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半岛网闻 > 正文

探访正在消失的筒子楼:做饭屁股挨屁股(图)

来源:大众网-城市信报-- 2011-01-06 11:29:24 字号:TT

黄岛路17号的这处大院,已有近百年历史。

    这个词代表了一个群体,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这个群体的名字像供销社、粮票一样,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计划经济时期,几户共有一个厨房一个厕所并不是新鲜事,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却走进不同的门,演绎着各自不同的故事。近日,记者找到了正在悄悄消失的筒子楼,记录住户五味瓶般生活的寥寥几笔。

    家庭A

    怕别人知道,更怕儿子找不到媳妇

    出场:张玉生(化名)一家

    居住时间:23年

    房屋大小:18平方米

    小伙子睡觉伸不直腿

    22年来,张玉生(化名)看着儿子张昊(化名)从婴儿长成近一米八的大小伙子,心里又爱又怨 。

    “没办法,儿子都23岁了,还只能睡吊铺。18平米的屋里,实在没地方摆第二张床了。”他怨恨自己,只能委屈儿子每天蜷着腿睡觉。从7岁开始,张昊就睡在这张一米八长的铁框吊铺上,个子一直长,床却换不了,高中时候躺下就伸不直腿了。

    张先生家住四方区瑞昌路,一座三层的红色老楼,这座楼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建造的,是前青岛染料厂的职工宿舍。张先生的家只有一间西晒的屋子,大约有18平米,中间大部分空间被一张一米五宽的双人床占据着,“孩子7岁之前,我们三个一直挤在这一张床上。”

    “真想伸直了腿睡个好觉,有时候实在难受了,只好和妈妈换一天,让妈妈睡吊铺,但心里很过意不去。”张昊说,院子里的大男生们几乎都去外地上学或者早早找了工作,宁愿住集体宿舍,也不愿回家。

    做饭屁股挨着屁股

    这座楼每一层都住7~8家,共用一个厕所,没有厨房,各家只好在公共走廊上隔出一个只能一人站立的小间,安上灶台。“我家住在走廊最里面,中午下班一路走过来,能闻出来人家做的什么菜。”张先生调侃地说。张先生的邻居也是染料厂的老职工,两家共用走廊厨房已经很多年,一般两家会错开时间做饭,“他们家是女主人做饭,我们家是我做饭,俩人往那小厨房一站,要么是屁股顶着屁股,要么是脸对着脸,实在是尴尬。”

    说起公共厕所,记者看到的是两扇支离破碎的木质门窗,代替玻璃的塑料布也已经破烂不堪。黑色水泥水槽上方有一排生锈的水管,地上污秽不堪,由于下水道和蹲便器经常堵没人管,溢出的污水在地面已经结成厚厚的冰,卫生纸、肥皂盒 、洗衣粉袋子等垃圾随地可见,让人无处立足。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天天在使用的卫生间。张玉生说:“厕所简直就是噩梦。8家共用一个厕所,在早晚洗漱集中的时段,常常是挨不上号 。晚上漆黑一片,女人孩子还不敢去上厕所。人总不能让尿憋死,家家弄个尿盆,就一间屋,早上起来屋里那味道可想而知。团结户最愁的就是厕所和洗澡问题。”

    害怕儿子找女朋友

    在房价飞涨的岛城,张玉生夫妇只能寄希望于拆迁,希望拆迁也能够拆掉他们一家三口二十几年来辛酸的回忆。

    哪个父母不盼着儿子早日把媳妇领回家,但张玉生夫妇却怕儿子说自己交了女朋友。“就咱家这情况,还不领回一个吓跑一个?儿子是好儿子,就是房子不像样。”一年前就听说这里要拆迁,张玉生一直盼着把拆迁房给儿子结婚用,但拆迁的消息却一拖再拖。

    午饭过后,张先生的妻子回到家,看到有陌生人,瞬间的惊讶过后,便是明显的反感。得知来访的是记者,她坚决把记者“请”出门外。“我们已经在外面租了房子了,这里也要拆迁了,没什么好说的,我们马上就搬走了。”

    几分钟后,张先生打开门,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不要介意,她和儿子最怕有人来家里,最怕被人家知道我们家住在这种房子。”张先生说,妻子害怕别人知道了这事情,儿子连媳妇也娶不到。

