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挤压,养殖户剧减
事实上,品牌带来的影响,远超出了价格范围。陈刚不止一次听到崂山区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吴国宝讲述这样一件事,两年前,吴国宝在南方一个城市出差,在当地饭店吃饭时,当地政府部门招待远道而来的朋友特意点了鲍鱼,在那里,鲍鱼被统称为“辽鲍”。虽然名义是“辽鲍”,但向饭店老板和当地渔业部门的工作人员一打听,其实这些鲍鱼都产自崂山,口感、品质都非常好,但是品牌和名气不如辽鲍,因此只能被贴上辽鲍的标签。
在青岛同样如此。陈刚发现,从南山市场十元钱一个的低品质鲍鱼,到酒店售价高达几百元一个的精品鲍,基本上来自外地。青岛鲍鱼成了辽鲍的替身,而来自福建等地的鲍鱼又假冒青岛鲍鱼在青出售,内外挤压之下,青岛产鲍鱼几无生存空间。养鲍鱼,五六年前在青岛是个很赚钱的行业,鲍鱼养殖场当时遍地开花。如今,养殖户数量已经急剧减少,养鲍鱼不挣钱,谁还去养?
实力再强,也是“打工仔”。在他看来,青岛鲍鱼没有形成品牌竞争力,得从产业源头,也就是苗种上找问题。
陈刚说,目前,依靠南方苗种养殖的鲍鱼养殖户占到了总数的七八成。为什么青岛鲍鱼苗卖不过南方苗?专家分析,一是南方苗便宜,量大,近年来育苗规模不断壮大,在业内形成了“买苗到福建”的口碑;二是青岛苗各自为战,没有规模优势,也不注重创建品牌,外地苗假冒青岛苗销售,不少养殖户因此上当受骗。
“我们在本地养大的鲍鱼,因为没有品牌,再好的产品也卖不上价。与此同时,因为不懂树品牌,我们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就跟不上,从苗种到成品,有一个假冒的行业链条,青岛鲍鱼产业在这个链条上,只有给辽鲍当替身的份。”陈刚说,他2001年成立了眼下的这个公司,是青岛乃至山东最大的鲍鱼养殖场,但即使实力如此,也不过是大连几家龙头企业的打工仔。
创建品牌,终尝到甜头
2009年11月5日,陈刚又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他到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崂山商标,正式打出“崂山”鲍鱼的品牌。
谈及创建品牌的动机,陈刚说,这也是花钱买来的教训。“崂山是一块金招牌,咱自己却不用,等着被别人抢走了,一切都晚了。‘崂山’牌子多少算是失而复得了。”陈刚认真地说。
吴国宝说,崂山区海洋资源优势明显,但是由于品牌缺失,崂山水产品长期为他人作嫁衣,上亿元的利润被经销商获取,并且由于被贴上外地品牌,崂山水产品不被外人所知,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崂山”牌鲍鱼首次以品牌亮相,为崂山海产品树立品牌走出了重要一步。
陈刚欣喜地看到,有了品牌后,崂山鲍鱼的品牌力量逐渐显现出来。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他卖的鲍鱼,无论是苗种还是成品鲍,都比一般养殖户要高出两三成,但这并没影响他的销售,很多养殖户慕名而来找他买苗,因为鲍鱼的成活率高,长得也好,效益更佳,与此同时,一些高档酒店也主动联系他。让这个养殖户看到了重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