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一天一个价,“药都”安国官员否认“游资炒作”
谁给中药架了一把火?
“涨了,90%的药材都涨价了。”这是记者在河北安国市采访时听到的最多的话。安国市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
“桔梗去年15块钱一公斤,现在已经涨到80块了。生意不好做咯。”一位推着自行车收药的药材商抱怨道。
继绿豆、大蒜、生姜、棉花、白糖等农产品纷纷涨价之后,“小众”的药材市场接过了涨价的接力棒。为了调查此轮药材涨价的背后原因,《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驱车赶往素有“中药材市场晴雨表”之称的安国药市进行调查。
药材“一天一个价”
在药材集市上,记者发现,每辆装运药材的拖拉机前都围着很多买主,但是,看的人多,买的人少。
“以前凌晨三四点钟从家出发,运到这早上五点钟,这会儿早就卖光了,现在价格不稳定,不好卖啊。都等到八点了,还没卖出去呢。”一位药农说。在安国市,当地居民大多以种植药材和药材加工为生。
“一天一个价,有时候从原产地运到集市上,价格就跌了,赚不了几个钱。有时,一车药材在原产地两天时间就从一公斤一块五左右涨到两块七,等我们拉到集上之后,又发现跌了两毛多,一公斤赔两毛,一车五千公斤,就赔一千块啊。还没算油钱呢。”药农老孙说,“今年原产地药材减产了,本地的地产药材也减产得厉害,再加上产地那边有好多外地人从农民手里直接收药,几乎是有价就收。导致市场上的价格是一会儿一变。”
安国市药材交易市场公布的数字显示,中药三七去年60多元一公斤,今年4月份竟然涨到了510元一公斤,价格涨幅达750%;而太子参也从今年1、2月份时候的每公斤40元涨到了每公斤三四百元。按照记者从安国药材交易大厅获得的《中药材信息》中的药品价格对照表,除了这两个“代表”,其他品种的药材价格上涨幅度少则三四成,多则两三倍。
“三七是广州一个叫康美的公司炒起来的,当时他们不仅从农户手里大量收购三七,还高价收购三七苗,全部焚烧,所以今年三七的价格涨得才很离谱。”在采访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药商都对记者提到了这个炒作案例。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今年年初的时候,在太子参的原产地——安徽、福建、贵州等地,一场囤积大战也在有条不紊地展开。
“去年太子参的产地由于减产,价格由20元一公斤涨到了50元一公斤,许多种植户得到了实惠,于是很多外行人就开始大量从农民手里收购太子参,运往甘肃的冷库存起来。”一位药材加工作坊的老板告诉记者,“现在技术先进了,以前人参不好保存,几个月就烂掉了,现在放在冷库里一两年都没关系。”
“太子参的生长周期是两年,今年主产区气候异常:安徽春汛影响太子参出苗;福建低温冻死了很多苗;贵州先是干旱,接着又一直下雨,这些原因导致太子参总产量下降了三成以上。去年产的又都被收走了,供应量一时半会跟不上,价格自然就上来了。”做参类饮片生意多年的陈莉介绍说,“有些老板在原产地收药,是有价就要,有多少要多少。100万元算什么,我见过一个老板一出手就是1亿元。太子参的价格就是这样被炒上去的,可苦了我们这些做饮片加工的了,小本生意,本来就赚不了几个钱,进货还越来越贵。”
安国市市场管理局局长李士民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药材原产地和集散地的价格倒挂问题非常严重,原产地价格虚高,造成了今年一种‘产品倒流’现象的发生,不少药材商见到产地价格高,将药材从集散地又运回了原产地,以赚取差价。这扰乱了市场秩序。”
当地官员否认“炒作抬价”
在安国,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药材药材,多了就是草,少了就是宝。
在安国药材交易大厅市场管理办公室里,安国市药监局市场科科长韩士凯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造成药材涨价主要是三个原因:第一是国际因素,通货膨胀造成的;第二是成本价格上涨了;第三就是原产地减产。”
对于“游资炒作”之说,李士民并不赞同:“我觉得外界舆论所谓的‘游资炒作’之说,和实际情况不符,事实上,这并不是造成安国市药材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现在各种费用,包括化肥、种子、人力成本都涨了。”
他告诉记者,前几年,农民种一亩地管理费用就要1000多块,药材价格还普遍偏低,一年到头收获的药材卖不出好价钱,只能用来当柴火烧。现在各项成本都提高了,1998年那会儿雇一个人一天也就十来块钱,现在得七八十块。化肥、种子的费用也涨了。“过去一亩地管理费用1000多块,最多2000块,今年没有4000块下不来。因此,药材价格其实是在趋向合理的发展。”李士民说。
在和药农的攀谈中,记者了解到,前几年,药材市场价格普遍低迷,不少药农甚至选择改种经济作物。
“什么赚钱种什么,去年种的白术,赔了1000多块钱,今年改种小麦了。”一位药农告诉记者,“药材作物的种植工艺复杂,收获之后还需要雇人进行初步的加工,总体的管理费用远远高于粮食。”
“我们不欢迎记者。”一位药材商在得知记者的真实身份后,显得有些不高兴。“总有记者过来我们这采访,然后就写稿说我们农民哄抬物价。前几年药价低,我们都吃不上饭了,那时候怎么没人报道呢?”
药材太贵,加工企业“停业”
“好多药厂都停业了。药材进价比零售价还高,这生意怎么做?”从事饮片加工的程利带记者看了他的作坊,墙角堆着大袋的原料,机器停转,一片冷清。
药材价格的疯涨让很多药材加工企业骑虎难下。中美合资的美微制药厂总经理韩刚告诉记者:“去年的订单还没完成呢。现在很多国外的订单都不好执行,药材价格涨得都没边了。原料太贵,人家也不想下订单。库存的原料已经快用光了。”
“我们在一些常用原料的原产区都会派专人指导农户种植药材,然后以一个比较高的价格收购,如果定低价,那农户就都卖给出价高的人了,所以必须出价高。但是,今年的价格一涨再涨,收购价已经很高了,再涨就赔钱了。现在有些订单只能延期执行,等等看价格怎么样。有的药材价格也落了,但是还是涨的多。”韩刚说。
“国家如果建立相应的储备机制,给药农相应的补贴,药价就不会涨得这么邪乎了。”李士民认为。他告诉记者,以前,安国还有国家直属的一级站、二级站,用来储备药材。但是1998年以后,这些储备站就因为种种原因关闭了,这样就导致了药材市场出现缺口的时候国家没有库存来堵缺口,价格自然就上去了。除此之外,如果能给种植药材的农户一些相应的补贴政策,调动药材种植户的积极性,国家再定一个比较合理的指导价,这样就既能防止游资炒作,也不会发生“药贱伤农”的现象了。(见习记者 王辰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