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新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
这份全文约27000字的文件是中国进入21世纪以来第一个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文件中提出一系列具体目标,如: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
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教育规划纲要》“ 表达了中国跻身世界最好教育行列的长远思路”。 《教育规划纲要》不仅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提出具体措施,也对中国民众反映强烈的教育问题作出回应:为了遏止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风”,提出要“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为了“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出要“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为了克服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提出“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等措施。
中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教育规划纲要》对当前中国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都力求有所呼应、有所回答。”
上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曾领中国改革开放风气之先。此次教育改革,担任《教育规划纲要》领导小组组长的中国总理温家宝提出,纲要应该反映国家的意志、决心和战略眼光,让人民看到希望,从而增强对中国教育的信心。
自2008年8月启动制定工作以来,《教育规划纲要》经过了调查研究、起草论证、公开征求意见、审议完善四个阶段,组织各地、有关部门、学校、社会团体等广泛参与,两次在网上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共收录各类意见、建议数百万条。文本前后进行了约40轮大的修改。
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郝平说:“我们对民众提出的每一条意见建议都要记录在案并研究讨论。很多意见建议思考深入、见解深刻、针对性强,对文本的修改完善和启动实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在民意的推动下,《教育规划纲要》中的很多政策措施已涉入改革“深水区”。如,针对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软肋”,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针对高校“行政化趋向严重”的弊端,提出“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世界银行认为,规划纲要提出许多新颖的改革思路,教育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路径。 但有专家指出,《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一些改革思路早在1993年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及近年来出台的教育领域法律法规中就有体现,能否真正落实,还是对政府和有关部门执行力的重要考验。
财政部副部长丁学东坦言,从2004年到2008年,中国财政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从14.9%提高到16.3%,已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但当前中国在教育、农业、科技、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重点支出项目较多,短期内提高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难度也较大。实现4%的目标还需要各级政府作出艰苦努力。
就在《教育规划纲要》公布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号召“全党全国要积极行动起来”,“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中国总理温家宝强调要“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允许和鼓励各地进行探索和试验”。
袁贵仁表示,《教育规划纲要》公布后,各地将立足当地实际,尽快拿出改革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为推进全面改革提供经验和保障。
应邀走进中南海与中国领导人共同讨论纲要制定工作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说:“教育改革知易行难。《教育规划纲要》制定过程本身就是一次自上而下、全民动员的教育改革。(记者 吴晶 孟娜 刘奕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