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科技 > 正文

“窝心”原指温馨 两岸词语差异引美丽误会

1
青岛新闻网 2010-04-09 08:05:31 人民网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原来窝心在台湾是很温馨、很贴心的意思啊!和我们大陆的意思正相反!”

    “原来台湾人说对某人很感冒的意思是对某人不太喜欢。”

    “大陆说住房紧张是什么意思?住房也会紧张吗?”

    自两岸打破冰封,两岸语词差异引发的误会,一直是两岸同胞交流时有趣的谈资;两岸语词差异也成为部分专家学者的研究课题。近年来,两岸合编中华语文工具书、方便两岸民众交流往来的呼声日高。

    

2009年7月,长沙。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通过的《共同建议》中,“鼓励两岸民间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赫然在列。

    2010年3月底,两岸专家学者聚首北京,就合编中华语文工具书列出了工作目标和时间表。

    1同词异义——

    带来美丽“误会”

    两岸同胞同文同种,讲的是相同的语言,使用的是相同的文字,在分离数十年后却有不少沟通“障碍”,这一发现,曾经让往来两岸的同胞小小讶异。

    2005年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大陆,谈及夫人对自己的支持,用了很“窝心”一词,令一众大陆记者面面相觑,在台湾驻点采访过的记者义务当起了“翻译”:在台湾“窝心”是很温馨的意思,跟咱们的“窝心脚”是两回事。无独有偶,近日,参演过某古装琼瑶剧的大陆演员也有一番关于“窝心”的回忆:当年,该演员对剧本中的“好窝心”一词提出修改意见,认为可能引起大陆观众的误解,来自台湾的导演却不接受,“官司”一直打到琼瑶那里……

    相同的词,不同的义,诸如此类的例子在两岸语词中不在少数。“公车”,在大陆指公家单位的汽车,在台湾指“公共汽车”。“爱人”在大陆指配偶,在台湾却不必然是配偶。“酒店”,在大陆是宾馆、旅店的意思,在台湾却指喝酒玩乐的地方。

    更常见的是同一事物、不同称谓。大陆的“网络”在台湾叫“网路”,大陆的“熊猫”在台湾叫“猫熊”;大陆的乒乓球在台湾叫“桌球”,大陆的“台球”在台湾叫“撞球”,台湾的“机车”是大陆的“摩托车”,台湾的“计程车”是大陆的“出租车”,台湾的“幼稚园”大陆叫“幼儿园”,台湾的“捷运”是大陆的“地铁”,大陆的“立交桥”在台湾被称作“交流道”,台湾的“行动电话”是大陆的“手机”,台湾的“滑鼠”是大陆的“鼠标”……

    “有些词虽然两岸不同,但可以猜个大概意思,有些却是风马牛不相及,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在中国政法大学修读在职学位的台湾律师刘昌承说。尤其是“食物界”的同物不同名,给两岸民众带来许多“麻烦”。早年间,有台湾同胞到大陆,看到菜单上有“炒土豆丝”,心想大陆的厨师刀工真细,那么小的“土豆”也能切丝,点一个尝尝,等菜上来却惊呼“搞错了”。服务员一问方知,台湾的“土豆”指大陆的“花生”。服务员问,那大陆的“土豆”你们叫什么?答曰:马铃薯。

    正因如此,2008年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开放前夕,台湾旅游管理部门专门制作了大陆和台湾用语对照表,并请来专家给旅游业者授课,除了教他们认简体字外,“土豆”就是“马铃薯”、“扎啤”就是“大杯啤酒”也是必修课。

    2时代变迁——

    差异成因多元

    两岸语词差异,是时光流转和时代变迁留下的印记。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这种差异就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郑启五、朱广祁等大陆学者撰文认为,两岸由于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等不同,加之多年阻隔形成的用语差异,是现代汉语发展中值得注意的现象,而差异的成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新词的出现。两岸分离多年,随着社会的发展都有新生事物出现和新词产生,“捷运”和“地铁”、“计程车”和“出租车”等是一类,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来访后为大陆人所熟知的“愿景”是另一类。据专家考证,愿景在台湾的“词龄”不算太长,台湾三民书局1985年编纂出版的大型语词工具书《大辞典》尚未收入“愿景”一词。至于春运、民工潮等,则是大陆独有的新词。

