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统计局发布经济发展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GDP增长13.9%,同比加快3.4个百分点,继续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增速,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市发改委认为,今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也是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一年,从上半年情况来看,我市经济延续了去年以来回升向好的势头,主要经济指标高开稳走,运行情况好于年初预期,经济复苏的基础进一步巩固,呈现出“结构加快调整、速度趋于平稳、效益逐步提高、民生持续改善”的良好态势。
两大重点战略稳步推进
今年上半年,“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青荣城际铁路、海青铁路、青岛客运北站等正式开工,地铁一期工程陆续进入全线施工,海底隧道主隧道全线贯通,环湾大道主线将于“十一”建成通车,海湾大桥及接线工程、快速路三期等项目进展良好。重要节点建设取得新突破,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过半,董家口港区防波堤、航道及疏港公路三大工程全面展开;市南国际航运服务区、市北小港湾改造、李沧交通商务区、胶州少海新城等节点建设加快推进。
同时,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也进展顺利,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总体规划纲要已正式上报。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启动大会在我市成功举办,蓝色经济重点项目库基本建立,蓝色经济发展基金加快筹建。上半年,全市海洋产业增加值增长15.3%。
“三驾马车”协调发展
上半年,我市消费市场繁荣稳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96.5亿元,增长18.7%。城乡市场协调发展,零售额分别增长19.2%和16%,增幅差距同比缩小0.8个百分点。热点消费持续较旺,“万村千乡”、“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和“汽车家电以旧换新”等工程深入实施,直接新增零售额近30亿元,拉动全市消费增长3个百分点以上。
投资也保持平稳增长。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1372.1亿元,增长23%。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分别增长40%和48.8%,占全市投资比重达到55.1%和21.1%。重点项目对投资拉动作用明显,年初确定的240个市级重点项目,新开工94个,在建达到201个,竣工20个,完成投资 390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0.5%。
外贸出口得以全面恢复。出口额达到150.4亿美元,增长23.1%,较一季度提高9.7个百分点,规模超过国际金融危机前水平。出口结构实现优化调整,一般贸易出口增幅快于加工贸易16.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幅快于机电产品10.5个百分点,对新兴市场出口增幅快于对传统市场30.2个百分点。
“双轮驱动”结构优化
今年上半年,我市服务业发展势头较好,据统计,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165.7亿元,增长13.1%,增速同比提高4.1个百分点,占GDP比重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科技、信息、文化、会展等高端服务业加快发展,“无线城市”试点正式启动,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等大项目加快推进,上半年举办各类展会活动103项,增长15.7%。旅游、金融、物流业发展取得新成效,全市旅游总收入增长16.4%,邮轮母港启动规划建设,德国“欧罗巴”号等豪华邮轮停靠我市,市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正式设立,新引进威海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新增2家国家5A级物流企业。
与此同时,工业加快转型升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2%,工业用电增长 17.8%,同比分别加快 7.2和23.6个百分点。新材料、生物、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优通3G基站天线等高科技项目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46.5%,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传统主导产业加快改造升级,今年拟完成的100个产业振兴项目已有78个竣工投产,七大重点产业产值增长28.4%,新启动7户老城区企业搬迁,累计达到45户。
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指标,我市节能减排在上半年取得新成效。据了解,我市通过继续严格实施节能目标责任制,万元GDP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进一步削减。低碳经济实施意见基本形成,低碳经济实验区规划前期工作加快启动。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获国家批复,我市6个城区、园区和企业被评为全省第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单位,新天地产业园区列入国家首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
与此同时,自主创新也迈出新步伐,我市成为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和首个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市,青岛高新区被国家批准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薄膜太阳能电池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国家海洋科技实验室主体楼即将封顶,生物技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主体已完工,中科院光电所、兰化所青岛研发基地开工建设。
经济质量进一步改善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市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6.7%,同比提高18.2个百分点,较一季度提高1.7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4.2%,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四大主体税种增长33.1%,较一季度提高1.7个百分点。
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效益平稳增长,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53.1亿元,增长29.0%。中小企业发展形势转好,全市重点监测的100户中小企业主营收入增长25.7%,利润增长46.9%。
与此同时,居民收入水平也稳步提高,今年上半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达到12313元和5576元,增长10.3%和13.5%,同比提高1.7和3.8个百分点。
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我市还出台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意见,确定了需重点推进的 10大领域改革事项。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方案初步形成。医药卫生体制五项改革全面推进,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 121个,基本药品零差率销售覆盖率达72%。开发区综合配套改革稳步推进。华仁药业通过创业板发审会审核,高新区新三板试点的首批11家企业已启动股改程序。
定向招商取得新突破,实际到账外资13.1亿美元,增长69%;新批外资项目362个,增长36.6%。去年香港、日韩招商签约的117个项目已有60个项目落地出资,今年香港、德国招商新签约项目96个,总投资155亿美元。
