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发展方式百城调研行之青岛篇(上) 转型发展路径新
黄海之滨,胶州湾畔。
经过改革开放的大潮冲刷,青岛这个以制造业蜚声海外的“品牌之都”正在新一轮机遇中重新出发。如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山东省委、省政府“建设以青岛为龙头的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战略机遇在此叠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命题格外紧迫。
盛夏季节记者在青岛调研,触摸着这个城市转型升级的脉络,感受着这个城市的动力和活力。
“青岛作为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有着重要的责任,必须率先转,而且要加快转,走在全国前列。”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夏耕在接受采访时坚定地对记者说。
努力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青岛经济社会发展近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2000年到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从1151.2亿元增加到489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从80亿元增加到376.99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8016元增加到2236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637元增加到9249元,外贸进出口额从135.32亿美元增加到448.51亿美元,港口吞吐量从8660吨增加到3.17亿吨。
面对已有成绩,青岛市委、市政府领导是清醒的。近年来,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他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这些年的发展,当然得益于经济结构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但量的扩张还占相当的比重,城市之间的竞争也更多是量的比拼:招商引资搞突击,工业项目铺摊子,城市扩容摊大饼。这不仅使经济效益提高缓慢,第三产业比重萎缩,社会服务短腿,而且土地、能源、资源、生态的支撑承载作用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
“转方式,首先要转观念;调结构,关键要调思路。要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用全球视野、战略眼光重新规划城市的未来,不再延续过去量的扩张,更重视质的提升,使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发展代价越来越小。”夏耕说。借用核物理的概念来说,以前的发展主要是靠扩张,扩产、扩量、扩容,是量的扩张,就如同核裂变一样,裂变固然会产生巨大的能量,但耗费了大量的原料,还产生强烈的辐射;而聚变使用的原料几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仅释放出更大的能量,并且辐射要小得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从“裂变”到“聚变”的过程。就是要把各种生产要素在空间上重新组合,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就是要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赢得率先发展的时间优势。
产业布局的“加”与“减”
青岛的制造业可谓群星灿烂。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等一批“青岛制造”品牌让人们耳熟能详,在制造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的同时,一些高端产业正在青岛快速崛起。
青岛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朱祥庆告诉我们,“青岛已形成家电电子、石化化工、汽车机车、船舶海洋工程、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钢铁等7大主导产业,在抓好这些产业升级的同时,我们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信息产业5个新兴产业,确立了青岛市‘7+5’产业发展格局。”
乘轮渡赴黄岛区,记者看到胶州湾西岸,北海船舶重工、海西湾造修船基地等一字排开,这里塔吊林立,一片繁忙。依托海西湾造修船基地,青岛市先后引进中船重工集团、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等船舶和海洋工程领域企业,以及三菱重工、瓦锡兰等大公司,投资亿元以上的船舶重点项目超过10个,总投资达到200亿元,形成造船、船用曲轴、船用柴油机、造修船、海洋工程、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等高层次产业链条,使青岛在全球船舶产业的新一轮转移升级中占据了制高点。
提升工业存量,优化工业增量,提高技术含量,成为青岛优化产业布局的实践。
