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网上媒体 房产频道> 精彩专题> 盘点2010借力世园会楼盘> 人文李沧 > 正文

李沧地区小学教育发展概况

1
海奥网 2010-02-26 15:55:53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李沧地区的现代小学教育始于20世纪初,此前初等教育机构只有民间私塾。私塾是中国民间重要私人办学形式之一,历史十分悠久。据资料记载,1897年沧口地区有私塾13所;1921年李村区(注:当时的李村区辖境南自孤山、大山口、山东头南方高地,北至白沙河,东自砖塔岭蔚竹庵,西至胶济铁路)共有私塾179所,男女塾师184人,入学儿童2 769人。这些私塾均为村塾,村民联合聘请先生,借用祠堂或民房,自备

桌凳,谓之“学屋”。每处只有塾师1人,学生十几个。教法是注入式,死记硬背,不分年级,个别授课,但也很注意因材施教,先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教材,后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著作,无固定学制,亦不限定修业时间。

  1898年德国强行租借胶澳后,在青岛为德国人的子女开办了小学校。同时,为了对中国的少年儿童进行奴化教育,培养供其驱用的当地人才,达到长期霸占青岛的目的,也开设了中国人小学校,名为蒙养学堂。自此,青岛地区始有现代小学教育。1906年在徐家宋哥庄建立了李沧地区第一所小学——宋哥庄蒙养学堂。1907~1914年,李沧地区先后开设了李村、下河、侯家庄、沧口、上流5所蒙养学堂。蒙养学堂多为私塾改设,教学设备极为简陋,所设课程为修身、国文、经书、算学、地理、历史、博物、德文等,学制5年。

  1914年9月,德、日争夺青岛的战争爆发,蒙养学堂全部停课。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将蒙养学堂改为公学堂。1915年日本人开设李村寻常小学(日侨小学)。日本占领者的办学宗旨是“化民为俗”,即化中华民族之民为日本人之奴隶。通过日语课以及宣扬日本文化、生活方式等,对中国青少年进行奴化教育,同时利用读经和修身课,向学生灌输封建伦理道德。公学堂开设修身、经学、国文、日语、地理、历史、算学、体操、图画、手工、商业、农业等课程,女生补加刺绣,学制仍为5年。公学堂校舍狭小阴暗,教学设备极差,只有为日本人开设的学校教学设施条件较好。

北洋政府统治青岛时期,改公学堂为公立小学校,校长室下设教导处、总务处,各设主任1人,协助校长管理教育教学和后勤工作;废除日语和经学,将国文改为国语、修身改为公民训练,其他课程设有社会、自然、算术、劳作、体育、音乐、美术。学制为6年,四、二分段。

  这一时期,校舍大多还是借用公产民房和庙宇,“狭隘黑暗,卑陋不堪,采光通气俱不适宜……”虽新建了部分校舍和教室,但因经费不足而条件甚差,多数学校因陋就简。其间,沧口地区先后建立了大枣园小学、阎家山小学。1928年沧口地区有徐家宋哥庄小学、沧口初级小学、枣园初级小学、阎家山初级小学等4所公立小学和华新私立小学以及日本人的寻常高等小学,共有54个班、学生2 126人、教师65人,其中枣园初级小学、沧口初级小学、徐家宋哥庄小学在附近地区设有分校;李村区(包括沧口地区)有公立小学14所,分初级和高级两种。教研活动有所开展,利用暑期举办小学教育讲习会,研讨教学心得交流教学方法和技艺。为加强教学研究,各校均成立教育研究会,农村小学组织分区教育研究会。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为:研究各科教材;研讨教学方法,吸收新知识,“新毕业之教员尤需参考经验,应互相讨论教学方法截长补短,提携并进俾实施教学”;为“庶能收集思广益之效”,分区教学研究会“每月开会一次,以资研究”。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相关链接

上一篇:胶澳私立师范讲习所
下一篇:走进村庄系列之——刘家下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