    家庭B

    早上排队上厕所,有人憋不住拉裤子

    出场:王先生一家三口

    居住时间:43年

    房屋大小:40平方米

    住在人民路筒子楼里的王先生,是以前机关的领导,他住的房子是筒子楼里最大面积的,40平方米。

    王先生住3楼,每一户这个位置的面积都是最大的,而旁边靠边的房子却是最小的,只有15平米。

    走廊上堆满了烧火用的煤球和木柴,原本狭窄的过道变得更窄了。很多人为了让家里的面积大几平米,都在窗户外面加大窗户,甚至都加水泥垒一个小屋,邻居之间为了“争地”没少吵架。

    “这里没有物业,垃圾随便扔没人管,楼道里的窗户碎了也没人管,有人出来想让大伙一起交钱修理,打工的人根本不理睬,他们住几个月就搬走了,有没有窗户他们根本不管。”

    最让王先生受不了的是早上排队上厕所难的问题,为了早上起床能不排队如厕,他甚至更改了起床时间。“很多人都是8点上班,6点半到7点起床刷牙上厕所。以前我也是这个时间,一层住十户,一户大部分是三个人,这一个早上就是30个人上厕所。男女不同,还要加上洗脸刷牙等等,一个人就算5分钟30个人下来需要两个半小时才能轮下来。但早上只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这期间要是赶上尿急或肚子疼就惨了。以前有个小伙子拉稀排队上厕所,结果没等着,活活拉在裤子里了。慢慢摸着规律了,我带着牙膏、牙刷、洗脸的上单位解决,还省了水费了。”

    筒子楼里吃水是个大困难,很多居民家里都没有水管,用水要到厕所旁边的水管上接,但老式水管经常爆裂或供水不足。洗澡洗到一半没水了的尴尬事情时常会发生,多数居民只好在楼下的小浴池洗澡。“不远处有个洗浴中心,洗澡也不贵,偶尔去洗一次,办了张卡,结果亲戚来家里玩看到卡后还说我不正经,洗澡都洗出不正经了。”

    王先生说住在筒子楼里的人太杂了,很多都是外地来青的打工妹租的房子,时间久了难免会遇到一些尴尬的事。“平时还好,但一到周末有些打工妹待在家里休息,睡完觉后起来上厕所穿得特别随意,有时候套个低领子睡衣就出来了,内衣洗了后挂在门上晾干。这里住着很多老年人,出门看到这些打工妹,都不好意思出门。”

    家庭C

    楼上晒衣服湿了俺家的

    出场:租房者刘玉喜(化名)一家、房主郭先生

    居住时间:半年

    房屋大小:20平方米

    位于瑞昌路、杭州路、人民路三条主干道区域范围内与人民路以东、顺昌路以北区域的约23栋筒子楼,将与南侧的机绣花边厂及电梯厂统一改造拆迁。1月3日,记者来到这里进行调查。

    老机械厂职工郭先生已经在破旧的筒子楼里面住了40多个年头,去年因为儿子买了房子才搬出去,“我在里面住了大半辈子了,没有暖气,只能靠蜂窝煤取暖,没有水龙头,只能靠楼道里面唯一的厕所接水,原来连个独立的水电表都没有。”

    因为受不了冬天的寒冷,老人在儿子郭其栋(化名)的安排下住进了宽敞的高层住宅,把自己原来住过大半辈子的小“宿舍”租了出去。“租房子的人也很难找,在这里住的基本都是在附近卖菜、烧烤做生意的,很多人住着住着就受不了了。”老人说,“现在换得很频繁,多的时候,一天里搬家的都有三四家。”

    现在住在郭先生房子里面的是从临沂来青岛打工的刘玉喜(化名)一家,“我们是朋友介绍的,找房子的话便宜就行 ,也没什么别的要求。”刘玉喜一家三口住在20平方米的房子里,虽然辛苦,却也很温馨,每天早上刘玉喜外出摆摊,妻子在家中做饭,附近还住着很多“老乡”,相互照顾之下,不知不觉已经过了半年。