中国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在我国高速动车组的研发制造水平及市场占有率处于领先地位。我国首列时速200公里—250公里CRH2动车组、首列时速300公里—350公里动车组、世界首创的长大编组卧车动车组均在这里诞生。在总装分厂,工人们正在给动车组司机室网络布线,相当于给动车安上了“大脑”。公司党委副书记王成龙告诉记者,“明年的订单已经饱和。我们研制的时速380公里的新一代高速动车组8编组车近期将批量交付,16编组的时速380公里新一代高速列车将于10月下线。”去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01.41亿元,比上年增长38.77%,成为轨道交通行业销售收入首家突破百亿元大关的企业。目前,他们正在从制造向服务延伸,维修服务在整个经营板块中不断上升,去年已达到10亿元。
造船、机车这些产业,产业拉动力大,资本、技术、人才密集。正是看中这些高端产业的辐射力,青岛市巧做“加减法”。“减”,减的是落后产业、落后产能;“加”,加的是高端产业、高新技术。一加一减,见证的是青岛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乘势谋求产业结构的调整。
青岛曾以纺织工业基础雄厚而著称,现在,“纺”在青岛几乎绝迹,而留下少量的“织”已向高端发展;化工、印染、水泥、烧碱、纸浆等能耗大的产业,已经淘汰得所剩无几了。青岛市环保局副局长鞠荣辉说,这些年,青岛紧盯新兴制造业的16个方向,目前在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已获得突破。截至2009年,全市二氧化硫净减排4.18万吨,累计削减26.86%,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的102.5%;化学需氧量净减排0.94万吨,累计削减16.32%,完成减排任务的90.6%。
发展空间的“块”与“环”
作为一个有百年历史的城市,青岛城区内集聚了不少工业企业。随着多年发展,环境承载力和发展的空间都越来越小。青岛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品生产基地,过去的工业优势在转型中带来挑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在青岛,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正在加速推进,腾出空间发展现代服务业。青岛市商务局副局长邓力说:“老城区110多家企业将搬到北部新区,搬迁的过程本身就在升级。从2008年起,服务业的招商引资开始超过工业,这些年,青岛服务业占GDP的比例每年都提高1个百分点。”
请看这样一个变化:到2009年底,青岛市三次产业比例为4.7:49.9:45.4,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5.4%,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4.8%,经济发展呈现出服务业和制造业“双轮驱动”的新局面。
在现有城市空间已日益制约城市潜能发挥时,实施内涵式发展成为当务之急。2007年,青岛市委、市政府提出“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城市发展新战略,在胶州湾东、西部发展已基本饱和的情况下,向胶州湾北部迈进,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青岛这个与胶州湾相伴而生的城市,打造成真正的“环湾城市”,推动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
在青岛规划的蓝图中,昔日的盐碱滩上将崛起第三代生态科技新城,高新区将成为高端产业发展核心区、“亲水”生活休闲区、生态和人文景观区。他们将用地比例锁定为3个“三分之一”,即生态绿化用地三分之一,生活配套用地三分之一,高新技术产业用地三分之一。
4月28日,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全线贯通。隧道北连青岛老市区团岛,南接黄岛区的薛家岛,预计明年上半年全线通车。届时,只需10分钟便可往返胶州湾两岸。同时,胶州湾跨海大桥也将在明年通车。青岛市发改委综合处处长王震兴奋地说:“现在,环胶州湾的重要节点都在加快建设,高新区一年50亿元到60亿元的强投入,董家口开发建设加快推进,青岛港40万吨矿石码头建设加快,未来,这里将是铁矿石枢纽中转站。同时,环湾铁路、海底隧道、海湾大桥等推进也非常顺利,青岛的发展从‘块’转向‘环’状。”
从点到环,青岛重新构建了“一主三辅多组团”拥抱胶州湾发展的大城市框架。以胶州湾为依托,以主城区和黄岛区、崂山区、胶州湾北岸3个辅城为支撑,把环胶州湾地区打造成城市的核心圈层,辐射带动周边内圈层和外圈层的发展。一个更有区域带动力、腹地更宽广的大青岛已呼之欲出。
科技创新的“点”与“面”
经过多年的努力,青岛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悄然转变。
“现在青岛的制造业在发生‘聚变’,企业在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后,拉动产业链提升,他们可以把核心技术、核心器件推向全行业。”青岛前湾保税港区工委书记、青岛开发区工委(区委)副书记、区政府代区长张大勇说。发展不再是简单的拷贝扩大,而是要素升级后再次聚集到产业基地实现高速生长。
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赛轮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异军突起。这家成立于2004年的高科技企业,创造了产业链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他们以轮胎生产为核心,把高科技的技术运用到轮胎产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开始输出到海外。该公司董事会秘书宋军告诉记者,企业首创了世界上第一套信息化监控生产全过程的体系,解决了轮胎行业产品“均一性”的难题。“我们的核心技术还有一个,就是轮胎芯片,一个比指甲盖还小的芯片,能记录轮胎从生产到出厂的全过程,我们下一步开发的芯片将记录轮胎从生产到报废的全过程。”
