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民办高校遇生存危机
【新闻核心】
对于庄稼人来说,春天的播种量决定着秋后的收成量。同理,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当下的招生季节就好比播种期,招生的数量和质量如何,将直接决定着民办高校今后三四年间的一个教学周期生存状况。近年来,随着省内生源数量的持续大幅度减少,今年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首次同台竞争,就有大批民校在本科二批一志愿遭遇零投档,民办高校所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惨烈,加之其自身办学质量不高的“先天不足”,可谓内忧外患并存,使得曾经红火一时的民办高校迎来了生死存亡的考验。据悉,去年省内曾出现首所民办高校,因不堪银行的贷款重负而宣告倒闭。青岛民办高校的前景如何?近段时间,早报记者深入采访多家民办高校,并从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全面剖析他们所面临生存危机。
关键词 招生
民校招生全员参与
青岛某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市区的东北部,校园占地1400亩。7月11日这天,记者实地采访看到这所民办院校早已放暑假,学生人去楼空使得校园内冷清得有些苍凉之感。与冷清的校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学校大门口右侧一个招生大厅里,挤满了100多名在校生,正在忙活着“协助”校方招揽新生。他们一个个身穿印有学院名字的T恤衫,斜披着绶带,一旦发现有前来咨询的考生,就一拥而上,使出浑身解数,以期把对方变成自己的招生“战果”。据悉,这100多名在校生所学专业各不相同,无论前来咨询的考生对哪种专业感兴趣,总会有“师兄”或“师姐”,以过来人的身份现身说法,虽然他们介绍的专业各异,但目的一致——都是想把新生发展成为自己的“下线”。原来,这些在校生乐此不疲地帮学院招生的动力,源于每说服一名考生入校,都能拿到一笔数额不菲的提成。
记者经过深入采访获悉,招生大厅里的学生只是该学院庞大招生队伍的“冰山一角”,时下正值民办学校的招生关键时期,学院发动了全体教职工和在校学奔赴全国各地招揽生源,这也是学校早放暑假主因。“今年我们动手有些晚,高考成绩公布后才正式开始,往年早在三四月份就启动招生了。”该学院一名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语气中自然流露着紧迫之感。据他透露,从2006年开始,学院就调整了招生策略,放弃了以往靠社会介招生方式,转而采用学校教职员工以及在校生全面参与招生的方式。“社会上的招生中介大都是个人性质的,他们只是为了钱而招生,我们称这种方式为‘忽悠’。”这名负责人表示,民办学校在办学初期大都采用了这种招生“忽悠”方式,如今同样仍有不少学校靠这种方式招生。
该学院负责人说,给老师和学生发放招生提成是必须的,否则很难调动起师生的积极性,不过他表示他们给招生人员的提成较低,每招1名新生招生人员可拿到不足千元的奖励,而社会中介则需要两千元左右,如果招到空乘及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招生中介的提成会更高,五六千元甚至上万元都很正常。
5年内生源减少四成
在另一所民办高校恒星职业技术学院里,招生的压力同样存在。7月10日晚上,该学院在各地招生的师生负责人回到了青岛,学校召开了一个招生情况阶段总结会,这个会一直开到了晚上11点半。恒星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主任法良山告诉记者,今年招生情况非常严峻,“往年这个时候,已经有不少考生签约了,但今年签约人数很少。”
2001年大学毕业进入恒星后,法良山成为全校1000多名教职工中,在恒星工作时间最长的几人之一。“在办学初期,尽管各方面条件比较艰苦,但生源不愁,几乎不用费太大力就可以招满计划。”法良山说,2005年是恒星招生最为火爆的一年,当年有超过1万名新生走进恒星校园,除了近3000个高考统招计划外,其他7000余名学生均为普通中专、自学考试等各层次学生,这一年也成为恒星招生规模的最高峰。之后,从全国范围看,学生和家长逐渐意识到了民办高校的先天不足,出现各地民办院校生源数量下降的现象,与此同时,恒星的招生人数也随之一降再降,尽管恒星目前的统招计划已经超过了3000人,但从去年该校的招生总新生数仅6000人、而今年所面临的招生形势更为严峻上判断,虽然恒星全员出动揽生源,预计勉强能完成统招计划,但普通中专、自学考试等各层次学生的招生情况却不容乐观,估计总招生人数与2005年相比要猛降四成。
关键词 资金
民办学校真的“很差钱”
说到民办高校的生存危机,根本在于资金危机。民办高校没有财政拨款,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收取学生学费,因此招生数量的多少,直接决定了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对于很多民办高校,甚至是公办高校,学生学费都用于填补银行贷款的窟窿,公办高校出现债务危机,国家会出手 “买单”,这是很多民办高校颇为羡慕的,而民办高校一旦出现债务危机,其结局只有一个——倒闭。
记者驾车以每小时40余公里的速度行驶在恒星校园里,从入大门到校园最后一排教工宿舍约用6分钟。据校方提供的数据显示,他们的校舍建筑面积40.53万平方米,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073万元。对于学校办学10年来的总投入,法良山不愿意透露,只是表示这几年的投资需要用亿元为单位来计算,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几千万元根本不能算钱。
在岛城另一所民办高校,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招生数量锐减,学校的正常运转都出现了问题,老师的工资已经有几个月没有发放了,进入招生季节后,为鼓励老师参与招生的热情,学校四处贷款和借债,希望能通过今年的努力力挽狂澜。但是作为 “局外人”似乎并不看好,一家长期与该学校打交道的广告公司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如今很少有做广告的同行主动接触该校,原因是担心做了广告校方付不起广告费。
学生实习为学校赚钱
公办高校虽然有财政拨款,但是同样有为数惊人的银行贷款,更何况全靠学费运转的民办高校呢?这是高教界公开的运营秘密。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民办学校为了省钱、赚钱想出了各种方法,这些方法确实给学校赚到了钱,然而同时也是在透支学校的生命。
一名于今年6月刚从岛城一所民办高校离职的老师告诉记者,该学院对老师和学生的日常管理最为核心的内容是“罚款”。学校设有专门的督察人员,他们会在学生早晚自习、老师上课时出现在教室的后门,发现有学生上课玩手机、趴在桌子上睡觉或者看报纸等,就会扣老师的钱;学生宿舍卫生要是不合格,就扣罚辅导员的钱。“我们老师工资原本就不高,当辅导员的就更低了,有的月被扣得厉害,不仅拿不到工资,而且还得给学校里交钱呐!”
