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三路国风大药房辐射着周边多个社区的居民药品消费,从去年开始,药房辟出门口一块黄金区域摆设了几排货架,销售药品之外的食品和日用品。从花露水、护手霜、口香糖到大米挂面酱油醋,俨然成了一个小型超市。台东某商场内一家小药店,多年来一直被爱美人士光顾,究其原因,原来来自法国和日本的“药妆”是店内的一大特色,美容消费甚至超过了主业医药消费。
走访丰硕堂、康杰、百姓阳光等连锁药店,这种多业态营销模式十分普遍。是什么让药店“不务正业”?
找补利润,尝试多业态
“药店的利润已经被压到最低。”从多位药店经营者的口中都听到了这句话。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分析,近年来医改和药品降价改革给药店带来的结构性冲击是前所未有的。2009年4月政府重启医疗制度改革,计划在三年内投入增量资金达8500亿元,政策性引导每年至少将带来2000亿的药品消费增量,未来十年药品市场有望保持20%的高速增长。“一方面,新医改将以杠杆方式撬动医疗需求,但另一方面,也必然导致药店优胜劣汰。新医改鼓励大病去医院,小病去社区,且已经实行药品零差率,药店的优势和作用在逐步淡化。实行门诊统筹后,居民在门诊拿药费用可报销50%,药店的价格再压,也低不到这个程度。”
打价格战无异于自相残杀。万般无奈下,药店不得不把重心转移,尝试多业态经营。于是越来越多的药店里出现了药物之外的商品。很多供应性医疗器材如血压计、听诊器等过去是医院专用,这两年药店卖出去的反而增多;保健品柜台从功能饮料、凉茶、维生素到中药膏方,已有近百个品种。每到节日临近,一些高档礼盒如虫草、燕窝、灵芝、西洋参、养生酒等也被摆上柜台,蜂王浆、蜂胶、花粉片等更是成了主打产品。甚至眼镜和图书也因其高利润成为药店争上的品类。这些商品无一不陈列在黄金位置,营业员也都努力推销,可顾客似乎并不太买账。还是那位业内人士道破缘由:“买东西不如去商场,靠卖杂货弥补利润说到底是一种初级经营模式,根本维持不了药店正常的经营。”
模式制胜,“怎么卖”是关键
某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在市内开有十几家门店,曾经生意红火利润稳定,但近几年经营越来越困难。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两个全国性药业连锁大鳄的进驻带给他们巨大冲击,一个是海王星辰,另一个是成大方圆。海王星辰扬言先赔三年再赚钱,成大方圆也准备了5000万的后备资金用于竞争。“他们一来就迅速扩张拼命布点,这让本就零散的本地药店生存空间狭窄。更令人头疼的是,外来药店把职业药师的底薪炒到了3500元,小的药店连锁根本没这个实力。这样下去的结果只能是吞并。”
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司长向欣近日对外表示,医药流通领域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加快行业结构调整,提高行业集中度。具体的办法是,鼓励和支持全国性和区域性的优势药品流通企业通过收购、兼并、联合、参股、控股等方式,拓展流通网络覆盖面,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和国际化经营。支持专业性或其他有特色的中小药品批发企业充分发挥其优势,逐步形成全国性集团企业为龙头,区域性企业为主体,地市级企业为基础的遍及城乡的药品流通网络。
这意味着药店经营已从跑马圈地时代过渡到模式制胜时代。“卖什么”已不重要,“怎么卖”才是关键。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家药业连锁正在酝酿突围计划,具体内容却不愿多说。对医药商业企业来说,想在未来的竞争中存活,需要不断深化网络覆盖能力,想要实现突围,也只能从商业模式上找机会。从南方城市药业连锁的成功经验来看,利润来源可以是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也可以是第三方物流、供应链整合等,关键是创建适合自己的模式和渠道。(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