重点关键技术的突破,让赛轮公司尝到了甜头。去年,在国外市场遭遇“特保案”冲击时,赛轮轮胎的销量不降反升,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同比增30%。宋军给记者画了一张图,围绕轮胎生产,原材料、生产技术、生产设备、信息化技术、市场等产业链上的其他产业共同提升。如今,另一家配套公司已开发出新的合成天然胶,带动了新材料产业的突破。
在青岛,这种以核心技术推动产业“聚变”的项目越来越多。
作为东部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环湾发展战略为再造一个百年青岛预留出广阔的空间。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红岛,昔日是一片盐碱滩。2008年动工建设以来,昔日的荒滩变成了水清树秀、绿网交织的生态型花园式园区。每年50多亿元的饱和性投资,绘出了新图。园区2009年建成24公里综合管沟,2010年还将建成25公里,水管、供热管、高压电、弱电等全部入沟安装,高起点的规划引来了金凤凰,短短2年时间,高新区在高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业等行业集聚了40多个重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220亿元的投资,引入了中科院光电院青岛研发基地等一批高端研发要素。高新区组织宣传部部长奚志刚兴奋地说,“过去的百年形成了今天的青岛,高新区是青岛的第三代新城,将呈现未来百年青岛的形象!”(王晋 胡考绪)
转变发展方式百城调研行之青岛篇(中) 提升产业素质 形成产业集群
青岛以大企业多而闻名全国。海尔、海信、青岛啤酒、双星、澳柯玛等名牌企业像参天大树,撑起了青岛的“经济脊梁”。在青岛调研采访,记者发现这样的“参天大树”更多了,中船重工、南车四方等一批高科技型的大企业已经崛起,他们携造大船和高速列车的自主核心技术,聚起了庞大的产业集群,成为带动青岛发展方式转变的生力军。
与此同时,一大批高科技型的中小企业在青岛也已“绿树成荫”,无论是在传统的如橡胶轮胎行业,还是新兴的像LED新材料行业,这些拥有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已占据了青岛经济总量的一半左右,成为青岛新型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
完善企业发展环境
大企业参天,小企业成荫。这正是青岛孜孜以求的“经济生态”。
“自然界完备的生态系统中,既要有参天大树,还要有更多的小树、灌木、小草。‘经济生态’同理,既要有大企业,还要有更多的中小企业,这样的‘经济生态’系统才是科学的。”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志国的这番话,形象地注释了青岛所追求的“经济生态”的内在逻辑。
曾有人问青岛市市长夏耕,青岛有众多大企业,中小企业还能做好吗?言外之意是大企业会不会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夏耕的回答颇为巧妙:大企业是最难做的,青岛都能做好,而中小企业机制灵活,只要有良好的环境,就更应该做好。
事实的确如此。近年来,青岛在营造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上可谓不遗余力,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鼓励小企业创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创业、创新。
中小企业的发展,丰富了青岛主要工业产业的链条,提高了这些产业的集中度。据统计,青岛80%以上的中小工业企业集中在家电电子、石化化工、汽车机车、船舶海洋工程、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钢铁等七大产业,吸纳了中小工业企业80%以上的从业人员,实现产值占到全市中小工业企业的90%以上,对产业发展的经济贡献率超过70%。
同时,青岛中小企业在新兴产业领域也呈现出迅猛发展势头,目前青岛市20%以上的中小企业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海洋科技等新兴产业领域,90%以上的新兴产业领域的中小企业发展速度高出全市工业增速20个百分点以上。今年上半年,青岛新增各类企业同比增长22%,新增个体私营企业4.1万户,达到36.6万户。
“小企业兴,则经济活。小企业强,则民众富。”青岛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中小企业局局长王勇告诉记者,这就是一个城市科学的“经济生态”系统所展现出的蓬勃活力。
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
深入探究青岛的“经济生态”,更会发现其内在的巨大变化。在青岛企业中,无论是“参天大树”还是“小树灌木”,都在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办法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以此来促进青岛“经济生态”更加优化。
