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玛格丽特•米德能活到109岁,她一定会在成名作《代沟》中加上特别的一章:“互联网文化已经改变了这个星球上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也许,解决90后孩子和家长代沟的方法,可能是网络游戏这种无缝沟通的活动”。 40年前那场以摇滚乐和比基尼为代表的青年风潮,让68岁高龄的人类学家米德陷入对猫王的迷恋,于是在流行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冲突中,她站在了年轻人的一边,并预言:“我们目前所处的 40年后,如何缓和90后的家庭代沟,如何让90后真正回归家庭,与自己的父母深度沟通的诸多问题,仿佛上世纪60年代青年风潮运动的翻版。如果米德能再活40年,她同样会像喜欢猫王那样喜欢上沟通性极强的网路游戏,惟有沟通能够成为化解90后家庭代沟矛盾的桥梁。 没有人能否认互联网文化对现今社会人们精神生活的渗透。大部分80后、几乎全部90后已经习惯了生存在比特空间里,而这个空间,没有这些孩子父母的生存位置。对于年轻人来说,网络游戏、QQ交友、开心网种菜、高清电影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主要元素;对于他们的父母来说,新闻联播,《北京晚报》和无穷无尽的电视剧构成他们的精神空间。似乎寻找二者的交集很困难,但深入分析一下,貌似不是这么回事。从内容上分析,网络游戏的内容来源很多都是父母这辈比较喜欢的读本,比如三国、西游记、金庸系列武侠小说。从游戏方式上,也是父母辈年轻时候曾经迷恋的,比如斗地主、升级、麻将等等。也就是说,单纯网络游戏内容来说,不存在让家长们不能接受的情况。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为什么家长总是说网络游戏是洪水猛兽,而孩子们总是委屈的辩解:“你们根本不懂游戏,不懂魔兽,不懂虚拟世界?”说白了一句话,因为绝大部分家长没有深入了解过游戏,或者没有陪伴孩子一起体验过网络游戏。这就好比一个没有打过斯诺克的家长,总认为这是一项地痞流氓活动是一个道理。可以说,因为新生的网络文化导致的家庭关系不和谐和深度代沟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太缺乏让家长们理解和接受新文化的手段和方法。 一个丁俊晖,总算让父母们不再去台球厅暴打自己不懂事的儿子,总算让他们知道,斯诺克是一项绅士运动。但斯诺克毕竟是一项少数人的高雅运动,希望孩子们都去学斯诺克,全家人都是台球玩家显然不太现实。而网络游戏也如是。目前中国有近1000款合法游戏在运营,既有4岁孩子就可以玩的社交游戏《摩尔庄园》,也有90岁老太爷能玩的在线麻将。更重要的是,网络游戏具备以往流行文化都不具备的特点——互动、社交。每一个活在网游世界里的角色,背后都是有思想的人。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生存理念的解析、对朋友的友情、对家族和帮会的责任、对爱人的爱意、对弱者的帮助、对敌人的愤慨,全部都可以通过虚拟方式得到释放。坐在课堂里的孩子,老师教什么,他们学什么。但老师何尝知道,平日不爱说话的学生,其实骨子里充满着马云般的商业灵气,他早已是游戏中富甲天下的装备商人;没有家长能看穿,在家里怯声怯气,不敢抬头看生人的闺女,其实骨子里带有穆桂英一样的霸气,她早已是游戏中帮会大姐大,行走江湖,随从无数。肩负着学业压力的孩子,往往自身的潜力和思想得不到释放和发挥,网络游戏这一特殊的文化产品,也许有可能能让家长们和自己的孩子在现实社会之外,找到一个合适的沟通空间。 但是,和所有新生事物一样,伴随网络游戏的发展,也出现一些社会问题,比如自控较弱的青少年在游戏中投入过多时间,影响学业。这种监护和疏导必须是全社会都来参与的,政府可以出台政策来监管,厂商可以用技术手段对账号进行封禁,但心灵上的沟通,却要靠孩子们最亲近的人来进行。针对未成年游戏问题, “网游家长监护工程”架起了比较良好沟通桥梁。家长通过一个电话与游戏公司的客服沟通,获得多种了解自己孩子正在玩的游戏的方法,全面评估孩子能否继续游戏的可能性,对于确实深度沉迷的账号,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控制,包括控制上线时间直至封锁账号。 文化部指导的这项工程出台之后,在获得广泛支持的同时,也受到一些质疑,大部分质疑者认为,家长们对游戏的不了解,是导致这项工程成为空谈的主要原因,而反对此项工程的孩子们,则认为它会成为家长监视自己生活的工具。但从该工程运行的这段时间来看,大部分打来电话的家长并没有像预案中出现的那样不分青红皂白去封锁孩子账号,而是在客服的引导下全面了解游戏和孩子在游戏中的状况,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措施。甚至有些家长在了解到孩子在游戏中的虚拟角色的信息之后,主动和孩子沟通,加入孩子在游戏中的队伍,和孩子一起游戏,既起到监管孩子游戏时间,又起到避免孩子因年幼无知误入歧途的可能。 正视互联网文化在现今社会变革中的地位,和参与到主流网络文化中来,是解决老一辈家长们与新生代代沟的重要途径。网络游戏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可以承担这样的重任。更重要的是,通过“家长监护”这样的必要手段,使家长和孩子之间获得了在最流行网络文化接受度上的共识和合作点,从而有效解决日益严重的家庭内文化沟通矛盾和代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