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社科院发布了公共服务蓝皮书《中国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力评价(2010—2011))》,青岛市在全国38个重点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评价排行中获得了综合指标第一名的好成绩。纵观这次测评中的文化体育、公共交通、城市环境、医疗卫生、公职服务、住房保障、公共安全、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9大项指标,青岛市尽管不是项项位列榜首,但可贵的是我们能够做到均衡发展,综合实力突出。这是市委、市政府一系列民生举措取得的扎实成效,这是这座城市百姓安居乐业、城市安定和谐的具体体现,这是我们向着“建设宜居青岛打造幸福城市”目标迈出的有力一步。此项殊荣的获得,让我们每一个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都深感光荣和幸福。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层次不断提升、内容日益丰富,整个社会正在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社会大众的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公众对公共服务需求越来越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居民关心的,已经不再仅仅是知道政府在公共服务上花了多少钱,更关心这些支出取得了哪些效果,对公众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怎样切实的改善。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政府要努力提高政府均等化公共服务水平,这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的根本着力点。
正如《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与前景》一书所说:“城市最好的模式是关心人与陶冶人”。当现代服务型政府的务实之举让人倍感亲切贴心,当均等化的优质基本公共服务伴随百姓生活,当城市中处处彰显温馨和谐的人文情怀,当居民素质呈现蓬勃昂扬的精神状态之时,整座城市就有了“和”的内涵、“美”的气质、“幸福”的韵味。作为青岛市的核心区和对外形象窗口,市南区秉承“感情贴近群众、利益惠及群众、政策激励群众、干事为了群众”的工作理念,坚持民生为重,替老百姓想事、为老百姓做事,一系列重心下移、覆盖广泛、做法扎实的工作举措,切实解决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一批利益问题,将优质贴心的服务送到了百姓身边,努力实现公共服务从基本化向优质化的转变和部分群体分享到全体居民共享的转变,让现代化国际城市“首善之区”建设的发展成果实现普惠共享,为提升全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将社区之家建在每一个百姓身边——1000平方米以上社区“三个中心”三年内实现全覆盖
2008年以来,市南区着力将改善和保障“社区用房”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着力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果断做出了一项重大决策——为全区所有社区建设一处10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管理中心、文化中心、医疗中心”,并把这一任务列为政府首位民心工程和头号为民要办实事,向全区居民做出了庄严承诺:到2012年,全区所有社区都要建成一个不少于1000平方米的社区 “三个中心”,让社区真正成为居民温馨的第二个家。为了确保社区“三个中心”建设有充裕的资金保障,市南区将这项工作列为全区财政投入的头等任务之一,通过财政资金的倾斜、压缩其他各方面的开支,甚至银行贷款,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仅2010年就投入了5亿元,截至目前,全区65个社区中已经有42处社区“三个中心”达标1000平方米以上,已有30个社区“三个中心”正式投入使用,还有12处正在加紧建设装修。市南区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称号。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市南区坚持把1000平方米以上社区“管理中心、文化中心、医疗中心”作为夯实首善之区执政之基的关键举措,努力将“三个中心”建设成为为民服务的平台、百姓议事的平台、居民素质提升的平台和促进百姓身心健康的平台,打牢基层凝心聚力的民生阵地。其实,建设一个或几个样板式的10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三个中心”也并不难,但是要为全区所有社区都建一个10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三个中心”却不是一件易事,市南区之所以迎难而上,之所以坚定信心,就是不想让“三个中心”成为仅供少数居民享受社区公共服务的稀有场所,不想让“三个中心”成为美化少数社区服务功能的秀场,而是要真正地普惠全区,谋利全民,让每一个社区居民都能享受到均等化的社区公共服务,为全区基本公共服务实现优质均等发展提供坚实的载体保障。
把优美延伸到城区每一处角落——优化市南新环境专项整治让百姓家园更美
