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丙”直指蓝天。 本报特派记者 李桐叶 摄
本报特派记者在发射塔前。
本报特派记者与长征火箭实体“亲密接触”。
时雨时阴的天气让素有月城之称的西昌看不到中秋之后的圆月,但矗立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的嫦娥二号,依然引来很多人对明月浪漫的想象乃至世界的眼光:9月25日,在西昌卫星基地二号发射架,高耸入云的嫦娥二号完成了发射前的第三次合成演练。已抵达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本报特派记者目睹了演练全过程。第三次合成演练的完美结束,意味着嫦娥二号卫星的发射进入倒计时状态,经过精心准备的星箭组合体,预计于10月1日国庆节之际一飞冲天,继续演绎“嫦娥奔月”的美丽故事。
9月25日早上,本报特派记者抵达细雨蒙蒙的月城西昌。随后进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作为甘肃省内的主流都市报,《兰州晨报 (微博)》曾经在现场见证了“神五”、“神六”、“神七”载人飞船发射和嫦娥一号奔月的神圣时刻。此次《兰州晨报》用同样强大的报道阵容,将在现场见证嫦娥二号的激情奔月。
嫦娥—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成功发射,经过—年多稳定的在轨运行,实现了精确测控、精密变轨、成功绕月、有效探测等—系列目标,于2009年3月1日受控撞月,光荣地完成了自己的奔月使命。记者了解到,嫦娥二号是嫦娥—号的备份星,将由长三丙火箭发射,它的主要任务是为嫦娥三号实现月球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高精度成像。与嫦娥—号相比,嫦娥二号最大的特点就是飞向月球更快了。嫦娥—号环绕地球飞了7天,经过4次变轨,最终才飞向月球,而嫦娥二号将直接飞向月球,飞行时间大概需要120个小时。
9月25日下午,本报特派记者在达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见证了嫦娥二号发射前第三次合成演练全过程。合成演练是近似实际发射状态的真实模拟。当零号指挥员发出清晰的口令,拥抱嫦娥二号的二号发射架缓缓打开,通体洁白的嫦娥二号星箭组合体款款玉立在眼前。在嫦娥二号卫星舱外,“中国探月”四个大字分外醒目,在火箭中部,清晰地标明了运载嫦娥二号卫星火箭的型号:“CZ-3C”,记者注意到,火箭底部有两个助推火箭排列左右。据记者了解, 嫦娥二号将距离月球表面更近。它的绕月飞行轨道将由嫦娥—号时的200公里高度降低到100公里,这样它就能把月球看得更清楚。为此,科研人员为它安装了分辨率为10米的CCD相机,这就比嫦娥—号120米分辨率的相机拍得更清晰、更详细。嫦娥二号将搭载的7台有效载荷,全部由中国科学院承担研制,并仍将采用VLBI提高测控精度。而更重要的一点是,嫦娥二号将获取更多的科学探测数据,由设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探月工程地面应用系统进行接收、处理、成图和科学研究。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诗人苏轼留下的千古佳句,让无数志在奔月的热血男儿夜不能寐。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这对孪生姊妹,实质上却有很大的不同:除了直奔月球和近月飞行,相比嫦娥一号的任务,嫦娥二号的任务对运载火箭推力要求更大,入轨精度和控制精度要求更高。专家说,与嫦娥一号相比,嫦娥二号的任务要在技术上实现多项新的突破,在许多关键技术方面都要进行原始创新,任务更加艰巨,风险更大,但执着而智慧的航天人却充满了信心。在合成演练现场,一名中国航天技术人员充满信心地说:“放飞嫦娥二号,我们充满了信心。”(特派记者 阎世德 董开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