向绿色制造转变,是目前众多青岛企业的追求。海尔制定了“4G绿色环保战略”,即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回收、绿色经营。海尔在生产制造的整个过程,把清洁生产贯穿其中,从原辅材料(动力)、技术工艺、设备、管理、过程控制、员工、产品等八个方面全面贯彻污染预防策略,实现了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持续化和常态化。青岛啤酒在通过技术创新6年累计节约资源成本12.41亿元的基础上,又实施了全产业链的“低碳运营模式”。这一模式不单涉及青啤内部的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渠道等全系统,还将联合前端的供应商、后端的销售商等全产业链,一起进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使全产业链形成强大的“低碳竞争力”,为此,青啤委托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来青啤盘查温室气体排放源及具体数据,最终帮助企业寻找到更加环保的生产模式。
让制造业插上信息化的翅膀,青岛诸多企业在实施这样的工程中已见到了成效。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赛轮股份有限公司,记者见识了这样的信息化“翅膀”。赛轮公司是一家生产轮胎的企业,但与众不同的是,这是一家典型的信息化制造企业。车间里,每一个工序都进行了信息化设计,轮胎从原料进厂到成品出厂,都有信息化的数据来控制和记录。公司董事会秘书宋军告诉记者,轮胎企业要生产一条高品质的轮胎很容易,但要生产上千万条轮胎都具有这样的高品质就很难,主要是人工不均一造成的差异,而信息化制造可以将人工差异降低到最小程度。
始终坚持自主创新
“现在,我们的产品已经出口到韩国了,售价比其他同类产品都高。”在青岛高新区的嘉星晶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帆高兴地告诉记者。嘉星晶电公司是生产蓝宝石衬底的LED新材料的企业,他们的产品之所以售价高仍供不应求,关键在于他们掌握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在青岛,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依靠自主创新寻求企业发展方式转变已成主流。海信集团通过在LED液晶电视技术上的自主创新,成为全球首批实现LED液晶电视产业化的企业,真正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青岛特锐德公司通过自主研发户外厢式智能变电站系统,解决了中国高速铁路的诸多特殊难题……自主创新已经成为青岛企业从“制造”向“创造”转变的强大动力。
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只是青岛加强自主创新的一个侧面。青岛目前在自主创新方面已形成了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一体化,既兼顾眼前又着眼长远的完整体系。
一批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正在建设。目前青岛正在推进软件与集成电路、新材料、高速列车、数字化橡胶轮胎专用装备与高性能子午胎、新型显示、数字家电等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建设,计划到2015年,全部建成12个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培育聚集一批骨干企业,实现产值2500亿元;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加快培育和发展。青岛已在重点培育发展新一代网络终端设备等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通过发挥创新型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主体和骨干作用,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到2015年,初步形成产业规模,实现年产值300亿元;一批国内外先进技术正在引进转化。青岛已在重点引进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水下智能装备制造等技术。计划到2015年,重点引进100项国内外先进技术;一批重大攻关项目正在实施。青岛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需求,着力开展了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到2015年,计划在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领域开展100项关键技术攻关研究;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在构建。青岛计划到2015年,重点在数字家电及现代服务业、智能交通等领域构建50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正在引进建设。青岛计划到2015年,新建各类创新平台56个,建成市属工业技术研究院;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正在引进培养,青岛计划到2015年,在高端产业、重点领域引进培育50个专业技术攻关团队。
“集聚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今年上半年,青岛先后成为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三网融合试点城市、首个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这既体现了近几年我们技术创新的成果,也预示着青岛将以技术创新支撑未来发展。”夏耕说。
