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小头条 > 正文

揭高考舞弊集团黑幕 考上清华北大枪手分七万

来源:央视网-- 2010-06-15 06:49:43 字号:TT

    解说:

    一场高考要涉及教育、招生、公安、学校等多个部门,一场高考也要涉及很多年轻人的前途和命运,所以,高考也设计了很多监控的环节,体检、报名、准考证、身份证、学生档案、电子档案等等等等,面对这样的一个替考犯罪集团,我们的困惑是:这个团伙他们到底有多大的能量,能够突破这些严密的环节,最终完成替考。

    何春中:

    我们报道出来以后,我们再和其中的两名(高考作弊者)组织者进行电话联系,但是他们所有的手机都已经关机,相关部门是否介入,目前我们还不清楚,但是我们作为媒体,期待着有关部门能够迅速介入。

    主持人:

    每年的这个时候,我们在关注高考的同时,都会再关注形形色色的舞弊的事件,而每年也都有查处,为什么却会屡禁不止,王教授?

    王锡锌:

    其实所有的舞弊或者作弊,本质上都是对规则或者说制度的一种挑战或者蔑视。那么为什么总有人会去这么做呢?我想无非是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舞弊可以得来一种不公平的、额外的利益,这种利益特别是放在高考上,可能对于考生,对于那些舞弊者来说,他所获得的利益可以让一个不劳而获者获利,所以正有这种驱动;第二个方面,其实每个作弊者他都要考虑成本或者风险,当我们发现,当有些舞弊者发现,这种风险可控制,就像我们短片中所看到的这样,幕后可以有一个链条来控制这种舞弊带来的风险的时候,那么那一种获利的冲动就完全有可能变成现实。

    主持人:

    是的,说到高考舞弊的危害性,我们都是会觉得千头万绪,层次很多,您也帮我们做一个梳理。

    王锡锌:

    其实我们都知道舞弊带来的最直接的结果是不公平,就像我们现在正在关注的世界杯的游戏一样,一个游戏最重要、最核心的其实是游戏规则公正、公平。

    主持人:

    并且人人遵守。

    王锡锌:

    而且每个人都要遵守,我们今天看到,有的时候是运动员不去遵守,有的时候可能更坏的更严重的是游戏的组织者、裁判者,如果他们也涉入到这种舞弊的话,那我们所失去的可能是对这样一个整个游戏制度的信心。回到高考来看,我觉得它的危害可以说有三个层面的。如果说舞弊的话,第一,舞弊行为会侵害那些常年累月,应该说刻苦去学习的,遵守游戏规则的参与者,这是第一个造成的不公平。第二,它带来的是对考试规则,甚至是高考制度的公平性的一种冲击和挑战。第三个层面上,可能还会涉及到社会的心理。要知道,在中国,很多人进行社会流动,比如像我们从底层能够获取某种希望和机会的,可能就是高考,至少是很重要的制度之一。这时候如果我们发现这里面不仅有一般的考生硬作弊,而且有里应外合的舞弊的话,我们可能心理上的这种底线也可能受到挑战。

    主持人:

    而这样的事情是发生在还没有走向社会的青年学生中间,这些被替考的、替考的,还有周围旁观知道这个事情真相的这些学生,他们内心是怎么样的,他们走向社会,带给社会的又会是怎么样?

    王锡锌:

    对,最直接的就像记者看到的,我们看到这样的消息,可以有各种各样的作弊已经是很吃惊了,但我们看到里应外合一条龙的作弊,成为可能,甚至成为现实的时候,那就是震惊。如果说这些学生在他们走入社会的起点这个阶段,在高考这个重要的环节就面临、目睹这种,那他将来的整个心理可能都会成为问题。

    主持人:

    而这次《中国青年报》记者暴露的这件事情,跟我们所关注的或者想象的不太一样,因为这几年都是在说怎么用更加高科技的手段,防范高科技手段的作弊,而替考似乎是相当初级,也比较原始的一种方法。

    王锡锌:

    对,看起来很原始,但是它其实击中的是一个更为敏感的,社会有可能更为关注的环节。因为我们看到过往几年报道的很多高考舞弊,包括今年短片里面介绍的那种高考舞弊,都是采用高技术。高技术其实我可以说,它还是一种偷偷摸摸的作弊,因为毕竟是你有规则,我想找你。

    主持人:

    至少我本人去的。

    王锡锌:

    没错,那这种一条龙的场外的作弊,其实你看到的一定是某种监管或者说舞弊者发现,监管或者人这个环节是有空子可钻的,而且他可以真正把这种控制变成他舞弊的机会。在这里我们看到,前面如果说我们要修改那些规则或者技术的话,在这里涉及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一条龙的枪手来撞枪口,其实表明监管权力、各个环节可能已经受到了监视,它成为腐败或者舞弊的很重要的土壤。

    主持人:

    是的,替考听上去很简单的一种方式,但我们可以想像,如果能够得手的话,要多么地难,多么地匪夷所思。《新闻1+1》我们持续关注。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