    半年来,刘玉喜的妻子在洗衣服的时候老是头疼不已,他们租的房子在二楼,晾完衣服之后准备收回屋时,总是感觉衣服湿漉漉的,后来才发现,大家晾衣服拉出来的绳子都是在一个位置,下面晾的衣服干了,上面刚刚挂上去的衣服流下来的水又把下面的弄湿了。“这没办法,不能怨上面楼层的,错开晾也不行 ,风一刮,水直接就跟瀑布似的往下淌。”晴天下来的“暴雨”让衣服晾好几天都干不了,有时候还得重新洗。

    “我们这边的楼一层有十户 ,一共是五层,原来我们过年的时候,大家都是一个单位的,互相串门,谁家在干什么甚至都能听见,真是感觉跟一大家子似的。”郭先生告诉记者,“虽然隔音不好,但是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小偷不敢光顾,谁叫一声“小偷来了”,整个楼的人可能就起床抓小偷了。

    调查

    厕所厨房成矛盾焦点

    通过对几处筒子楼里的调查,厕所和厨房成了住在筒子楼里最大的矛盾,几乎所有的筒子楼里的住户都没有独立厕所,为了早上争夺厕所,很多人甚至早起早排队。偶尔还会有捂着肚子到处上下楼找厕所的场景。如果筒子楼不拆除,厕所之争还将继续斗争下去。

    走进这些筒子楼里,那些各式各样、自己在楼外建造的违法厨房有些令人惊讶。原本整齐的窗户上,被居民们包起了小屋,有的甚至能加到二三平方米。这些小屋成了一个个特色厨房,看着就让人感到一阵阵恐慌,总觉得很不牢固,随时有可能掉下来。有的窗户上还没了玻璃,摇摇欲坠。

    筒子楼里狭窄的面积成了住在这里居民的心病,很多人都抱着能多占一点是一点的心态,生活似乎是和争 、抢联系在一起的。

    经记者实地调查发现,很多筒子楼里面的原住户已经搬走,有些片区的租房者甚至高达80% 。“我们这一个楼的原住户很少了,一共五十来户 ,原住户也就是不到十户,很多都已经租出去了。”家住人民路筒子楼片区的王先生告诉记者。

    现象

    租客组成新团结户

    筒子楼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在那一时期内也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但时过境迁 ,矛盾逐渐成了筒子楼里的焦点。该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岛城某网站曾做过这样的调查,调查结果令人吃惊,84.1% 的网友认为,问题应该由政府出台政策解决。据了解,四方区在2008年年初共存在筒子楼344座,涉及居民 1.4万户 ,占全市筒子楼的一半。四方区采用改造和拆迁等多种方式对筒子楼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老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新问题又层出不穷,当今在租房群体中一部分资金不足或者刚涉足社会的年轻人,非常热衷三四个人团结租房,甚至有些人一租就是三四年,结婚了还在一起共同租房,这样就产生了这个特定时期的“新团结户”,该如何解决这一部分人存在的问题,是否可以为这一部分人,尤其是刚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提供廉租房,应该也必须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

    记者手记

    在这里,近邻比不上远亲

    从筒子楼刚建起来就一直住在里面的张大娘很有感触,她说以前都是把远亲不如近邻挂在嘴边,现在住在这里发现近邻不如远亲了。以前住在一起的都是一个单位的同事,关系特别好,一家包了饺子,几家都分。但慢慢地,一个单位宿舍的筒子楼住户搬走了百分之九十,租房子的人大多是打工和做生意的,平时忙来忙去从不和周围的人交往。很多人住几个月就搬走了,自然没有什么感情。平时遇到点麻烦想找邻居帮忙就变得越发困难。张大娘说有一次她发烧家里没人,想找邻居帮忙去买片退烧药,结果到邻居家敲了半天对方就是不开门,好不容易遇到个邻居,对方听了后赶紧跑开了。

    筒子楼正在慢慢消失,很多居民都说这是青岛最差的居住环境了,以前有人情味在,都住得很惬意。但物是人非,人都走得差不多了,感情淡了,留下的全是隐患,人老了,经不起排队、噪音、昏暗的光线。这些带着几代人回忆的筒子楼,最终还是应该存在于记忆中。(记者 李隽辉 李玮 郭振亮 许瑶)

更多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