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国际 > 正文

重庆今夏极端气温或上40℃ 自然灾害或将偏重

来源:重庆商报-- 2011-02-24 07:35:36 字号:TT

2006年夏季,重庆遭遇百年一遇特大高温干旱。 记者 张路桥摄

2009年,渝西遭受特大暴雨袭击。 首席记者 钟志兵 摄

  昨日,记者从市气象局获悉,预计今年我市连晴高温持续时间及强度比2010年稍轻,盛夏极端最高气温大部分在39.5℃,部分地区会突破40℃。

  今年我市自然灾害可能偏重

  上月发布的《中国气候公报》显示,2010年为本世纪以来我国气候最为异常的一年,全年降水偏多,旱涝灾害交替发生,高温日数创历史新高,极端高温和强降水事件发生之频繁、强度之强、范围之广历史罕见,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为本世纪以来之最。今年盛夏我市又将出现怎样的天气变化呢?昨日,记者从市气象局获悉,预计今年我市自然灾害为中等偏重年份,可能较2010年稍偏重。

  预计有20~30天伏旱天气

  据市气候中心预测,根据现有气象资料来看,预计今年平均气温,渝东北的城口为12.5℃左右,渝东南部为15~17℃,其余地区为16.5~18.5℃,大部分地区较常年偏低。东北部局部地区将从7月下旬现夏旱的苗头,全市有20~30天的伏旱天气,长江沿线部分地区偏重。盛夏期间,极端最高气温大部地区为38.5~39.5℃,长江河谷部分地方可达40℃以上,连晴高温持续时间及强度较去年稍轻。

  暴雨洪涝灾害较常年偏重

  此外,从降雨来看,预计今年我市主汛期在6~8月,主要有3~4次区域性暴雨过程,主要影响时段在6月下旬到7月上旬和8月下旬,暴雨洪涝灾害强度较常年偏重。本年度降水量东部为450~600mm,较常年同期偏少,其余地区在500~600mm之间,较常年偏多两成左右。

  不过气象专家表示,由于很多因素还不明确,所以目前预测的今夏天气趋势,是根据现有气象资料和多年观察而得出的,从预报的准确和精确性来讲精确率不高,而目前我市还未入春,说夏季的气候趋势还为时过早,只有当夏季临近了,根据最新的气象因素,结合多方面资料,才会得到一个较为精确的夏季气候预测。

  重庆2001年大旱列新世纪十大重大天气事件之首

  本报讯(记者刘真)为提高公众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认识和防灾减灾意识,增强避险、自救、互救的能力。由市气象局主办的“新世纪以来重庆重大天气气候事件评选”活动到2月20日止,共收到8950名网友投票,其中2001年的区域性伏旱事件最让市民印象深刻,列十大重大天气事件之首。

  2001年:区域性伏旱

  事件:2001年6月下旬至9月初,全市各地遭受严重伏旱灾害,部分地区伏旱持续超过70天,致使全市大部分地区溪河断流,塘库干涸,受灾人口1566.71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149.88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33.59亿元。

  原因:副热带反气旋长期控制下造成。

  防范:相关部门需做好应对伏旱的准备,加强蓄水保水,尽量减轻伏旱灾害造成的影响;做好城市用水用电高峰期的水电调度和管理。

  2005年:綦江强雷引发爆炸

  事件:2005年4月21日晚,受强雷暴天气影响,位于綦江县古南镇二社边缘的重庆市东溪化工有限公司工房发生特大爆炸事故。事故共造成12人死亡、7人失踪、12人轻伤。

  原因:重庆是全国多雷暴地区之一,綦江地处河谷,水汽蒸发过程中云团逐级增高增大,云团越高,对地面的电场强度也越大。空气中污染物携带的细微带电粒子丰富,就造成雷电放电频率高,强度大。

  防范:在室内应该关闭门窗,关闭电视机、电脑等电器,并拔下电源插头,尽量不要接听手机、座机;不要站在电灯下,不宜使用淋浴器、太阳能热水器;不要停留在高楼平台、山顶或建筑物顶部,不要躲在大树下;远离建筑物外露水管等金属物。

