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白色舱内航天服,躺卧在狭小椅盆中,身体被束缚带紧紧固定……神八飞船舱内的两名“航天员”,其实是形体假人。昨日,记者从航天员中心获悉,神八无人飞船按照载人标准配备了两个形体假人,用于模拟航天员的真实体重,目前正按程序发出拟人生理信号。据透露,目前正在对女航天员的舱内服进行研制,针对她们的体型特征进行设计,保证服装适体。
【人员】 俩假人将发模拟生理信号
航天员中心专家许志介绍,两个形体假人各重75公斤,按真实飞行状态穿好舱内航天服,服装上安装了生理信号测试盒。
据悉,该中心研制了拟人生理信号主机,模拟产生心电、呼吸、体温、血压等信号,经采集传输后,下传到地面。
在真实飞行中,这四大生理指标密切关系航天员飞行时的身体健康,需要实时监测,供地面医监医生分析。航天员会24小时穿着生理信号测试背心,提取这些生理指标。
“由于神八飞船没有人,不会真的产生心电、呼吸、体温、血压等生理信号,所以我们采用拟人生理信号主机,模拟发出这些信号,考核信号传输链路是否正常,为下一步载人飞行进行验证。”许志说,“两个假人在神八中处于固定状态,不会步入天宫”。
【食品】 “太空厨房”设在“天宫”
据了解,除了应急食品,将来载人飞船还要携带航天员正常太空生活所需的大量食谱食品,即航天员在“天宫”内正常一日三餐吃的食品,运送到“天宫”中,食品种类非常丰富,并且可以加热。而目前,神八飞船携带的这一类食品,并不是“真的”,仅仅是质量模拟件,供飞船配重使用。
这座“太空厨房”是为飞船量身定制的,长、宽、高均不超过30厘米,重量仅有4.4千克。在5-30分钟内,既不需要家庭生活中的锅碗瓢盆,更不必航天员亲自“下厨”,就能通过这个装置,利用事先配备好的食品材料,加热出一份份美味佳肴。将来如果航天员需要,还可以增加液体加热装置,为航天员热上一杯苹果汁、果粒橙或纯净水……
【救生】 神八带有1公斤应急食品
昨日,记者从航天员中心获悉,航天员应急用的航天食品已随神八上天,十几天后将随飞船返回地球,供研究人员试验分析。
据航天食品专家陈斌介绍,虽然神八不载人,很多产品是模拟件,但应急食品却是货真价实,这些应急食品重量很轻,只有1公斤,采用高强度真空包装。这些食品和以往神舟飞船配备的同类食品相比,能量密度更高,口感更好,并兼顾了营养平衡。
“要通过太空飞行,检验应急食品包能否经受飞船振动、冲击的考验,比如包装袋有无破损泄漏、食品有无震碎等。”陈斌说,按照飞行乘组每人一套的原则配备应急食品包,包里主要是高能压缩食品和饮用水,满足应急情况下两天的用量。
据悉,在载人飞行中,航天应急食品通常有两个用途:一是当飞船推迟返回时,航天员在返回舱中,穿舱内航天服时应急食用;二是当飞船未进入预定着陆区域,落到了海上、沙漠、丛林、寒区等区域时,航天员自救使用。
他还说,饮用水袋的设计,既能在天上失重环境使用,也能在地面使用。水袋有一根吸管,航天员借此把水吸入口中。外面的卡口可以卡住吸管,能中途停止饮水。
【生活】
“天宫”生活不需穿舱内服
航天服专家刘向阳说,舱内航天服只在神八等飞船中配备,航天员在“天宫”中工作、生活不需要穿着舱内服。
据介绍,形体假人穿着的舱内航天服,也是飞船发射、返回和变轨阶段航天员必穿的,危急时可以救命。飞船座舱一旦发生泄漏,压力突然降低,舱内航天服能立即供氧供气,提供防护。
1971年,苏联“联盟”11号宇宙飞船返回地球时,飞船泄漏失压,3名未穿舱内服的航天员体液沸腾而死亡。
【空调】
特殊“空调”提供宜居环境
飞船内空气流量的大小、冷热气体的交换、温度和湿度的高低,不仅影响着航天员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舒适度,而且还对各种设备的正常运转产生影响。气体流量调节装置、宇航服温控调节装置等作为环境控制及生命保护分系统产品,犹如一部“太空空调”,在航天员的飞行试验中发挥着特殊作用。因为太空环境的差异,这部“空调”的设计原理和使用方法与日常家用空调大不相同。
中国航天科工九院有关负责人介绍,气体流量调节装置可以通过电动舱外控制器远距离对飞船内的气体流量进行调节,保证舱中具有适当的生活、工作环境。航天服温控调节装置则能够调节航天服内的温度,确保航天服能够适应太空骤冷、骤热的环境,保证航天员的安全、舒适。
据了解,该产品已成功应用于神舟六号、神舟七号飞船上。针对航天员未来太空生活的需要,该装置在“神八”上进一步接受考核,为今后“神九”“神十”的应用打下基础。
为了方便航天员进行操作,该项目组设置了自动电控和手动触屏输入两种模式,同时,还设置了微风、大风、强风等5个档,航天员可以根据个人习惯以及环境变化,选择操作模式和适合的风速。据新华社电
本版采写(除署名外)/本报记者 仲玉维 通讯员 孙海荣
交会对接任务执行4次发射
■ 链接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童旭东介绍,和前7次载人航天工程任务相比,此次交会对接任务呈现出三个特点。
●4次发射任务
一是以前执行的都是单项任务,而这次执行的是“组合体”任务。根据工程计划,交会对接任务将执行4次发射任务。即首先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随后相继发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与之进行对接。
●研制时间紧张
二是任务安排紧凑,型号研制时间紧张。在首次交会对接任务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承担了5个飞行器和5发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高密度的型号研制任务,对我们的技术攻关和管理组织能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童旭东举例说,从1999年的“神舟一号”到2008年的“神舟七号”,中国航天用了9年的时间圆满完成了7次载人航天任务的研制发射工作,而现在仅要在1年多的时间内,完成4次交会对接任务的组织发射,压力可想而知。
●技术风险识别难
三是在这次试验中,有很多技术验证工作很难在地面上充分验证。如何增强技术风险识别成为此次任务的一个难点。以前的7次载人航天任务的顺利推进都是建立在充分的地面试验的基础上,而鉴于交会对接任务的特性,很多技术很难在地面上充分验证。
“举例来说,飞行器上有一项激光雷达威力测试,但是受重力和大气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太空上的20公里和地面上的20公里不是一个概念。尽管地面试验已经很充分了,但是仍然对太空缺乏了解。这使得此次任务的技术风险更大。”童旭东说。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