民生建设扎实推进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市就业和社会保障形势较好,上半年,我市新增城乡就业19.1万人,增长12.5%;6月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93%,同比降低0.15个百分点。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月人均增加175元。七区最低工资标准由每月760元调整为920元,五市由每月620元调整为760元。七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12万元,增长33%。城乡最低保障7.2万户,发放保障金1.4亿元。
而在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13个保障性住房项目已全部开工。计划新开工的18个“两改”项目中,15个已开工。计划新开工建设农村住房5.6万户,已开工3.4万户,完工1.15万户。
我市社会事业也积极推进,150所薄弱中小学改造工程加快推进,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中职教育涉农专业学生学费全部免除。文化中心、文化大厦、图书馆新馆等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市妇女儿童医院迁建、国医堂、市中心医院扩建等项目正在抓紧施工,市第三人民医院、市胸科医院迁建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关注⊙
我市工业产值连续4个月破千亿
近日,市经信委发布统计数据,显示工业总体运行情况良好。据统计,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5699.6亿元,增长27.8%,累计增幅高于去年同期15.7个百分点;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19.2%,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6百分点和0.6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我市工业经济形势呈现出“高开稳走”的态势,3~6月份连续4个月实现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标志着我市工业已稳步迈上月度产值千亿元的新台阶,为全年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市经信委在总结工业取得的成绩时认为,主要是我市工业系统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优化工业结构的各项部署,积极转方式、调结构,加强运行调度和监测分析,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充分发挥各重点工业区市作用,促进了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这其中,重点工业区市生产态势良好。上半年,青岛各区市牢牢把握转方式、调结构这条主线,深入实施定向招商和产业推进,重视存量提升和增量培育,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工业区市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五市及黄岛、城阳、崂山8个重点工业区市完成产值4510.3亿元,增长26.7%,主要重点区市增幅都在23%以上,其中,胶州、平度、胶南、即墨、莱西5市累计增幅均超过27%,对全市工业增长保持了重要的拉动作用。
同时,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保持快速增长。上半年,七大产业完成产值4845.4亿元,增长28.4%,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其中,汽车机车增长62.2%、船舶海洋工程增长 42%、机械钢铁增长29.8%、石化化工增长28.3%,4个产业增长较为突出。全市80户重点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086.8亿元,同比增长28.4%。其中累计增长企业67户,完成产值1997.5亿元,增长32.1%。海尔、海信、青钢、双星、青岛炼化、青岛石化、一汽青岛汽车厂等企业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较大。
在工业企业生产能力大规模提升的同时,工业企业的效益增速也高位回稳。据统计,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336.7亿元,同比增长26.9%;实现利税482亿元,增长25.5%;利润253亿元,增长29%。受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同期基数较高影响,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幅较1~5月略有回落。青钢、一汽青岛汽车厂、上汽通用五菱、青岛圣元营养食品等企业对全市利润增长贡献较大。
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也认为,随着国内经济总体持续向好,推动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依然是下半年经济工作中的主流,但我市工业经济运行中也面临着影响扩大出口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使企业盈利水平下降,电力迎峰度夏的保障压力较大等问题和困难。
■相关链接
五条路径加快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突出发展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的升级路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加大工业定向招商力度,集群发展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打造一批新标志性产品,进而发展成为新的标志性行业。 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突破万亿大关,到2015年全市工业总量和效益实现“12521”的目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万户,工业总产值2万亿元,工业增加值5000亿元,利税2000亿元,利润1000亿元)。
突出生产型制造转向服务型制造的升级路径,加快技术结构调整。
建立国际技术对接平台,创新提升工业设计水平,分层次提升企业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到“十二五”末集聚一批工业设计创意机构,建设一批工业创意资源集聚区,提升工业整体设计能力;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0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
突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升级路径,加快两化融合模式调整。
发挥国家“两化融合”试验区优势,在企业、行业和区域三个层面,分别以典型示范、服务平台、整体推进为主要抓手,探索“两化融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到“十二五”末,基本确立以“两化融合”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
突出大中小企业合作共赢的升级路径,加快组织结构调整。
按照 “产业升级-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提升”的思路,增强大企业示范效应,将工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点放在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上。建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服务体系,拓展中小企业升级发展融资渠道,实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行动计划,三年内培育100户“专精特新”标杆企业,推广1000项新技术,做大1000种新产品。建立完善企业梯队培育机制,形成以产业链为纽带大中小企业配套发展、互动发展、创新发展的局面。
突出“一核三环”的整合路径,加快工业布局调整。
加速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加强工业园区建设管理,加快优化工业布局,以市内四区和崂山区为核心打造服务型制造集中区,以开发区、高新区、城阳区为第一层环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带,以胶南、胶州、即墨为第二层环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以平度、莱西为第三层环打造高档轻纺食品产业带,全市形成生产服务在市区、工业重心在市郊,区域联动、协调发展的格局。(门国锋)
上一篇:工业产值连4月破千亿
下一篇:时间先于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