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每年有300 多种自然物种趋于濒危乃至消失。 北京科技报报道 中国建立了自己的植物“诺亚方舟”。11月底,我国第一座规模达83.95亩的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以下简称“种质资源库”)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建成,并通过国家发改委组织的专家组验收,正式投入运行。 “目前,种质资源库已经按照国际标准建成了680立方米的冷库、570立方 “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仅不用担心种子发霉或者遭受病虫害,并且种子能在几十年乃至几百年的时间里仍不丧失原有的遗传性和发芽能力。”杨湘云说:“有了这个‘诺亚方舟’,中国的很多濒危植物就可以在这里得到长期保存,一旦某个物种在自然环境下灭绝了,还能够通过存放在种质资源库中的种子使其重生,从而可以避免彻底灭绝的命运。” 近些年来,中国的很多生物物种面临灭绝的边缘,这引起了许多科学家的关注。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周云龙告诉《北京科技报》,由于人们对有价值的物种进行大规模地毁灭性开发以及受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现在每年有300多种自然物种趋于濒危乃至消失。尤为严重的是,一种植物的消失,往往会导致另外10~30种生物的生存危机。因此,保护珍稀濒危植物,重视珍稀濒危植物在整个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尤为重要。 周云龙表示,过去,中国主要是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等方法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但是效果有限。近年来,也有一些科研机构建立了少量保存种子的工作库,但规模较小,无法长期有效地保存种子。此次在云南建立的这个大规模的种质资源库属于迁地保护方式,这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当那里的科研人员熟练掌握种子长期有效保存的技术之后,其他省市也可以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来建立起种质资源保护联盟,从而保护国内珍贵、濒危的物种,保护整个生态系统。 杨湘云告诉记者,英国很早就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早在1759年,英国就开始筹建皇家植物园邱园,到目前,该植物园已经成为规模巨大的世界级植物园,收集了全世界超过5万种植物,活的树木便有25万棵之多。另外,邱园植物标本馆收集了500万份标本,图书馆还收藏了75万份世界植物文献和图书。1974年,邱园就开始筹备建设千年种子库,现在已有30多年的种质资源保存经验。 目前,英国邱园正在实施的千年种子库计划,到2010年能储藏2.42万种野生植物的种子,而这一数字约占世界野生植物群的10%。 “英国的种质资源库建设给我国提供了很好的样板。”杨湘云透露,我国此次所建成的种质资源库最早是由植物学界泰斗、我国著名的植物学家吴征镒院士提出的。1999年8月,吴征镒致信朱镕基总理,建议我国十分有必要尽快建立野生种质资源库。这一建议得到了朱镕基的高度重视,他很快批示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的主要领导,要求尽快开展可行性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