2009年从岛城一所民办学院毕业的小齐,当年高考成绩为460多分,在招生人员的游说下进入该学院,最让他难以接受的是,学校每年都会安排学生一两次到企业的实习。此举被学校美其言为“接触社会,加强锻炼”。然而,在小齐看来,这种实习的本质是为学校充当廉价劳动力。“我是学环境艺术设计的,但学校安排的却是去鞋厂学习做鞋,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和同学们每天工作时间都要超过12个小时。”小齐气愤地说,很多学生由于无法忍受这种枯燥的‘实习锻炼’而退学。”另一名学汽车工程的小朱对记者说,学校给他们介绍的实习单位是一家月饼厂,同样是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让在校生进企业打工帮学校挣钱,是让民办高校学生们深恶痛绝的事儿。
一名民办高校老师给记者算了笔账,民办高校安排学生所谓的外出实习,其实就是给学校打工,现在劳动力比较缺乏,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给出的最低工资也要超过1000元,每名学生在校期间最少有两次实习机会,不包括学生的大三实习,仅学生们的日常实习就能为学校创造数千万元的财富。
关键词 竞争
落榜生成民校争抢“肥肉”
2008年78万、2009年70万人、2010年65万、2011年58万——从2008年以来,我省高考生源数量急剧下降,对于今年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将有超过9成的考生有机会上学。一方面是生源数量的减少,另一方面是大批公办高校的稳步扩招,这势必加剧高校招生的竞争,而处于阵地最前沿的民办高校,感受到的竞争更大。
据介绍,民办高校录取的统招生,都是这些学生自己填报的志愿。从根本上说,民办高校所争抢的生源,主要对象是高考落榜生,即自学考生。事实上,这些自考生对于究竟该上哪一所高校,自己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民办高校正是高考落榜生的心理特点,采取试点本科、可以注册国家承认学籍等手段欺骗、诱导学生,一旦入学,学生们要在民办高校就读三四年,并且必须通过自学考试获得文凭。否则,根本拿不到国家承认的毕业证书。
夹缝中生存前途渺茫
生源数量是固定不变的,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特别是今年本科二批与本科三批合并后,在局外人看来,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更是要展开贴身肉搏。然而,在法良山看来,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确实存在竞争关系,但是由于两者的势力相差悬殊,根本就不在同一个平台上。同为专科二批的高职院校,公办高校的平均学费为五六千元,而民办高校的学费则在8000元至10000元,这是公办高校的先天优势。“公办高校招生基本不愁,他们只要完成统招计划就可以了,但对我们来说,能多招一个是一个,多招一名学生就是一笔收入。”据法良山测算,民办高校收费高,但开支也高于公办高校,尤其是招生经费开支。“如果算上招生老师和学生的提成,各地招办的设置经费以及招生运营费用,每招到一名学生,我们支出的成本在2500元左右。”按照法良山的测算方法,民办高校把收到的学费扣除招生成本后,应与公办高校持平,然而事实情况是公办高校可获得财政按招生数拨付补贴,按照省政府公布的预算,2011年省属普通本科高校的生均拨款水平达到9500元。
在法良山看来,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竞争环境不对等是由体制决定的,这种客观存在的非对等竞争早在民办高校创立时就有了,可以说是无可抱怨。上世纪初,国家为了解决学生入学率低的问题,允许民间资本办高校,标志着民办高校迎来的第一个“春天”。后来,省教育厅允许高校办自学考试辅导班,使民办高校拓宽了生源渠道,可谓是迎来了第二个“春天”。法良山表示,如今民办高校面对生源急剧减少的残酷现实,若想继续发展下去,则需要树立自己的特色,培养出比公办学校更加贴近市场的学生来。然而,民办高校究竟怎样做才能培养出特色学生,若想完成这一战略目标具体要用多长时间等等,管理者们尚未理清思路。总之,民办高校在公办高校的夹缝中生存,前途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