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
因“堵”而变的生活
身处城市“堵局”包围中,没有人会是旁观者,只能是无奈的“局中人”,“拥堵”几乎成了每个青岛人生活中的关键词。虽然交通越来越堵已经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可生活还要继续,被堵在路上的人们只能一边抱怨着一边忍受着,青岛城市“堵局”该如何突围,公众期待着答案……
上学
路上太堵考生被逼租房
小周是青岛一中的学生,由于家住泰州路附近,每天坐202路公交车上下学,是她上高中以来每日的“必修课”。每天早上,小周会在6时20分准时到车站,6时25分左右上车后,她总是习惯性地冲到车厢后面,寻找最后一排的空座,因为那里最安静,她可以利用乘车的时间学习。
小周常常是“踏”着早自习7点15分的铃声进入教室,在公交车上的时间,足够让小周将数学、物理、化学三门功课都预习浏览一遍,“有的时候时间充裕,还能在车上解出一道难题,一个学期下来,都可以做完一本习题集。”小周告诉记者,
下午6时20分放学,此时正值上下班高峰时间,十几站的路程常常要用一个半小时,特别是从火车站到广西路的一站处在车流汇聚的路段,雨雪天气时甚至半个小时都走不过去,每天只要走到这个路段,小周心里面就会忐忑起来,碰上了望不见头的车流以后,小周除了哀叹一声,只能继续在公交车上无奈等待。当小周晚上8时回到家时,一些在学校自习的同学早已吃过晚饭,开始复习功课了,而她只能匆匆扒上几口饭,然后转身去卧室学习。
寒假过后,小周和父母商量以后,决定在学校周围租房,虽然一室一厅的学区房每月要花费800元,但是她的父母觉得,这样能省出被堵在路上的宝贵时间,让女儿能够更好地学习和休息。
上班
白领无奈当起“赖班族”
崔亮在市南区一家外贸公司上班,住在李沧区,是典型的上班“候鸟族”,崔亮平时上班时间是八点半,下班时间是五点半,“这个点上下班真是挺无奈,以前我坐363回家,经常在黑龙江路上堵半天。”崔亮说,从公司到他住所这段不算长的路平常走也就是四五十分钟,可到了上下班高峰期,路还是那条路,但耗时可就翻倍了。为了能够躲避上班高峰期,崔亮将原先每天早7时起床的习惯改成了6时20分,起床时间还能自我选择,可是下班时间就不能选了。崔亮说,他以前挤公交车回到家里一般都到了晚8时,经常晚饭都没有胃口吃,饿着肚子看会电视就要接着洗刷睡觉,“第二天还要接着堵”。
无奈之下,他想出了下班后“赖在单位”的方法。一直磨到晚7时才坐车回家,和原来回家时间差不多,可心情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攒了些积蓄,本来打算买个车,可看到现在这种交通状况,估计自己开车也快不了多少,一样是要被堵在路上,所以考虑不买车了,先把李村的房子卖了,找个离单位近些的房子。”崔亮苦笑着说。
购物
忙年赶上全天候堵车
青岛平日里还是时间比较固定的潮汐式交通拥堵,可如果到了重大节日,就会碰上全天候式的堵车,春节前四处奔波忙年的李先生,坦言“真害怕这种‘过节堵’变成‘天天堵’”。
“我到现在还能记得过年前那几天堵车的情景,感觉全青岛市的汽车都跑到大街上来了,到处都是汽车,平时只有上下班高峰才会堵的路段成了全天堵,躲都没地方躲。”李先生说,他平常都是开自己的私家车,年前一般要开车采购年货和走亲访友,可是今年春节严重的堵车,让他差点放弃开车的念头。
李先生不敢去以拥堵闻名的台东商圈购物,趁着周末上午去了一趟香港中路一家大型超市,可是到了超市门口怎么也开不进去,已经排起了长长的车队等着进停车场。“平常周末这个路段都是一路畅通,可那次我足足排了40多分钟才进了停车场,找停车位又花了十几分钟。”
李先生第二次和妻子一起去超市的时候,没有选择开车而是乘坐公交车去,结果公交车也被堵在路上。“一排排公交车那个时候扎成一堆就是走不动,过个红绿灯都要等半小时,小车还老是抢道,我和老婆在车上差点崩溃了。”李先生告诉记者,那次他们俩购完物,想打的也是等了大半天没打上,最后还是坐着公交车一路“堵”回家。
疏导
市民客串交通协管员
家住在山东路的郑先生,每年一到青岛旅游旺季,就会客串交通协管员。
每到五一过后,青岛沿海一带海底世界、水族馆、鲁迅公园等景点就开始出现车辆井喷现象,景点停车场经常爆满,一些旅游大巴图方便临时停放在路边,不仅造成了交通拥堵,还给旅客安全埋下了隐患。
“往往一辆不守规则的旅游大巴车就把整条路给堵住了,比如莱阳路上车道和红绿灯都比较少,旅游车辆要等很长时间才能过个信号灯。”郑先生说,到了堵车高峰期,能够从海底世界一直堵到育才中学门口,整个道路几乎堵成“死疙瘩”。
郑先生家门口就是一个斜十字路口,由于周边居民区较多,众多的私家车和旅游大巴给这一区域带来了很大的交通压力。“这条路如果被堵,西至芝泉路,东至徐州路车流速度都很慢,我就会趁着休息时间或者雨雪天气义务疏导交通,有人指挥一下就不会乱成一锅粥。”
郑先生表示,他虽然身上没有制服,可是大部分司机还是很配合,他希望今年暑期政府能够加大对沿海一线的治理力度,这样他就不用再客串协管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