促进要素集成
在青岛前湾保税港区里,有一个青岛国际橡胶交易市场,这个以网上交易为核心的交易平台,连通着全球数千家橡胶经营企业和物流企业、仓储企业,其中国外企业约占10%,橡胶现货交易量是全国最大、全球第三,这使青岛港的橡胶货物周转量占到了全国的60%。目前,这个市场已经成为我国橡胶的定价中心和质量检测中心。
这个市场是青岛通过要素集成发展生产型服务企业群的尝试,同时也是通过要素集成让企业规避风险、提升竞争力的平台。
山东是使用橡胶的大省,橡胶使用量接近全国的一半,这是市场因素;青岛前湾保税港区是境内关外的特殊区域,这是法律规范的因素;同时,市场还将资本、利率汇率、资源等要素集成在一起,由此形成了一个要素集成平台。这个平台首先造就了一大批生产服务型企业,除橡胶经营、物流、仓储类企业之外,还有报关、金融服务、中介、评估等服务类企业,这些企业的集聚,又会提高技术、服务、品牌、投资氛围等诸多要素的集成度,而更高集成度又促使更多、更宽泛的服务类企业集聚,由此形成了良性循环。
这样的要素集成市场,也给企业提供了规避风险的港湾。前不久,国内大批橡胶企业利用青岛国际橡胶交易市场平台,通过开展橡胶的即期现货和远期现货交易,有效化解了市场风险。目前,在青岛前湾保税港区,还发展了矿产品交易市场、棉花交易市场和国际化工品交易市场,这些市场都培育了一大批生产型服务企业。
“生产型服务企业的集成,可以增强产业链的关联度,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就会得到较大提升。”青岛前湾保税港区工委书记、青岛开发区工委(区委)副书记、区政府代区长张大勇对记者说。(刘成 胡考绪)
转变发展方式百城调研行之青岛篇(下) 城乡统筹 协调发展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美丽的海滨城市是人们对青岛的第一印象。历经百年沧桑和发展,青岛市中心城区的工业化和国际化水平较高。但与同类城市相比,青岛的农村大、城市小;农民多、市民少;县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90%,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60%。
因此,在青岛市决策者的眼里,青岛不只是胶州湾伸进黄海里的一支尖角儿所代表的青岛中心城区,更是包括崂山、黄岛、城阳三个涉农近郊区和即墨、胶州、胶南、平度、莱西五个县级市,覆盖众多农业人口的10654平方公里土地。
如何进行城乡统筹,下好城乡互动这盘棋,对于青岛转变发展方式、协调区域发展来说尤为重要。
从青岛地图上看去,星罗棋布地分布着青岛下一轮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它们是胶州湾沿岸正蓬勃发展的高效农业,是胶南泊里镇的深水良港董家口港区……它们是青岛市近年提出的“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中连接城乡的重要节点,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身处乡镇,肩负着青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任。
蓝莓产业迅速崛起
站在胶南市张家楼镇的蓝莓采摘园里,目之所及都是绿油油的灌木丛。灌木不过半米多高,枝杈上结着一串串深蓝色果实。
不要小看了这些小果子,它们可是有机种植的蓝莓果,在经过分拣和精细包装后被摆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超市货架,125克就卖到25元,其经济效益是苹果等水果的20多倍。
这个占地100亩的蓝莓采摘园属于青岛沃林农业公司,沃林公司市场部经理张卫国告诉记者,青岛所处的胶东半岛,北纬35度,沿海分布着大量天然酸性土壤,全年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最适宜蓝莓生长的区域之一。
青岛市作为全国最大的蓝莓人工栽植基地,光青岛胶南市的蓝莓种植量就在短短的4年间,从1000亩迅速发展到11000亩。
现在胶南的蓝莓种植大多采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龙头企业如沃林公司,负责蓝莓育苗、种植管理、深加工和销售等。而胶南张家楼镇的农民,一方面可以将自家土地出租给蓝莓公司,获得租金收入;另一方面还可以在蓝莓公司做产业工人,获得工资收入。目前沃林公司带动了张家楼镇4000多户农民发展蓝莓产业,年使用劳动力5000人次。
近些年,像蓝莓产业这样高附加值的高效农业产业在青岛还有很多。
青岛平度市的“马家沟芹菜”通过标准化种植、企业化运作,在现代品牌运营理念指导下,逐步打造出了一个在全国叫响的农产品名牌。同样在平度市,有一种卖到600元至800元一公斤的牛肉,其增值秘诀来自于品种、饲养、加工等各环节科技化水平的提高。另外还有旅游增值,这种增值方式的本质是把第一产业的产品变成第三产业的载体,青岛崂山的樱桃就是成功范例之一。还有通过深加工增值,在青岛,普通的菠菜、葱头、大蒜等农产品,大多是通过深加工来提升附加值的,这些深加工后的农产品,主要销往国际市场。
近年来,青岛市委、市政府也有意识地培育农业优势主导产业,青岛市农委副主任孙念梅告诉记者,青岛共有640万亩土地,为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区域布局,青岛全市实施了粮食、蔬菜、果茶、花生的“四个一百万亩”工程建设。自2004年起,市财政连续三年投入1.2亿元,全面建成了百万亩粮食示范区,达到“吨粮田”标准;从2007年开始,市财政连续三年累计投入1.2亿元,建成百万亩蔬菜示范区,培育了一大批蔬菜专业镇、专业村。从今年起,全面实施100万亩果茶和100万亩花生生产基地建设,提升花生良种化、产业化和果茶优质化水平。
孙念梅表示,“四个一百万亩”工程覆盖了青岛耕地总面积的60%、农业从业人口的70%,转变了青岛农业发展方式,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小城镇是篇大文章
