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菊花石镇守湖南馆 近百年后菊花石与世博会再续良缘 “桃花源里”巨石昨启运上海世博会 本报讯(记者 李霞 实习生 李欣)如果说“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是这次上海世博会湖南馆的特色的话,那么近4吨重的湖南馆馆标菊花石更是“镇馆之宝”。昨日,由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特别制作的“桃花源里”巨型菊花石在长沙惊艳亮相,并正式起运上海世博会。 “桃花源里”巨型菊花石,发现于湘西的崇 与湖南馆馆标石配套一同镇守“湖南馆”大门的,还有5块小菊花石。在这5块菊花石之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摆在“馆标石”前方的那块盛开有两朵立体石菊花的“姐妹菊花石”。据巢宏介绍,菊花石里的菊花本是天然而成,含在石头之中,因此,一般人很难发现深藏在石头里的石菊花,只有经验老到的专家才能辨别出来。而石菊花从平面到立体的过程,也需要专家们的设计和加工,在一番打磨后,石菊花旁边的多余部分被一层层消去。这时候,俏丽石菊花才“千呼万唤始出来”。据透露,仅是这块“姐妹石”就价值上百万元。 “说起菊花石与世博会的渊源,这次的上海世博会还是菊花石与世博会的第二次亲密接触。”巢宏说,早在1915年,菊花石雕大师戴清升就将他的菊花石作品展出于美国旧金山世博会,并夺得了金奖。 湘西大山里两亿年孕出湖南石 发现者讲述巨型菊花石“出山”经历,盛世珍宝尽显湖湘风韵 有人用一辈子去找自我,有人用一辈子去找真爱,有人用一辈子去找功名利禄,而有人,却在人世的一隅,默默地用一辈子的时间和精力来寻找一块有缘的石头。为湖南菊花石在世博会上赢得世界声誉的戴清升如此,他的外孙于智勇、嫡传大弟子袁耀初等人也是如此。如今均在湖南工艺美术研究所供职的他们,3月19日向本报记者形容2009去年5月在湘西大山里偶得这块巨型菊花石时的心情:“就像得到了一个儿子一样狂喜。” 。 在湘西大山里等待2亿年的石头 每一块菊花石都是孤品,因自然天成而弥足珍贵。 菊花石的神奇之处,在于它是的花开在石头里面的花,而一般人是看不到花的。许多菊花石雕大师是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寻找一块有缘的石头,是因为他们练就的了一双慧眼,能看出是否石头里是否有花。一边耗尽心血凿石头,一边走遍千山万水找石头,是菊花石雕工作者的生活常态。“想找到一块菊花石十分不容易。” 做了一辈子菊花石雕的著名工艺美术大师袁耀初告诉记者:“作为湖南的特产,菊花石主要有两个产地:浏阳的河床和湘西的大山。这块宽280公分厘米、高120公分厘米的‘桃花源里’,正是长藏在湘西的崇山峻岭之中,“它等待了2亿年啊,终于被我们找到了!” 为什么说这是一块等待了2亿年的石头呢?袁耀初解释说,菊花石是因为石头内有自然形成的白色菊花状结晶体而得名,大约生成于中生代二叠纪,距今已有2亿年的历史。 用两个月的时间为石头修开路 “我们在半山腰看到它时,就像得到了一个儿子一样狂喜!我们找这样的石头,找了很多年都没找到,现在要开世博会了,它就出现了,真令人兴奋!” 菊花石雕工艺美术大师于智勇记得,那是2009年5月份的一天,当时天空正下着雨,山上湿哇哇漉漉的,路很滑,但从当地农民那里获悉半山腰的巨石很可能就是一块菊花石时,他和其他几名湖南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同事都很急切,冒雨上山。“那石头露出很大一截在外面,我们近距离观察,肯定它里面藏了花!”他回忆当时的情景:“当时大家都很激动!这么大的菊花石,而形状又是这么自然,这么美,十分罕见!” 据介绍,这块石头被采出来后,发现足有3近4吨之重。大家一边高兴之余,又为怎么将它运下山而犯愁。因为石头长孕育在荒山之中,大型采石设备根本就无路法进山。但所有发现者都不愿放弃。大家齐心协力,用了两个月的时间,硬是专门为这块石头开了一条2、3两三里长的山路,将吊车开进大山,才将这块“有缘之石”请到了湖南工艺美术研究所。 不用雕“菊仿佛是为‘桃花源里’量身定做”的菊花石 “湖南馆,一定要摆湖南的石头。”作为上海世博会湖南馆魔比斯环设计团队的领衔人物,清华美院的副院长鲁晓波第一次在湖南工艺美术研究所见到这块从湘西运到长沙的石头:“我非常惊讶。因为这块石头仿佛就是为湖南馆‘桃花源里’量身定做的。!” 鲁晓波惊讶地发现,这块石头上,有一个天然形成的洞,正与《桃花源记》中,渔人缘溪行,“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相切合,而石头上天然的白色经络,“正像是溪水的水纹。”整块石头的形态、弧线都十分自然流畅。这种天然去雕饰的美,让湖南参博组委会一眼相中了这块菊花石,决定将它放在魔比斯环的前面,每个参观者来到湖南馆,第一眼都就可以看见它,通过这块来自2亿年前的“桃花源里”菊花石,与历史对话,与大山对话,与湖南对话。 