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GDP和人均收入五年翻番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 产业结构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效果图
“十一五”规划期间是青岛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值此“十一五”规划收官之年,本报今起推出“辉煌十一五”系列报道,从工业、商业、农业、城市建设、文化、民生等多个方面展示岛城的发展变化,鼓舞全市各行各业增强信心,振奋精神,谋划好、实施好“十二五”规划,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在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和“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的构建和实施作出更大贡献。
结构优化
经济发展上台阶 产业结构得优化
在“十一五”期间,青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等各种不利因素影响,积极推进“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成功举办“有特色、高水平”的奥帆赛和残奥帆赛,城市地位显著提升。此外,我市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重点任务全面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指标基本实现,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青岛市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青岛谱写辉煌新篇章的五年。
作为“十一五”的收官之年,2010年上半年,我市实现生产总值(GDP)258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3.9%,比上年同期加快3.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0.3亿元,增长0.4%;第二产业增加值1290.7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增加值1165.7亿元,增长13.1%。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2010年生产总值将达到2005年的2倍。
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伴随着青岛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市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合理。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就是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三大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6.5:51.9:41.6调整到2009年的4.7:50.1:45.2,随着服务业占比每年超过一个百分点的增速,第三产业的比例在今年将继续走高。
空间扩展
拥湾发展已启航 城市空间再突破
2007年11月,在历经了东进西移等城市发展的重要阶段后,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带来的压力,青岛市提出并开始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青岛开启了“依托主城、拥湾发展、组团布局、轴向辐射”的新一轮城市发展进程。
依托“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青岛的城市空间在过去几年间实现了重大突破,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董家口港区等重点区域建设全面展开,老城区企业搬迁和旧城改造有序推进,初步形成环湾型城市大框架,城市发展空间得到优化扩展。城市基础设施也进一步完善,海湾大桥、胶州湾隧道及接线工程进展顺利,城市地铁加快建设,青岛铁路北客站、青荣、青连、海青铁路建设启动,完成青兰高速青岛段、青新高速、环湾大道等一批重点项目,我市在全国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已经确立。
实践证明,“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不仅带来了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更带来了整个城市环境的提升,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实现了良性互动。
改革创新
自主创新获动力 体制改革释压力
持续创新能力是一个城市获得发展的无限源泉,在“十一五”期间,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市建设全面启动,区域创新体系日益完善。与中科院战略合作全面加强,引进中科院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所、中科院光电院等科研机构,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产学研基地、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等项目顺利推进,青岛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
假如说推动创新是获得动力,那么体制改革则是释放压力,“十一五”期间,我市在关键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这其中,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建立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入驻部门最全、事项入驻率最高、入驻人员最多,审批环节和办事程序进一步简化和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不断优化,国有大企业改革重组稳步推进,全市国有经济涉及的行业大类由76个减少到48个,市管企业由35个减少到27个,集中清理三级以下企业500余户。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全面推进,胶州市李哥庄镇、平度市同和街道办事处国家级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扎实展开。这一系列体制改革让我市的经济发展充满了后劲。
民生聚焦
生活水平快速提高 教育医疗稳步改善
2005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20元,人均消费性支出988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06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737元。而到了2009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成了22368元,人均消费性支出达到160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249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832元。进入2010年,这种收入的增长还在继续,今年上半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13元,人均消费性支出8414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576元,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2885元。
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的,则是各项生活保障设施的完善,青岛已经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以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近年来,累计开工保障性住房项目106个,4万户低收入居民住房困难基本解决。惠及全市人民的就业、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多层次保障体系真正形成。
同时,现代教育得到普及提高。 “十一五”期间,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学前三年、义务教育九年和高中三年教育实现全面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国医堂、市妇儿保健中心迁建等一批卫生大项目相继开工并投入使用,卫生服务设施条件明显改善。(门国锋)
■百姓镜头
“新”城市 “新”生活
国庆节后,我市一家大型企业的部门负责人陈平向记者讲述了他来青岛五年来生活的变化。 2005年,陈平研究生毕业后接受同系师兄的建议到青岛求职。由于他主攻海洋工程专业,正巧青岛当时正在大力发展海洋工程产业,陈平顺利地到一家大型企业工作。在此后的两年时间里,他的工作能力和个人收入稳步提升,在青岛工作的第二年,就在四方区购买了一套房屋,过上了相对安定的生活。
“让我欣慰的是,由于青岛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从2008年开始,青岛就一直在推进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我家周边的生活环境得到良好改善。让我高兴的还不止这些,虽然我的户口还在外地,但由于参加了医保,2009年,一次十天的住院治疗,在近5000元的医疗费用中,我自己只承担了1600多元。 ”陈平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目前,陈平正在谋划着自己的“新”生活,一方面,由于明年隧道即将通车,去胶南的岳父母家更加方便快捷,他正计划购买一辆汽车,既方便出行,也可以把孩子放在岳父母那里抚养,另一方面,随着生活的安逸,他把一些以前的爱好也重新捡了起来,比如,在周末的时候时常去话剧院看场话剧,生活得相当惬意。
陈平只是我市每年大量涌入的城市移民中的一员,作为城市人口的新鲜血液,他们和青岛本地居民一起参与了见证了青岛这座城市的快速发展,而在他身上发生的变化则是城市发展的直接体现。(门国锋)
新闻链接
山东“十二五”规划已形成初稿
“黄蓝”两大战略谋求转型
近日,记者从参与制定山东省“十二五”规划的专家处获悉,我省的“十二五”规划已经形成初稿,正在各层面上征求意见。但按照程序,这一规划要到明年全省两会时,才能向社会公布。
“十一五”全省产值望翻番增长
同样是超过1.8万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不同的是,2005年,山东省用了一年时间交出上述成绩单。而时间到了2010年,我省上半年即达成了这一GDP总量。这意味着,在“十一五”的5年内,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即有望实现翻番增长。
据悉,我省“十二五”规划已形成初稿,正在各层面上征求意见。但这一规划要到明年全省两会时,才能向社会公布。
推进风电和新能源汽车产业
记者从山东省社会科学院了解到,由该院新工业化研究中心主持的研究课题《“十二五”时期山东新经济增长点研究》专题报告,已经提交到山东省发改委等部门。
报告认为,山东省要抓紧时机大力推进风电开发。 “根据节能减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到2020年我省风电建设规模应在1500万千瓦左右,至少也要在1000万千瓦以上。这样看来,原定的到2020年的500万千瓦的风电开发计划远远不能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二氧化碳减排的要求。 ”
新能源汽车产业也被报告列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并建议建设“济南都市圈新能源汽车基地”。
这份报告还建议把太阳能、生物、新材料、物联网和海水淡化等产业列入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培植。
打造“黄蓝”两大经济发展引擎
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之后,山东省下一步的目标就是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规划争取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
而这两项建设规划将成为山东省“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按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前年,该区域地区生产总值为4756亿元,预期到2015年达到9300亿元,预期2020年达到15000亿元。
上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建设办公室费云良透露,由山东省委省政府组织编制的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总体方案》已上报并等待批准。
费云良说,山东省已经研究确定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点在6个领域先行先试。这6个领域是: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增强海洋经济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大力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构建一个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全面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以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建设国家海洋科技教育人才中心;探索建立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新模式,提升开放型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建立健全海陆统筹一体化发展机制,增强蓝色经济区辐射带动功能。(据《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