小城镇一方面与农业、农村、农民有着天然的直接联系,一方面又可以承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因此它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
2007年青岛市委、市政府出台“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时,将涉农5个县级市纳入青岛的城市发展战略中,提出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小城镇该如何建设?青岛市市长夏耕告诉记者,城乡区域要协调发展,需要形成相对合理的城市和产业布局,这个布局就是在中心主城区由服务业主导,在郊区制造业和服务业交织,同时更多的制造业向5个县级市扩散,以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要跳出`三农'看`三农',就`三农'谈`三农'是一个无解的方程!”夏耕曾在青岛市政协专题讨论会上强调,青岛的5个县级市不能满足于每年10%的增长,一定要在“二产”和“三产”上有跨越式的发展,在镇村环境和面貌上有明显的改观。
将农民转变成产业工人,正是青岛即发集团的特点所在。据介绍,即发集团的几十个制品加工点和十几个针织品服装加工厂都设在青岛即墨市的村庄里,当地农民农忙时做农活,农闲时就在即发的加工厂里做工。目前,即发设在即墨村庄里的大大小小加工点能吸收农村劳动力万余人,而2009年即发投放农村的加工费就达到2.5亿元。
即发集团纪委书记潘维胜告诉记者,即发公司从诞生之初就是农村手工业档发合作社,企业高管也有不少来自农村,因此“三农情结深厚”,现在把加工点放在乡村,一是想为家乡做点事,帮助农民增收,二是作为一个盈利型企业,把加工点放在生产要素价格相对低廉的乡村也是符合市场逻辑的。
如果说即发集团把工厂建在村镇,还是一种企业自发的行为,那么青岛市以工业化促小城镇发展,政府层面最大的手笔就是在“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中启动了六大新增工业功能区。
工业化是重要抓手
选择小城镇建设作为连接城乡、工农的节点,实质上体现了青岛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一条清晰思路:要解决农业问题,就需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要解决农村问题,就需要促进小城镇发育;要解决农民问题,就需要保证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产业工人。
青岛市最近增加的六大工业功能园区都分布在5个涉农县级市中,其中有胶南董家口重化工业功能区,着重发展钢铁、石油化工等临港工业,还有即墨船舶工业功能区和汽车及零部件工业功能区等等。
这些工业园区共同的特点是基本进镇到村,因地制宜根据5个县级市已有的比较优势来规划建设,它们已成为青岛经济这一轮增长中工业布局和产业调整的重要棋子。
而有了这些星星点点的小城镇,如何把它们连接起来也是青岛市委、市政府考虑的重点课题。青岛市农委专职副主任窦宗君告诉记者,以公共交通为特色的基础设施建设这几年在青岛发展很快,“干了多年想干却没有能力干的事情”。青岛构建了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和通村公路配套协调的市域公路网络,实施了海底隧道、海湾大桥、城市地铁等联系区域和城乡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在青岛市一万平方公里内形成“一小时经济圈”,从而把散落在胶东半岛上如珍珠般零散分布的百镇千村串接起来。
进入新世纪以来,青岛市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去年达到64.7%,初步形成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县级市驻地为重点、以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
青岛市农委农村工作处处长沙剑林告诉记者这样一组数据:95%以上的青岛农民工作生活不离开青岛,90%以上的青岛农民甚至就在本县范围内工作生活。那么,是什么牢牢吸引着绝大多数青岛农民留在当地?答案也许可以从青岛发达的高效农业和工业实力日益增强的小城镇这“双轮驱动”中找到。
离开青岛时,记者登上小鱼山俯瞰这座城市,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尽收眼底,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城市风采依旧。黄海之滨,千帆竞渡;胶州湾畔,活力迸发。新的机遇、新的探索,正给这个城市带来新的活力、新的魅力。
未来的青岛什么样?夏耕市长的一段话让人深思,“我们在`十二五'规划中初步考虑,到2015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青岛的地区生产总值要过万亿元,这其中关键是其构成将发生转型的变化。第一,是资源能源消耗系数下降;第二,是能源消耗的增量递减;第三,地区生产总值更多以无烟产业(服务业)为主;第四,是更加绿色、低碳的地区生产总值;第五,是城市更加文明、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的和谐的地区生产总值。”
他充满信心地加上一句,“现在你说我们是老工业城市,我们把自主创新当作城市的基因,希望未来的青岛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创新型城市!”(王小聪 胡考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