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亮 一个院士的奥运情结
青岛新闻网中国环境报
 

    刘鸿亮其人:

    刘鸿亮,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环境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主席团成员。国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原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湖泊研究首席学术带头人。多次荣获国家及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

    有一个梦想,萦绕中国人心头整整100年。

    100年后的公元2008年7月29日,伴随着《茉莉花》悠扬的乐曲
声,在中央电视台一号演播大厅《百年圆梦》大型文艺晚会现场,几位著名主持人用诗一般的语言告诉全世界,“一个伟大的时刻正向我们快速走来”,“神圣的奥林匹克第一次走进龙的故乡”。

    此刻,赴希腊雅典奥林匹克的故乡传递圣火的北京奥运会火炬手、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先生的儿子、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环境工程专家刘鸿亮,站在舞台中央。

    1

    “自己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得益于父亲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和刻苦拼搏的精神。”

    几天前,天津到北京的城际列车开始运行,全程120多公里仅用了30分钟,是中国目前最快的列车时速。同样,有一个1908年从天津始发的梦想,抵达北京却走了整整100年。这个始于民族之痛时的梦想,以天津南开学生“奥运三问”寄托国之振兴,以期盼百年后呈现在世人面前。

    第一问:中国何时能派一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

    百年之后的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舞台上,一位身着深色西装的老人——刘鸿亮院士,用微微颤抖的声音,用湿润心间的激情,向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向全世界爱好和平、信仰奥林匹克精神的人们,倾诉自己和父亲刘长春隐藏心中几十年的深情:

    “我父亲刘长春第一次启程参加洛杉矶奥运会时,我刚刚出生13天。当时国运不济,时运不兴,对他来说参加奥运会只能抱撼而归。我今年76岁了,距离父亲代表中国人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整整过去了76年,我有幸在家门口看北京奥运会的胜利召开。在祖国强大的今天,我和我的父亲圆梦了,所有的中国人圆梦了!”

    第二问中国何时能派一支代表队参加奥运会,以及第三问中国何时能自己举办一次奥运会。历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奥运三问”终于在中国人手中实现了。

    始于100年前的“奥运三问”,是昨天向今天的发问,是中国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的发问。百年过去,问号终于变成了句号。

    刘鸿亮对这个中国人民奋争百年来之不易的“句号”,有着特殊的深情。

    赴希腊雅典参加北京奥运会圣火火炬传递之前,刘鸿亮在美国和香港面向社会公众和青年学子做了几场演讲。演讲的题目是《一个人的奥运——刘长春的奥运传奇》。他向人们讲述了父亲刘长春当年代表中国参加美国洛杉矶奥运会时,许多不为人知的辛酸。

    1932年春天,日本已经占领了我国东三省,妄图把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放到世界舞台上,强迫各国人民接受。这年5月21日,受日本人指使,大连《泰东日报》登载“世界运动会,新国家派选手参加,刘长春等二人出席赴美”的消息,在刘长春完全不知情之下,公布他将以伪满洲国运动员身份前往美国洛杉矶参赛。东北大学的师生们愤怒了,身为东北大学学生的刘长春愤怒了,他毅然在《大公报》上向全国各界郑重声明:“我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我是中国人,我只代表中国,绝不代表‘伪满洲国’出席第十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伪报所传,纯属虚构谎言。我的良心尚在,热血尚流,岂能忘掉中国而为傀儡伪国做马牛?”

    这份对祖国、对民族炽热的忠诚,在后来的几十年里缓缓注入刘鸿亮的血脉,最终影响其一生。刘鸿亮至今仍记得当年为了躲避日本人的追杀,宁死不代表伪满政权参赛,父亲赴美前后曾四处流浪,直到1940年刘鸿亮已经8岁多了,才第一次见到父亲。其后几年,父亲没有固定工作,到处打零工,一个代表国家参加奥运会的选手,到处漂泊无法养家糊口,直到解放后才有份正式工作做了体育教员。

    解放前后父亲的亲身遭遇,使刘鸿亮把祖国和人民的需要放在第一位。20世纪50年代初,刘鸿亮报考清华大学选择专业时,本想报自己喜欢的水电专业。时任清华大学教育长钱伟长教授的一席话,让他放弃了心爱,改报祖国急需的给水排水专业。像父亲一样用自己的热血和忠诚,报效祖国,成了这个年轻的清华学子、成了这位环境工程著名专家的终身奋斗目标。

    刘鸿亮坦言,自己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得益于父亲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和刻苦拼搏的精神,激励自己完成终生的追求。

    刚上清华时,刘鸿亮身体很不好,有严重的关节炎,夏天还要在长裤里套上秋裤。一次遇到清华大学著名的体育教育家马约翰教授,这位曾指导过刘长春短跑训练的老教授对刘鸿亮说,你的身体条件很好,我有信心在一年内让你在短跑上跑出好成绩。刘鸿亮苦笑着告诉先生自己有严重的关节炎,马约翰教授便特意为他设计了一套科学的锻炼方案,包括春夏秋冬穿多少衣服,每天跑多少米怎么跑,计划制定得非常详细。从此刘鸿亮按照马先生的指导天天锻炼长跑,一年后终于可以在夏天脱下秋裤长裤,和同学们一样穿上短裤了。后来他参加了学校运动会,1500米长跑取得了好成绩。校团委特意让他给年轻学子们做报告,题目就是“从关节炎到运动员”。