秉承“环境就是生产力,打造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2008年以来,市南区在“首善之区”建设中提出了“城区环境最美”目标,深入实施“优化市南新环境”工程,投资400万元,建成了全市首个区级数字化城管平台;投入近8亿元,对辖区823处总计38.8万平方米的背街小巷进行了硬化,全区道路硬化率、机械化清扫率等均位列全市首位,让大路平,小路也要平;直路平,弯路也要平;马路平,人行道也要平;院内平,院外也要平。同时按照“见缝插绿,墙上挂绿,空中透绿”的思路,先后实现了23条特色树种路建设,实现了太平角一路等近20处绿地建设改造工程,对200余条道路行道树穴进行了美化。按照看得见的净,看不见的也要净的标准,全区万余个垃圾箱和果皮箱进行了更新和美化,近百座厕所达到了星级标准。此外,居民楼院综合整治工程也成效明显,三年的时间,全区共投入2.6亿元,对744个楼院的1458栋楼进行整治,4万余户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全面改观,城区环境得到了极大提升,“路要平、灯要明、树有形、绿色浓、角落净、墙面新、海水清、山头美、广场公园如客厅”的愿景离百姓生活越来越近。
城市环境就像一件巨大的艺术品,承载着区域的独特气质和韵味,这是一座城市的根,不管现代文明再怎么枝繁叶茂,决定大树生命力的还是根。在浮山湾畔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市南区在三年的时间里精雕细刻城区角落,用核心区的责任感表达着自己对城区环境打造的坚定信念,用城市对外形象窗口的使命感诠释着自己对环境观的深刻理解。环境美到极致而生韵,大美无言,风韵秀彻,人美,则事美,则景美,终成城市之大美。如今,在市南区“环境就是生产力”已经不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真实的核心动力,是整个城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实现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
用爱心普惠每一个学龄儿童——深入实施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工作
2008年以来,市南区在充分挖掘区域教育资源、打造一流教育强区的同时,深入实施 “统筹教育资源、促进均衡发展”的改革,不断加快教育资金投入、加强教育队伍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据统计,三年来市南区财政对教育工作的投入累计达到13亿元,占全区财政投入的12%,使名校优质资源得以有效辐射,区域内择校现象减少了60%。圆满完成了24中改造和51中风雨操场建设,解决了21所学校的冬季采暖问题,完成了近20所学校校舍维修工程和51所学校的用电线路改造,升级扩建校园视频监控系统,建立了“校园监控中心”。完成了26中改造建设项目,启动了大学路小学分院、三江学校改建和九年一贯制学校新建等项目,启动了现代公民教育工程,建立起区域学生体质监测数据库,形成了15项学校体育特色项目。今年,市南区又公布了均衡教育三年路线图,努力实现“点”上的名校教育品牌向“面”上的区域教育品牌的转变,实现优质教育资源高水平上的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的均衡教育目标在市南已日渐清晰。
当前中国的教育问题,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已经不是简单的教育资源短缺问题,也不是资源总量失衡问题,而是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导致的教育结构性失衡问题,使得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与家长社会对于优质资源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冲突成为了主要矛盾,“上好学”替代 “能上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追求。2008年以来,作为全市优质教育资源最集中的市南区另辟蹊径,不断统筹教育资源,先是硬件均衡,接着是校长交流,紧跟着名师交流,三年三大步,初步破解了“择校热”这一难题,变“挖谷堆峰”为“填谷扬峰”,用“釜底抽薪”的办法努力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高位均衡发展的目标。用大爱普惠每一个孩子,让孩子们赢在起跑线上,享受优质教育起点上的公平,这样坚定的执政理念使人们重新看到了教育公平实现的真正可能。
让文明成为每一个市南人的自觉行为——稳步推进居民素质提升工作
2008年以来,市南区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首善之区过程中,始终把提升居民素质作为关键之关键,围绕“居民素质最高”总要求,在提高居民素质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探索,在全市率先启动了“居民素质提升工程”,全面实施“五大教育”、“五大活动”,形成了提高居民素质的强大合力。为了培养居民理性的思维、健康的心态和文明的行为,市南区连续三年在全区开展百日教育宣讲活动,组建了100余人的区青年志愿宣讲团和60余人的区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社区“五老”讲师团,并根据形势任务和群众需求每年确定若干宣讲主题,建立了区、街、社区的三级宣讲教育网络,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向居民群众广泛宣讲。截至目前,共计宣讲千余场,受众十万余人次。