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和指甲大小的绿色贝类,在“失踪”近30年后,又大量出现在了大沽河流域里。近日,住在即墨市大沽河沿岸的许多村民向记者反映了这一情况。前昨两天,记者分别对大沽河即墨刘家庄、移风店两镇和平度的南村镇等地进行探访发现,这种早年几近消失的淡水物种又重出江河 。即墨市海洋与渔业局和相关专家称,“鲜子”的大量出现,与水质改善和水流减小有很大关系。
{现场} 一天能挖上百斤“鲜子”
“你看,用专业的工具一铁耙下去,就能收获不少。”前天上午,记者赶到了即墨刘家庄镇袁家庄村,这个村子距离大沽河和五沽河只有百米。记者在河道里看到,有几名村民正在用特制的铁耙捕捞“鲜子” 。村民袁广强边打捞边对记者说。只见他一铁耙挖进了沙子里,再向上慢慢一拉,铁耙里的沙漏走后,出现了10多个指甲盖大小的绿色“鲜子”。
袁广强告诉记者,今年夏天,他和几名村民在河里捕鱼时,突然发现了很多年没有见到的“鲜子”。随后村民拿着工具纷纷赶到河里打捞久违的“鲜子”。有的村民还专门制作铁耙,将捕捞上来的“鲜子”以每斤5元的价格卖给当地的饭店。“一个人一天最多能挖上百斤。”村名袁庆忠说,因为“鲜子”过去在大沽河沿岸是特有的淡水产品,味道十分鲜美,很受饭店的欢迎。今年消失多年的“鲜子”又回来了,所以许多村民都开始靠打捞“鲜子”赚钱了。
{回忆} 30年很少见到这么多“鲜子”
“小时候,俺村里的人没事都到河里挖‘鲜子’,这都多少年了,基本上见不到这小东西了。”昨天上午,紧挨大沽河居住的即墨移风店镇大坝村村民姜先生告诉记者,他今年快40岁了,记得小时候,他经常和小伙伴一起在河里摸 “鲜子”,不多一会就能摸到半斤还多,回到家里,老母亲拿“鲜子”用韭菜鸡蛋做成一个汤,味道十分鲜美。到了后来,大沽河里的水流越来越大,不知道什么原因,河里的“鲜子”也慢慢看不到了。
今年50岁的袁广强告诉记者,他们村就住在五沽河和大沽河交汇的地方,他靠在河里打鱼赚钱为生,大约30年了吧,几乎很少发现这种“鲜子”。以前听老人讲,大沽河的“鲜子”很好吃,到了后来基本看不到了。从这两年开始,河里的“鲜子”突然慢慢多了起来,尤其是今年,格外多。
{专家} 水质好流量小让“鲜子”回家
“大沽河里的‘鲜子’很早就有,现在突然大量出现确实是让人高兴。”昨天上午,从事几十年渔业工作的即墨市海洋与渔业局渔霸技站工程师宋协晓告诉记者,以前也听说过大沽河里的“鲜子”,只是后来很少见了,被人们淡忘了。宋协晓说,“鲜子”是一种生长在特定环境里的淡水贝类水产品,适合生长于细细的沙堆里,对水质环境的要求十分高,水质如有污染,“鲜子”存活率就会受到影响,这种“鲜子”只生长于淡水中,到了海水中就会死亡。以前大沽河里的水流过大,常常将沙土里的“鲜子”冲到水面上,许多“鲜子”顺流而下流入大海后死亡。因为这种原因,当地村民还叫“鲜子”为“浮柴蛤”。也许正是因为前些年河水流量大,将许多“鲜子”冲进大海,使生存环境遭遇了破坏,才让 “鲜子”暂时消失。随后近几年大沽河水流量减小,加上环境不断改善,这些久违的“鲜子”又大量繁殖出现了。
【记者调查】 “鲜子”就是淡水蛤
记者从村民捕获上来的“鲜子”看到,这种呈绿色的酷似海蛤蜊的贝类水产品,大小如指甲,形状扇形,肉呈白色,看上去十分小巧精美,像是水中小精灵。昨天上午,记者带着部分“鲜子”,来到位于即墨鳌山湾的青岛国家海洋研究所,专门对水产品有研究的专家王主任告诉记者,这种大沽河的“鲜子”就是一种淡水的蛤蜊 。但在海水中无法生存,且对生存环境要求很高。
随后记者了解到,大沽河从招远发源,途经平度、莱西、即墨、胶州等地,之后注入大海。在平度南村,大沽河“鲜子”被当地村民称为“淡水鲍鱼”,成了住在河边村民的美味,由于“鲜子”前几年很少见,所以除了住在河边的村民外,很多的人并不知道“鲜子”这种水产品。记者昨天从即墨市海洋与渔业局获悉 ,他们将展开淡水和海产品种类普查,这次大沽河“鲜子”将被正式普查入册。(记者 康晓欢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