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胶州湾高速管家楼收费站: 拥堵不堪为哪般?
最近,每到周末,环胶州湾高速管家楼收费站就成了经胶州湾大桥去黄岛方向市民的心病,离管家楼收费站2公里之路段,因交费堵车2小时成了家常便饭。
从青岛到黄岛,在跨海大桥上行驶不超过半小时,下桥交费却要花费两小时。长此下去,同城时代的意义难免要大打折扣。
管家楼收费站前为何拥堵不堪?该如何缓解?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体验: 桥上与下桥反差巨大
7月17日上午10时,记者驱车行驶在胶州湾大桥上,一路顺畅,半小时就跑完了胶州湾大桥。记者下了大桥后,道路一下子变得拥堵起来,继续前行车辆越来越多,车速自然越来越慢。离管家楼收费站约2公里之处,记者看到,远处车辆首尾相连,连绵一片,俨然成了一个巨大的“停车场”。整个堵车队伍杂乱无序,夹杂在众多小车中的集装箱大货车很是突兀,原因是其没有按照自己的行车道行驶。
接下来,在蜗行中,停车等待时间已远远超出了行车时间。面对庞大的汽车阵,不少司机从车上下来,站在路中央隔离墩上,一会儿低头看手表,一会儿抬头张望前方挪动的车辆。通行短时无望,有的司机耐着性子,把座位调整到最舒服的状态,半休息半开车,一副打持久战的模样。
记者询问了近20名等待过收费站的司机,多数人表示是专门来领略胶州湾大桥风光的。一辆挂外地牌照的张姓司机告诉记者,原本就想来青岛玩,但一直没能抽出时间,在新闻上看到青岛胶州湾大桥这么雄壮,决定和家人一起来感受一下。没想到,桥上一路顺畅,下桥却结实得堵上了,一家人的好心情几乎全没了。
除了外地车辆涌入外,记者发现,不少途经大桥的司机用的是免费体验票。大桥开通前夕,有关部门的免费体验票引发了众多市民的热情,争相前来一睹大桥的风采,成为收费站前车辆扎堆拥堵的主要原因之一。
就这样,记者边走边停,大约行驶了2个多小时,终于驶到了管家楼收费站。
“走一走,停一停,受罪的不只是人,还有汽车离合器。”在收费站处,一司机惋惜地对家人说。
驶出收费站的轿车,前行大约30米后又被堵在了前方红绿灯交叉道路上。记者大致算了一下,驶出红绿灯大约用了20分钟,此后,一路畅通,再也没有出现堵车的现象。
调查: 收费口吃不消庞大车流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2公里拥堵路段,车辆虽多但没有发生刮擦等交通事故。收费站收费窗口均全部打开,工作人员一派繁忙。只因车流量实在太大,难以满足来往车辆正常通行的需求。
其实,早在大桥开通之前,这里承受的交通压力就非常之大。由于前湾港吞吐量大,是青岛重要的货物集散地,港区管家楼收费站日均交通量已达21300余车次,高峰日车流量达31000余车次,其中,集装箱大货车交通量占60%,已远远超过道路设计流量,因此收费广场时常出现车辆积压现象,尤其是上下班或轮渡停航的高峰时段,拥堵现象更为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关部门在收费站北长约1公里范围内增设了一条出口车道,专供小型车通行缴费,但是堵车现象依然时常发生。
据了解,胶州湾高速公路是狭窄的两车道,很容易因车辆增多而拥堵。同时,集装箱大货车行驶缓慢,又使这条不堪重负的路雪上加霜。修建开通的胶州湾大桥下桥道路与胶州湾高速公路相连,两条路上庞大的车流合而为一,管家楼收费站岂有不堵之理?
“大桥开通后,每天通过收费口的车辆猛增,已远远超出了能够承受的负荷。在现有条件下,我们惟有提高通行效率。说实话,我们收费员的收费速度已提高到了极限,即使这样仍有严重的压车现象。”昨天下午,管家楼收费口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管家楼收费站有8个收费车道,其中包括两个复式收费车道,即使全部开通仍难以满足需求。
声音: 重新规划下桥口分流车辆
针对管家楼收费站出口车辆“结疙瘩”,近日有网友在论坛发帖,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有网友说,从大桥上的3个快速车道突然并入原来就十分拥挤的两车道,造成严重拥堵是必然的,这种现象在胶宁高架上也能看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再增加一条通道,同时将出口再增加4个以上,否则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我观察到黄岛出口处,已无法再扩建那么多的出口了,只能再想其他办法了,比如转到同三高速方向再开出口。”
也有网友建议,在胶州湾高速收费入口建立ETC通道,同时将出口收费提前到入口收费,这样入口与出口的速度就能变得均衡,从而缓解堵车症状。
还有网友建议,参考胶州湾隧道的通行状况,实行单向收费比两面收费更能提高进出口的效率。
业内人士表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道路的规划有问题,胶州湾高速公路原本就比较窄,一下子增加那么多车肯定会拥堵成一团。他认为,最好能给从胶州湾大桥下来的车辆新开辟一条道路出口,别让车流拐入高速路上,这样一下子就能分流大多数车辆,拥堵现象大大缓解。
目前,很多市民在驾车体验胶州湾大桥和海底隧道,家住市区的市民可先走胶州湾大桥出市区,然后通过胶州湾隧道返回,也可通过隧道出市区,经大桥返回,但是两种路线通行顺畅程度有差别。交警对此提醒,市民可转换出行线路,选择先隧道后大桥的“逆行”方式,合理避开拥堵顺畅通行。(本报记者 刘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