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数日追访,“神秘好心人”的轮廓日渐清晰。然而,许姨说,“好心神秘人”不愿透露他们的姓名和身份,他们想通过许姨对记者说:“请不要再寻找了,我们只想好好将这一善举继续下去。”为了尊重他们的意愿,记者决定暂停追访,更令人欣喜的是,在追访中,记者发现了许许多多像这对“神秘好心人”夫妻那样、慷慨助人却不愿留下姓名的人…… 许姨家的晚报 是一位“神秘人”订的 14 记者见到她时,问她累不累,她指着报箱里的晚报说,这份报纸给了她许多力量。 “这份晚报,从去年开始送,可至今我也不知道,是谁帮我订的晚报。”所以,许振珊家的晚报,无论过了多久,她从不舍得卖废纸,家里的晚报叠得整整齐齐一大摞,几乎顶到天花板。 许振珊说,由于热心公益事业,经常在外帮助别人,突然收到陌生人的爱心,自己却被深深感动了,“这就是爱心传递的力量吧!”许振珊说。 这种力量无处不在。 在义工团队里,刘乙的名气非常响,这位身患结肠癌的老人,在绝望时,得到了慈善义工和“好心人”捐助。病情稳定后,刘乙成了慈善义工中的积极分子。今年7月,连续三年被结肠癌困扰的市民门妍女士家里,来了慈善义工团队,带队的就是刘乙。同样的病情,让他们有了共同的语言。刘乙用自己的事例让门女士走出了心理阴影。而义工带去的2000元“好心人”捐款,更让门妍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现在门妍也开始关注慈善,她说,只要身体允许,也会去帮助他人。 四川打工仔的医疗费 是好心人捐的 连续数日,拨打记者热线的,除了提供“许姨”和好心人线索的,更多的读者希望借助媒体,转达对他们身处困境时伸出援手的好心人。 昨天,从四川来烟工作的小伙吕杰给记者打来电话说:“我终于能有一个机会,谢谢那些捐助我的烟台好人们了。” 吕杰曾感受过不幸中的大幸。今年大年初五,他从四川来烟台打工。在骑电动车返回住所的路上跌倒,受了重伤。 高昂的医疗费让这位打工者一筹莫展。 恰在此时,一位热心人通过医院义工得知此事,立即为吕杰筹集了两万多元医药费,并一直支付他的生活费用,一直到他4月初顺利出院。 给予吕杰救助的不仅是一位热心人。吕杰说,在他昏迷过程中,他的弟弟曾收下1000元钱。可弟弟连那人的面也没见着,因为是医生转来的。“是个男的,不管医生怎么问,他只说姓赵,其他的,什么也不说,就匆匆走了。” 在电话中,吕杰一再嘱咐记者,将他的事写出来。他说,他要借这次机会,“大声地向所有帮助过我的烟台好人,说声‘谢谢’!” “神秘好人”还有很多 爱心撑起烟台精神 在烟台,这样的救助与被救助的感人事例举不胜举。 无论是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还是西南干旱、甘肃泥石流,只要同胞有难,来自社会各界的捐款就立即纷纷涌来。而多数市民不留姓名,捐款簿上只留着“烟台人”、“李先生”、“烟尘”等。 一个小故事让人感动。在一次捐款活动中,一位署名为“烟尘”的市民放下了1000元就准备离开,现场工作人员再三让他留下联系方式,他便在住址一栏上写下了“魅力城市——烟台”。 本报也时常推出“扶助行动”、“义工在行动”、“暖冬计划”等活动,关注那些正在遭受不幸的家庭。而筹得的善款,多数来自于这些不愿透露姓名的烟台好人们。在他们的默默帮助下,数不清的贫困学生得以完成学业,数不清的困难家庭得以坚强站起…… 在烟台大学社会学教授于仁松看来,只有一个或数个好人典型的城市,尚不能称之为一座文明之城、大爱之城。文明的力量、爱心的力量,需要的是大批好人来传递、来推动。“烟台能够涌现这么多的‘隐形’好人,说明我们烟台不愧为一座充满爱心的魅力之城。”于仁松说。 YMG记者 刘军 通讯员 王茜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