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专题>时政类> > 正文

刘应启:百岁老红军“一生的长征”

来源:新华网 作者: 2011-05-15 10:30:28 字号:A- A+

 

    新华网南京5月15日电 两次强渡大渡河、三过雪山草地,他是长征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离休后写下100万字的读书笔记,到各地作报告1000余场次,他是革命传统的“播种机”;

    走访贫困群众,资助失学儿童,百岁高龄的他仍参加志愿服务。

    在人们眼中,百岁老红军刘应启一生都在“长征”。刘应启自己则说:“我这辈子最自豪的是认真履行了入党誓言。”

     身经百战,他的人生在长征中开启

    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老红军战士如今住在扬州市长征路一个安静的小院内,虽已百岁高龄,仍是一身戎装。

    刘应启1911年出生于河南省商城县,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老人前半生戎马倥偬,经历大小战斗150多次。他至今常常翻看《长征革命史》,拿着放大镜,细细地在照片和文字中找寻70多年前的足迹。

    “三过草地,我三次都在收容队里工作。先后收容了伤病、掉队战友300多人,也眼睁睁看着不少战友长眠在雪山草地。”刘应启回忆道。

    “前面部队吃豌豆头,中间部队吃豌豆秆子,后面部队吃豌豆根子。”长征路上,因人烟稀少,筹粮困难,整个队伍缺衣少食。而年轻的刘应启被安排在了最为艰苦的收容队,跟在大部队的最后,抬担架、背伤员,照顾掉队的战友。

    “过草地前准备的干粮一个星期就吃光了,吃完了干粮吃野草,实在没得吃就吃牦牛粪便。是战友的团结互助和对革命前途无比坚定的信念,支撑着我们走了下来。”刘应启说。

    第二次过草地,收容队行军到草地深处的时候,突然,狂风卷着冰雹,冰雹裹着沙石,扑打在脸上刀割般疼,眼睛都无法睁开。一个已经精疲力竭的战士怎么也爬不上一个土坡,而他身后就是一片沼泽地。刘应启咬牙顶着冰雹奔上前,紧紧地拽住他的手。

    “我实在走不动了,你不用管我了。”那位战士无奈地说。

    留下来,只有等死!刘应启不放松战友的手,斩钉截铁地说:“抓紧!给我抓紧!”在他拼命的叫喊中,那位战士伸出冻得发抖的另一只手,将生的希望全部交给了他。

    一步、两步、三步……刘应启艰难地连爬带拖,一手拉着战友,另一只手插进泥里。眼看两人就要滑进泥潭,路过的9团政治处主任肖明德飞快地下马将他们拖住,拽着坐骑的尾巴,硬是把两人一起拉上了坡。

    “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这样的故事讲不完啊。”老人平静地说。

    离而不休,他的长征没有尽头

    1965年8月28日,刘应启离休了,他的新长征也开始了。

    老人每天必做三件事:听广播、读报刊、看新闻。大儿媳妇指着卧室里塞满两柜子的笔记本告诉记者:“这十多公斤读书笔记是公公的宝贝。”

    “离休40多年,他是离而不休。”扬州军分区干休一所政委张怀森说

    学校、工厂、农村、机关,800多个单位、1000余场报告、百万人次听众——他曾经战斗过的晋冀鲁豫、巴山蜀水、白山黑水、西北高原、江淮平原等地,都留下了刘应启“新长征”的足迹。

    2003年4月,扬州一家工厂亏损严重,即将申请破产。厂领导慕名找到刘应启,请他为职工们讲最后一课。接到邀请的刘应启一连几天伏案准备到深夜。

    “爬雪山难不难?过草地险不险?凭着坚定的信念和意志,红军将士攻难克险,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只要精神不垮,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克服,什么样的绝境都能走出!”刘应启精彩的演讲,深深打动了现场的听众。

    报告会一结束,这个工厂的干部职工便在厂区挂出“发扬红军传统,振奋企业精神”的横幅。他们发愤图强,自愿4个月不拿工资,集资为工厂购买原材料。仅用半年时间,企业便扭亏为盈,走出了困境。

    1995年,是扬州市实施“希望工程”的第一年,刘应启则是全市“希望工程”捐款的第一人。这一开头,就坚持了16年。

    扬州军分区干休一所有一份统计:刘应启先后资助的特困学生、困难群众共计200多人,累计捐出了40万元。而正军职离休、每月收入上万元的他,至今都没有存款。

    老伴田静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次,是有一年刘应启回老家河南省商城县刘洼村扶贫。他先把毛毯和200元捐款送到每个贫困户家中。了解到当地适合种植一些名贵花木,又自费买了3万多元的苗木和种子,花钱雇卡车送到村上。离开的时候看到一位老乡衣服破旧,又把自己的衣服脱给了他。

    老伴笑他是“穷光蛋主义”者,刘应启却自得其乐:“没有存款,我还是富人。”

    在刘老的读书笔记中,我们读到了他的心声:“万里长征是人民群众一程一程送过来的,革命胜利是老百姓倾其所有支援取得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党的宗旨,要把群众疾苦放在心上,怀着感恩的心服务人民、回报人民。”

    百姓眼中,他就是身边的共产党

    1933年6月26日,22岁的红军战士刘应启面对马克思画像,庄严地举起右手。

    78年后忆及那一刻,刘应启说:“我这辈子最自豪的是认真履行了入党誓言。健康长寿则是我为人民服务最大的本钱。”

    一年夏天,干休所附近交叉口道路改造,每到上下班高峰,人来车往,交通不畅,市民怨声载道。

    刘应启跑到居委会要了一副“执勤”的红袖章戴上,在马路边当起“义务交警”,接送孩童过马路。每天起早摸黑,干得不亦乐乎。

    2030年夏天,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高邮湖水暴涨,形势十分危急。刘应启得知扬州军分区组建的抗洪抢险突击大队即将开赴前线抗洪,当即找到所领导请战。

    “哪能让您老上呢?”

    “别瞧我92岁了,骨子里有股子劲呢!”刘应启把胸脯拍得咚咚响。

    就这样,他硬是加入了抗洪保障分队,连续数日拄着拐杖,在大堤上指挥保障分队送茶送水。面对抗洪官兵,大声鼓劲:“同志们,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没困难。”

    “关乎群众利益的大事要管,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要管。以为人民服务作标准,与之不符的,他准要管一管;他认为有需要的,定要帮一帮。”刘应启居住地的丰乐社区居委会的陈长凤钦佩地说。

    刘应启说,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但不能享受特殊权利。共产党人要为人民大众谋幸福,不能为个人家庭谋私利。

    家风连着党风。大儿子在部队准备提干,他亮起“红灯”。二儿子拟进公安部门,他对家访的干部说:“他不是那块料。”女儿下放想回城,他说:“农民的孩子能种田,红军的后代也能种田。”

    “在老百姓眼里,党员就是党的代表。我已经010岁了,更要保晚节、做表率。一言一行都要维护好党的形象,一举一动都要为党旗争辉。”刘应启说。(记者蒋芳)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2011实习编辑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