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年周末》记者 王媛 14年前,并不出名的足球记者李承鹏写了一篇名为《川鲁风波》的稿件,文章中矛头直指当值主裁判吹了假球,那一年,他被中国足协勒令停职反省,当年他20多岁。 14年后,李承鹏与报社同事合出了一本名为《中国足球内幕》的书,书中提及多名球员、教练,甚至足协官员参与赌球事件的内幕。新书刚一发布,李承鹏再次被足协封杀,他称这已经是他从业20年来的第18次被封杀。如今,他已经是知名足球评论员和知名博主。 “我认为中国足协有很多见不得阳光的利润。很多行业也这样,只不过中国足协更狠一点。”1月3日,正在成都家里过元旦的李承鹏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正在封杀期的他向记者坦言:“之所以出书写真相,是因为当卧底憋得太久有很多话想说”。他甚至高调表态:“欢迎对号入座、欢迎诉讼公堂、欢迎上级调查、欢迎群众举报,因为我们写的都是事实。” “新书12天出炉,只写能证实的历史” ■起初不想沾这些“脏事” 2009年12月9日,广州《足球》报社旁边的一家小酒店里,李承鹏和他同为《足球》报的同事刘晓新、吴策力一起为撰写新书《中国足球内幕》做着激烈的讨论,这一天是他们的新书开始动笔的日子。 其实,这本书的出炉过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2009年底,公安部门联合中国足协开始打假扫黑,严厉打击球场的假球、赌球,一个月之后,出版人沈浩波和张小波相继联系李承鹏,希望他能写一本揭中国足坛黑幕的书,一开始,这个要求被李承鹏拒绝了。 “最初的时候我就说不想写,我就不想沾这些‘脏事’。里面有活埋、绑架、挑脚筋等暴力行为,我想起来就觉得恶心。”后来,张小波的一句话打动了李承鹏:“你不要考虑商业上的东西,你当足球记者二十多年要为这段历史负责,你不写就没人敢写了!”就是这样一句话让李承鹏不再犹豫。 ■每天只睡4小时,天天为细节争吵 张小波要求这本书要有文本的意义。很快,这本揭露中国足球内幕的书仅仅在12天之后就出炉了,全书内容共22万字。回忆起出书的过程李承鹏依旧记忆犹新:“每天我们只睡4个小时,除了睡觉就是在写。我们每天都有争论,这本书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吵出来的。” “到底是商业化写作还是历史化写作?”“到底是写出真相还是写出人性?”这是他们最具争执的焦点。 “最后,我们一致认为必须是历史化写作,既要写出真相又要写出人性。”李承鹏对本报记者说。 他透露,对于到底要不要揭底,揭哪些底,揭多少底,要不要用真名,他和刘晓新、吴策力三人一直吵,吵到筋疲力尽,甚至还有抛硬币决定。 “一方面,我们和爆料人有约定,需要信守承诺;另外,我们不想把书写成像王海似的打假扫黑的检举信,搞得当事人家破人亡,而是本着悲悯的心态。其实我们的书中还是对很多人进行了保护的。这些人生下来并非混球,只不过碰上中国足球这个混球,才混球的;甚至中国足球也不是生来混球,它也有纯朴的时光,只是在社会的巨变中它无意中承担了一个带菌试验体的角色。外国肯定也有赌球、假球,但那是人身上长了疮,而中国足球是疮上长了个人。中国足球离不开时代特性。” ■写完改了五六遍,把文字改得温柔了 在写作中,李承鹏和同事只写自己能证实的历史。他们达成一致用历史的方法去写,写出中国为什么会有假球,为什么这么猖獗。“我们从当年的政治球,人情球写起。” 在写书期间,李承鹏找到了美联社在1978年的一份电稿。当时,中国足球队在曼谷亚运会上首战0比2输给了伊拉克。美联社一位名叫“约翰•霍德森”的记者这样描述当时的那场比赛:“中国人在第八届亚运会足球比赛中谋求朋友的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的后卫在比赛后半段把对手的球送进了自己的球门……” 李承鹏把这段历史以纪实的手法写在了书中。“当年日本的一支足球队刚组建不久来华访问,人家本想真刀真枪地锻炼队伍,结果中国某城市足球队拿出不欺负弱小的君子风度,比赛中频频出现放一马的场面,导致对方大为反感,对方领队很不高兴地说:‘送我们其他礼物可以,但是以输球为礼物实际上是在羞辱我们。’这些都是有历史记载的。”李承鹏告诉《青年周末》记者。 李承鹏现在只用两个字来形容写完这本书的感觉“贼累!”初稿写完后,他改了五六遍,不能遮遮掩掩,又不能写得太露骨,改的时候他还把很多明显能看出是谁的文字改得温柔了一些。 他还告诉记者,这本书中没有“我”这个字眼,顶多是“我们”,比如书中经常会写道:“我们在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发现一个有趣的数据”。之所以不用“我”,而用“我们”是他刻意为之。“这样写,就有客观性,就不可能说我一个人造假”,说着说着李承鹏哈哈大笑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