开展市南人素质大讨论活动,为百姓量身定做《居民素质基本指标30条》,编写《图书素质文明手册》、《春天的耕耘》等图文资料,从道德素质、技能素质、健康素质等细节入手,引导居民提高个人素质,实现了居民自我教育、自我审视、自我提高,有力地增强了市南区的软实力,为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个城市的发展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但是最重要的是提高人的素质。提升居民素质是城市实现持久长远的发展,始终保持创造性活力的核心要素,对于城市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善之区”首先要有“首善之民”,三年来,市南区将提升居民素质始终作为全区的重点工作来抓,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全面实施和推进居民素质提升工程,着力培育高素质的“首善之民”,努力让老百姓都具备坚定的思想素质、良好的技能素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实现心有所求。市南人坚信,文明赢得尊重,素质决定发展,当我们的城市有了高素质的居民,思想就会更开放,发展的意识就会更强烈,日常的行为习惯就会更文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就会更和谐,整座城市就有了灵魂,有了张力,有了无穷生机。
用贴心服务温暖每一位市南居民——优质基本公共服务切实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作为青岛市的核心区,市南区在突出抓好社区载体建设、城区环境管理、优质教育均衡和居民素质提升等四项公共服务的同时,还采取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全力提升公职服务、公共安全、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和就业等各项基本公共服务,确保实现工作的高效率、高水平,努力达到效果的优质化、全覆盖,为广大居民群众营造一个温馨的生活工作氛围。一是公职服务更高效。在全区建立了廉政评估管理系统及行政窗口单位电子监控平台,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深入推进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和综合电子监察平台建设,对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实行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监督,不断深化源头治理,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执行力明显提高,全区机关干部爱岗敬业、干事创业的热情不断高涨;二是公共安全服务更扎实。市南区将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工作作为“第一要务的要务”,扎实推进平安市南建设,积极构建以技防建设为主的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稳控体系,实现重点要害部位技防率达100%,公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100%,圆满完成了奥帆赛、残奥帆赛、多国海军活动、国庆六十周年、十一届全运会等重大活动期间的安全综合保障工作,成为全市唯一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的城区;三是公共医疗服务更到位。市南区以优化社区卫生服务为切入点,着力打造覆盖广泛、内涵丰富的“一刻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在全市率先实行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扩大了药品“零差率”销售范围,全区12家公立的社区卫生中心全面推行基本药物制度,523种基本药物实现了零差率销售,且均与青医、市立等三甲医院建立了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切实做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及时转诊”。四是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更有特色。投资百万元,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功能齐备的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全区文化活动中心面积已全部达到150平方米以上,89处街道社区图书室全部升级,社区图书室藏书总量达到20余万册,区图书借阅系统实现了区市之间、区与区之间的联合借阅。在全区建成了300处设施齐备的公共体育健身场地,9个街道办事处达到省级以上群众体育工作先进社区标准。五是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更贴心。市南区根据困难群体的实际解困需要,对辖区内低保户、残疾人、孤寡老人就诊实施“四免一减”政策,成立“新市民之家”,为进城务工人员开展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维权等服务,全市档次最高、功能最全的老年公寓—浮山所老年公寓正式开工建设;率先在全市建设启用示范性街道劳动保障平台,出台了创业扶持及就业补贴“双百万”政策,设立了22处大学生见习基地,建立了2个创业孵化基地,5个创业示范基地,近2000名大学生完成实训,2008年至今,全区共发放各类扶持金、补贴、贷款近5000万元,完成就业援助1.1万人,扶持自主创业近万人,带动就业2万人,5万余人成功实现就业,实现就业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