  2006年:特大高温干旱

  事件:2006年夏季,重庆遭遇百年一遇特大高温干旱。各地普遍出现连晴高温干旱,綦江最高气温达到44.5℃。此次高温干旱造成全市农作物受旱面积127.7万公顷,溪河断流57条,792万人出现饮水困难,直接经济损失84.3亿元。

  原因:当年,西太平洋海域水温偏高造成副热带高气压偏强偏西,同时北方冷空气较弱,从而引起高温干旱。

  防范:加强防范高温天气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要加强能源和水资源的科学调度和加强防范高温热浪可能引发的干旱和火灾。

  2007年:“5·23”开县雷击

  事件:2007年5月23日,重庆市开县义和镇兴业村小学遭受雷击,造成7名学生死亡,44人受伤。

  原因:开县当地的江河提供充分的水汽,一级一级抬升的丘陵地形,使水汽蒸发过程中云团逐级增高增大,云团越高,对地面的电场强度也越大,造成雷电放电频率高,强度大。

  2007年:“7·17”渝西大暴雨

  事件:2007年7月16日~22日,渝西遭受百年不遇强暴雨袭击,大暴雨造成全市37人死亡、199人受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6.94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6.07亿元。

  原因:北方冷空气、西南暖湿气流持续交锋,造成本次持续强降雨。

  防范:注意气象部门关于暴雨的最新预报;处于危旧房屋,或处于地势低洼住宅里的居民,应及时转移到安全地方;最好关闭煤气阀和电源总开关。

  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

  事件:2008年1月中下旬期间,全市大部分地区遭受历史罕见的低温冻害和雪灾,造成555.61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271.63千公顷,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损毁严重;直接经济损失17.46亿元。

  原因:一是当年的拉尼娜现象导致极端低温出现,二是整个大气环流的影响。

  防范:加强周密部署,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效益。

  2009年:异常暖冬

  事件:2009年1月27日~2月14日,全市气温异常偏高4.2℃,偏高幅度为59年之最,33个区县(自治县)的平均气温创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同期最高值,武隆、南川的最高气温达到30.0℃以上。

  原因:“当海温偏暖后会导致海洋上空的大气偏暖,从而影响整个大气环流,导致冬季异常偏暖。

  防范:要注意防范春季流行病和农林病虫害的发生。

  2009年:“8·3”渝西特大暴雨

  事件:2009年7月31日~8月5日,渝西遭受特大暴雨袭击,20多个乡镇累计雨量甚至超过300毫米。此次暴雨洪灾造成全市15个区县、90.18万人受灾,因灾死亡4人、失踪5人,紧急转移安置45662人,房屋倒塌5187间,农作物受灾面积39.6千公顷,发生地质灾害47处,水利、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因灾直接经济损失4.5亿元。

  原因:从当年17日到19日,西南低涡一直盘踞在渝西地区,源源不断的水汽在渝西地区汇集形成云雨,造成了暴雨。

  防范:如果被洪水包围,要设法尽快与当地政府防汛部门取得联系,积极寻求救援。

  2010年:冬春干旱

  事件:2009年12月1日至2010年3月,全市气温较常年同期明显偏高0.9℃,列历史同期第6位。全市各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气象干旱,部分地区达到重旱等级。此次干旱还涉及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2212万人饮水困难,1.11亿亩耕地受旱,大部地区旱情持续近5个月。

  原因:直接原因是大气低层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气流偏弱。

  防范:有灌溉条件的田地,要及时灌水补墒,但灌水时要注意小水渗灌,不要大水漫灌。

  2010年:“5·6”风雹

  事件:2010年5月5日夜间至6日白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强风雹袭击重庆。重庆各地普降中到大雨。全市因灾死亡29人,失踪1人,受伤约190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亿元。

  原因:冷热气团猛烈对撞,形成的强雷雨大风和冰雹过程。

  防范:大风突然来临时,关好门窗,如属危房,应立即搬出。如在户外,不要站在高楼、大树、广告牌下,暂停户外活动。冰雹来临时,最好躲在家里,关好门窗。(记者 刘真)

更多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