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半岛网闻 > 正文

村民手绘寻宝地图 地瓜窖挖出清代节孝碑(图)

来源:青岛早报-- 2010-06-18 06:29:45 字号:TT

    众多的寻宝电影中一波三折的寻宝过程如今在李沧上演。位于黑龙江路旁的南庄因拆迁已经是一片瓦砾,当地村民想起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破四旧时被村民从清凉院里运回家做成地瓜窖支架的两座“明代”石碑,并根据平房的位置画出了“寻宝地图”。根据村民提供的这份地图,李沧区文物管理所连续挖掘了一个周,连挖了三个坑,最终找到了两块石碑。不过这两块石碑并非村民所说的“明代”石碑,而是清朝光绪年间的两块节孝碑,其中一块还是清代“司法部长”戴鸿慈的亲笔手书。

    踩点 村民凭记忆画出“寻宝图”

    6月12日,李沧区文物管理所的艾松林所长收到了南村村民黄佳良提供的“寻宝图”。“上世纪六十年代破四旧时,在南庄东北角曾有一座清凉院寺院,建于明万历年间,在1966年被损坏。当时村子里有个村民叫闫恒戌,他和另外一名村民于发珂趁寺院还没损坏之前把里面的两块石碑拉回家里,生产队里有一处地窖,但是地窖的顶部不牢靠,所以他就把两块石碑作为支撑地窖的支架。”72岁的黄佳良告诉记者,南村拆迁后,他想起了这件事,觉得不能让这两块碑就这么被埋没。

    为了确定位置,黄佳良多次踩点,确定地窖的位置。“我来了七八次,听闫恒戌的家人讲,因为地下是地窖,所以拆迁后地面有凹陷的痕迹。”黄佳良说,根据村民回忆他还画出了村庄拆迁前每户居民家的位置,并根据这幅图确定了大体位置。

    挖掘 连挖三个坑才找到石碑

    6月12日当天下午两点半,记者跟随艾松林所长来到黄佳良所说的位置。几名工人已经开始挖掘地面,但由于地下均为大大小小的石块和水泥板,挖掘的进度非常缓慢。12日下午、13日全天、14日上午,两天的时间里,按照黄佳良指出的位置,工作人员挖出了一个深2米,直径约6米的大坑,但没有任何发现。

    担心自己搞错位置,黄佳良再次找到老邻居们一起确认位置,但大家只能感觉到大概位置,无法指出准确位置。15日,工作人员在第一个坑的旁边又挖出一个大坑,仍然毫无发现。“16日下午,当挖掘机挖掘第三个大坑时,还是没有发现,但当挖出一块青砖时,大家一下子感觉有戏了。”艾松林告诉记者,上世纪60年代村民建房用的都是青砖,这跟黄佳良所说的年代吻合。在青砖出现位置的周边,又挖出了一个大坑,正是村民当年的地窖,两块碑终于现出“真身”。

    考证 两块节孝碑均有百年历史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现场见到了这两块节孝碑。两块石碑埋在地下约2米,其中一块碑高172厘米,厚13厘米,宽61厘米,正面写着“翠竹凌霜”,从背面碑文上判断,记载了杨哥庄一女子嫁到南庄,18岁时丈夫去世,该女子没改嫁孝顺公婆,便被立碑赞扬其事迹。另一块石碑是记录一位南庄女子辛氏在24岁时丈夫过世,她没改嫁,对公婆孝顺。

    文物管理所所长艾松林告诉记者,两块石碑均是节孝碑,就是指村里的亡夫妇女守贞节,没有改嫁,而且孝顺公婆,为赞扬她们的行为便在村中立碑。“翠竹凌霜”碑文作者是清代高官戴鸿慈,他是光绪二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法部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晚清重臣,也是近代中国第一位专管司法行政事务的最高长官。

    至于高官为什么给南庄的一位媳妇题碑文,具体原因暂时无从考究。另一块碑的题碑文者是阖昌寿,具体身份还要继续研究。艾松林告诉记者,“根据碑文上的记载也能看出南庄地区在清代末年时期的民风民俗和村庄史,碑文本身的书法和篆刻艺术也十分值得研究,清理出土后,我们会先将这两块石碑放在李沧区文物管理所,等到适当的时机,会向社会公开展出。

    悬疑 “明代”石碑留下悬疑

    “这两块节孝碑并不是村民所说的清凉院里的石碑,因为从碑文可以断定,节孝碑是表扬特定女子的,不会放进寺院里,而黄佳良所说的‘明代’石碑究竟在哪里还没有线索。一种可能是老人记混淆了,这次挖出的石碑就是老人记忆中的‘明代’石碑;另一种可能是这次挖出的石碑和清凉院里的 ‘明代’石碑没关系。”艾松林说,如果当地居民知道清凉院里两块明代石碑的下落,可给李沧区文物管理所打电话87681139提供线索。 原野 摄影报道

更多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