这块石头的天然之美,也让菊花石雕大师们都不忍再动它,“这也正与湖南参博组委会一拍即合,因为整个湖南馆‘桃花源里’就是要体现源于自然、师法自然的理念。”湖南参博组委会副主任、省贸促会会长李沛说。 据悉,为保持这块巨型菊花石自然的美丽,与湖南馆的主题相切合,于智勇、袁耀初等工艺美术大师精心将石头表面的泥层和粗糙之处去掉,尽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而为突出湖南菊花石里的“菊花”,湖南参博组委会决定在“桃花源里”菊花石前再放置几朵已经“盛开”的菊花石。记者日前在湖南工艺美术研究所提前见到其中一朵价值不菲的“镇馆之宝”,只见在同一块石头里,“长”出了一双姐妹大菊花,争奇斗艳,别有雅趣。 『故事』 【故事】 祖孙两代菊花携石雕大师参博记的悲与喜 1915年,菊花石雕一代宗师戴清升的作品《梅菊瓶》和《梅兰竹菊横屏》在美国旧金山世博会荣获金奖,从此湖南菊花石雕载誉艺坛,扬名遐迩。然而,在戴清升的一生中,他本人却很少对家人提及这件事情,这其间有何不为人知的隐情?。昨日,戴清升的外孙子于智勇及嫡传弟子等以上海世博会湖南馆“桃花源里”菊花石设计者的身份接受记者专访,向本报独家披露戴老鲜提参博荣誉背后的辛酸。 95年前,外公作品参博一去不返 戴清升是我国首批三十四位工艺美术家之一,他毕生致力于湖南传统工艺品菊花石雕,是湖南菊花石雕艺术的领军人物。在他长达85年的艺术实践中,他创作了菊花石雕1600多件,其中作品《石菊假山》陈设在人民大会堂达20多年。从戴清升开始,菊花石雕改变了以往只雕刻砚台、笔筒等桌面用品的历史,而开始雕刻花屏、盆景等各种工艺品。 26岁时,戴清升的《梅菊瓶》和《梅兰竹菊横屏》在美国旧金山获得世博会金牌奖,为湖南菊花石赢得了世界声誉。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次获奖,对戴老来说,却从某种程度来说,承受了不该承受的屈辱。 “外公听说自己的作品在大洋彼岸的世博会上获得金奖,当然很高兴,一直都盼着奖章和作品寄回来。”于智勇说,“可是,外公左等右等,却一直等不到任何回音。” “外公只好自己去找当局要回作品,但却只要回另外一组菊花石作品,并且还被弄得破旧不堪。”说到这里的时候,于智勇的神色很是黯然:“没有人给外公任何的获奖证书和奖章,而那组获奖作品现在在何处,已经成为了谜团。”(注:另有一种说法称保存在联合国博物馆。) 于智勇说,像外公其他的作品一样,《梅菊瓶》和《梅兰竹菊横屏》耗费了戴清升很多心血。“听家人说,当年在做这些作品的时候,外公一直是跟当地的文人画家一起商讨,这一刀该怎么下去,怎么做。可没想到,高高兴兴送出去展览,却一去就回不来了。” 95年后,外孙及弟子喜送作品家门口参博 在随后的年月里,戴清升本人很少主动提及这次参博经历。“在当时动荡的时局背景下,在国贫民弱的年代里,外公等老一辈的艺术家有着身不由己的无奈和辛酸。” 据湖南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巢宏介绍,戴清升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菊花石石雕大师,生性安静,不喜多言,一生淡泊名利,埋头钻研石雕艺术,但1915年参博之事,成为老人家心头说不出言不尽的憾事。 昨日,戴清升的外孙于智勇以及嫡传弟子以上海世博会湖南馆“桃花源里”菊花石设计者的身份集体亮相,应本报记者邀请,他们站在这块巨型菊花石前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在国弱民贫的时候,外公的作品送出去都收不回,现在世博会在我们家门口举行,我们有着说不出的欢喜。”站在即将运往上海的湖南“桃花源里”菊花石前,于智勇等人感慨万千。 那两个件戴清升的在旧金山世博会上获奖的作品,他的外孙和嫡传弟子没有一个人见到过,甚至连资料照片都从未见过,“我们今天再次带着菊花石参加在我们自己国家举行的世博会,外公能地下有知,一定会含笑九泉的......”于智勇动情地说。 新闻链接: 菊花石:石头里开出美丽的花 菊花石,产于湖南,是一种特殊石料,其因石头内有自然形成的白色菊花由状结晶体而得名。菊花蕊和花瓣两部分组成,以花蕊石作为中心我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三度空间作放射状排列,花型千姿其雕刻工艺延续至今也已有二百态多年历史。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出产菊花石的国度;。 雕刻艺人首先在石中找出花团,再从适当角度剖开,精雕细琢,理出花瓣,涤枝加叶,最后将零星分散的花朵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经过艺术造型,赋予呆板的形象以生命,雕成生气蓬勃的,、立体的或浮雕的丛丛菊花。有的配上梅兰竹,雕成寓意深刻的“四君子”,有的配以人物,做成有动人故事的“天女散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