美元。

    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998元和10550元,分别是2001年的2.9倍和2.7倍。

    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1450亿元,年均增长22.6%;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3%;实现利税1122.6亿元,年均增长25.4%;实现利润596.6亿元,年均增长28.3%,分别是2001年的8.3和10.1倍。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970户,比2001年增加4466户,年均增加446户,工业总量居副省级城市第三位,成为国内第九个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过万亿的城市。

    从2001年全市进出口123.6亿、出口71.2亿美元,发展到2010年进出口561.5亿、出口333.5亿美元,分别增长3.5、3.7倍,年均增长18.3%、18.7%。2011年进出口、出口将达到700亿、400亿美元。进出口额列计划单列市第三、副省级城市第四位。外贸经营主体队伍不断扩大。2010年全市有进出口实绩企业1.1万家,其中进出口过亿美元企业70家、出口过亿美元企业37家,分别比2001年增加8200、53和29家。

    海信: 加大技术创新 提升国际竞争力

    入世十年,让中国品牌与洋品牌站在了同一个舞台上,为企业的全球化发展创造了宝贵的机遇。

    入世十年,是中国家电业得到突飞猛进发展的十年,海信国际营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庆华表示:“入世之后,让海信有了更多的机会与国际先进的大公司合作和交流。”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海信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号召,以“技术、质量、诚信、责任”作为开拓海外市场的理念。为使产品更好的适应国际市场,海信投入巨资先后在海外成立了3个研发中心,以技术和产品提升海信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并且持续提升产品质量,以高端品牌营销活动扩大海信品牌知名度,积极培育具有知识产权内涵的竞争实力。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海信在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目前,海信陆续在南非、阿尔及利亚、埃及等地建立了4个生产基地,在美国、欧洲、澳洲、非洲和亚洲地区设立了12个海外分公司和9个办事处,产品远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海信海外销售额达15亿美元。

    刘庆华表示:“入世十年,为企业的全球化发展创造了宝贵的机遇。但是中国家电业也面临着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隐形的贸易壁垒等问题,这些都在考验中国家电出口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企业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强化竞争手段,加强自主品牌的国际化建设,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青啤:“入世”十年成就国际化梦想

    自1903年建立以来,青岛啤酒国际化探索的步伐从未停止过。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青岛啤酒的发展都是以“品牌驱动”为定位。

    作为最早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品牌之一,青岛啤酒从上世纪四十年代便开始大批量地连续出口,目前已经行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居中国啤酒出口量首位。108年中,青啤演绎了一曲“从德国走进来、从中国走出去、向世界融进入”的国际化三部曲。

    青岛啤酒国际化战略的根本点是品牌带动下的发展战略。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青岛啤酒的发展都是以“品牌驱动”为定位,力求为投资者和消费者创造更大的价值。2010年,青岛啤酒在海外消费市场疲软的不利影响下,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2011年,青岛啤酒拉开了国际化第三部曲的序幕——走出海外在泰国建厂,首开中国啤酒行业在国外建厂的先河。

    在入世之后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中,青岛啤酒凭借专心、专注、专业的商业气质,已经实现了市场、品牌、管理和资本运作的国际化。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海外事业部副总经理马宁指出:“入世十年给企业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我们把产品销售到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仅是产品销量在海外市场呈现两位数的增长,也不仅仅是我们在海外投资建厂等等数字指标、硬件设施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十年入世历程,青岛啤酒的国际化视野扩大了、国际化标准抬高了、国际化资本融入了、国际化步伐加快了。”

    青建:抓“入世”机遇企业快速发展

    入世后,国外市场对中国企业的认可度提高,中国可以享受WTO正式成员的权利,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环境和条件也大为改善。

    加入世贸组织十年来,青建集团的营业额从2001年的17亿上升到2010年的222亿元,实现了12倍增长,其中,2010年的海外营业 达42亿额元。

    青建集团股份公司执行总裁王振华表示,青建如此快速地发展离不开入世给我们带来的发展机遇。入世后,国外市场对中国企业的认可度提高,中国可以享受WTO正式成员的权利,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环境和条件也大为改善,关税壁垒减少使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成本降低,WTO成员间的资源互享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国际工程信息,有助于我们学习和积累更多的国际工程承包经验。

    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政府实行的鼓励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成为我国企业开展对外承包重要的政策支持和鼓励保障措施。青建近年来多次获得国家“走出去”专项发展资金,用于支持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及劳务外派工作,这对我们加快“走出去”步伐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冲击下,这无疑是对企业开展境外业务的极大支持。我们深深感受到,有国家的扶持政策做后盾,是我们抓住机遇的最有利条件。

    目前,青建集团市场遍布东南亚、中东、非洲、大洋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十几个省市和海外二十多个国家设有50多个分支机构。

    金王:布局全球走出去谋发展

    在入世的十年间,金王集团公司紧紧抓住契机,依靠自主科技创新、打造国际化品牌发展战略,发展成为全球日用消费品行业综合规模最大的生产企业。

    2006年12月,金王集团控股公司——青岛金王应用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这是同行业中亚洲唯一、全球第三家上市公司。

    做为十年中中国最早“走出去”的民营企业之一,金王顺应市场的变化,积极“调结构转方式”,优化产业布局,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入世后,金王充分认识到走出去的重大意义,开始了海外设厂的有益尝试。2006年10月,金王在越南设立全资子公司——宝旌国际有限公司,创立新的境外加工贸易企业。金王越南工厂的设立,适应了国际市场对蜡制品的需求,使金王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2008年遭遇金融危机,在能源资源约束趋紧、产品和品牌集中度越来越高的形势下,金王集团顺应市场变化,开拓从上游能源资源到中游研发创新再终端市场网络资源的纵向一体化战略,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发展方式转变。2009年1月份,金王集团公司收购俄克拉荷马州油田项目,成为中国第一家成功在美国收购油田的中资企业。

    在此基础上,金王集团又先后在美国购买了6块油田区块近290平方公里,拥有地质储量6亿桶的原油和15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在美国收购油田,为公司向上游产业延伸、为主导产品蜡烛制品提供原材料奠定了基础。

    中国成功入世后,标志着中国市场的大门朝全世界打开,使国外企业纷纷投身到中国市场。金王作为同行业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蜡烛制品生产商,这些年一直做海外生意,95%的蜡烛及相关产品出口欧美。而在入世之后,金王在继续扩大国外市场的同时,也抓住机遇,加大在国内市场开拓的比重和力度,变成两条腿走路,进行新的创业。目前,金王在北京、上海、大连、深圳等一线城市已拥有100余家金王专卖店,并开设电子商务销售,未来将进一步向国内的二线城市迈进。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