    二、旧词的沿用。1949年以后,诸如“里长”、“邮差”、“次长”等名词在大陆日渐消失,在台湾却依然沿用。此外,一些较为“古典”的句式和用法在大陆使用频率已不高,在台湾却是书面表述中的常用语,如“敬启者”、“顿首”、“端视“、“厥为”等等。在口头表达中,台湾人也喜欢用一些比较“书面”的词,如“吊诡”、“激赏”等等。

    三、方言的渗透。近年来,台湾新闻是大陆民众关注的热点。台湾电子和平面媒体的新闻中,有些词汇让大陆民众很是费解,比如龟毛、头家、吐槽、奥步……这些看似奇怪的词汇来自闽南方言,有着独特的韵味,在台湾社会十分流行。龟毛有挑剔和洁癖的意思,头家是当家人的意思,吐槽是揭老底,奥步是出阴招……台湾中国时报资深记者王铭义是“本省人”,对闽南话很熟悉,他说:“这些词要精准地"翻译"还颇有难度,像"龟毛",在不同语境下语义可正面可负面。”

    四、外来语的引入。经外语翻译而来的语汇,在两岸的词库中都有一定份额,由此造成的差异也十分可观。硅谷和矽谷、智慧财产权和知识产权、桑拿和三温暖、激光和镭射都是典型例子。此外,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日常用语也受到日本影响,欧巴桑(大妈)、欧吉桑(大叔)、便当(盒饭)等词皆源自日本。外语系毕业的台湾同胞陈孝凡则认为:“两岸对外国地名、人名、文艺作品名的不同翻译才是让人最头痛的,两岸民众交谈时头脑中要有个"转换器"才行。”

    此外,专家认为,词义的引申发展、行业专有名词的“通俗化”等也是两岸语词差异的成因。大陆资深网民赵莉则认为:网络时代两岸网民自创的许多新词,虽然还没有被收入正式出版的辞典,但已经渐渐被媒体和民众采用,如“人肉搜索”等,也对两岸语词差异有所“贡献”。

    3合作编典——

    消除沟通障碍

    近年来,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热络和网络的飞速发展,两岸语词也呈相互影响和逐渐融合之势。“衰”(倒霉)、“赞”(好极了)等源自闽南话的台湾口语,开始出现在许多大陆网民笔下,作秀、封杀、福祉、愿景等台湾常用词成为大陆媒体常用词,“愿景”一词被收入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而大陆民众原创的“大腕”、“海龟”、“山寨”、“不差钱”等词也在台湾流行开来。长期从事大陆新闻报道的台湾资深媒体人王玉燕认为:过去都是港台流行文化“北上”影响内地,现在这种影响不再是单向的,大陆的流行文化也开始影响台湾,大陆综合实力的增强可见一斑。

    与此同时,一个共识渐渐在两岸间形成:为促进两岸交流,消除两岸语词差异所带来的障碍,两岸应合作编纂一本语词工具书。

    2009年6月,台湾领导人马英九提出“两岸民间合编"中华大辞典"”的构想,希望消弭两岸分隔60年在文字、语汇等各方面所形成的分歧,以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国务院台办发言人对此进行了回应,表示赞成两岸专家学者通过民间的方式合作编纂“中华大辞典”,把存在差异的词汇比较陈列,供海峡两岸、港澳地区及海外华人学习使用。

    2009年7月,第五届两岸经贸论坛在长沙举行,“两岸民间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的倡议得到与会人士的热烈响应,并写入论坛达成的《共同建议》。《共同建议》认为,两岸使用的汉字属于同一系统,应客观认识汉字在两岸使用的历史和现状,求同存异,逐步缩小差异,达成更多共识,使两岸民众在学习和使用方面更为便利。

    这些年来,两岸各自出版过一些类似功能的辞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再编时可以与时俱进地做调整、补充。”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校长李天任在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期间接受采访时说。

    2010年春,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经过两天的协商和沟通,就合编中华语文工具书达成三方面共识:用1到2年的时间,尽快编纂出一本两岸常用词汇词典;用3到5年的时间,编纂中型语文工具书——《中华语文大词典》;自现在开始推动建构“中华语文云端数据库”。

    这一造福两岸同胞和全球华人的事业,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起步。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相关链接

上一篇:乾隆玉玺9586万港元成交 刷新拍卖纪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