    受父亲影响,刘鸿亮终身热爱体育锻炼,跑步、打乒乓球、练太极拳。3年前他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后,医生禁止他做剧烈运动,他只得放弃坚持了几十年的跑步和打乒乓球,改为散步、打太极拳。他每天坚持散步一个多小时,良好的身体素质成了他完成繁重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的保障。跑野外、去工地、做实验,76岁高龄的院士,至今仍然带博士生,承接国家重点科研课题。

    成为奥运火炬手,传承父亲的遗愿,似乎刘鸿亮一直在为这一天的到来时刻准备着。得知自己当选奥运火炬手,即将奔赴雅典参加圣火传递后,他更加积极锻炼身体,每天加快散步速度,延长散步时间,做好体能储备,以一个健康积极的中国老科学工作者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出现在奥运圣火传递的接力中。

    2

    “火炬接力的过程,是我们完成几代人追求梦想的一个过程。”

    很多人可能以为,刘鸿亮能成为北京奥运会雅典传递火炬手,完全因为他是刘长春的儿子。老人得知消息后,第一反应也是如此,以为自己肯定是托了父亲的福。其实不然。有关人士说,推举刘鸿亮作为火炬手有3个原因,首先因为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环境工程专家、中国湖泊环境研究首席科学家,又是北京奥组委环保顾问,他在中国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符合“绿色奥运”的先进理念,这是最重要的原因。其次是他在水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付出了终生努力,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许多重大奖项。最后一个原因才是他作为刘长春之子的身份。

    2008年3月24日雅典圣火传递的前一天,刘鸿亮专程来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先驱顾拜旦纪念碑前,一偿自己和父亲的多年夙愿。

    初春的清风吹拂着这位来自遥远古老文明之邦的老人,站在这里,刘鸿亮的思绪跨越时空,回到几十年前,回到了那些令人心酸的往事之中。他想起父亲生前多次讲到一个人跑在美国洛杉矶奥运会跑道上的孤独无奈;想起父亲当年离开上海赴美参赛时,尽管不敢做宣传,还是有近千人云集码头送来期望的目光和沉重的嘱托;想起那时国民政府竟以“拿不出经费”为由拒绝派选手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是张学良先生慷慨解囊才有父亲的美国之行;家里曾有一只贴满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各式标签的箱子,是父亲教育孩子们的爱国教材,后来在战乱中丢失。正是几十年来这些与奥运相关的回忆,让刘鸿亮懂得了爱国,知道了奥运,自觉地把自己的人生奋斗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紧紧相连。

    现在真的来到雅典来到这位令世人崇敬的老人墓前,带着自己和父亲76年来对奥运的热望,带着国人百年来对奥运的期盼,刘鸿亮深深地弯下了腰。

    作为绿色奥运火炬手,刘鸿亮终于站在了举行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希腊泛雅典体育场内,站在了北京奥运会雅典火炬传递跑道上,站在了世人热切的目光之中。道路两旁喧沸的人群、身边紧紧跟随的护卫手、前方缓缓行使的引导车,似乎通通离开了他的视野。他慢慢跑,一分一秒,一步一步,百年梦想,北京乃至全国人民的重托,凝结在脚下的每一寸土地上,聚集在自己的每一个步伐里。200米,每一寸,每一步都是那么沉重,沉重。

    当他用手中的火炬点燃下一棒火炬时,一直身体力行绿色奥运理念的著名音乐人王力宏手持燃烧的火炬,激动地相拥刘鸿亮,紧贴自己尊敬的这位环保专家的脸颊,送上轻轻而充满深情的一个吻。对绿色奥运理念的共同追求,对奥运精神不懈传承的共同认知,在一位环保老专家和一位年轻音乐人身上得到如此和谐的共鸣,为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落下精彩浓重的一笔,凝结成让无数人动情落泪的“奥运之吻”。

    现场记者立刻围了上来,一支支话筒伸向这位刚刚停下脚步却依然激动不已的老者。刘鸿亮感慨地说,这是一个神圣和谐的时刻,我代表亿万华人在奥林匹亚传递圣火,相信我父亲的在天之灵得到了深深慰藉,他生前曾希望能够参加1984年我国重返奥运赛场的第一次奥运会,恰巧又是在美国洛杉矶,而且1984年中国奥运代表团的第一份名单中就有他老人家的名字,可惜他去世早没等到那一天,没能亲身参加中国第一个奥运会代表团,亲眼目睹中国奥运历史上首枚金牌的诞生,成了永远的遗憾。父亲生前曾说,希望有一天可以亲眼见证古奥林匹克遗址圣火传递的过程,今天我终于实现了父亲的梦想。这次传递火炬,带着中国几辈人的梦想,几辈人对奥运的追求和贡献,今天火炬传递的整个过程,是我们完成中国几代人追求梦想的一个过程。

    距北京奥运会圣火点燃不到20小时,刘鸿亮和其他几名绿色奥运火炬手来到奥林匹亚,亲手在顾拜旦纪念碑前栽下一棵橄榄树,以和平的绿色向奥运致敬,向环保事业致敬,让中国人传承奥运精神的努力,在奥林匹克的故乡光大辉煌。望着橄榄树绿色的枝桠在雅典奥林匹亚的春风中摇曳,一向平和沉稳的老人,忍不住落下热泪。

    3

    “让我们国家的人民能够生活在一片碧水蓝天之中,就是我毕生要为之努力的。”

    提起北京奥运会三大理念,刘鸿亮滔滔不绝地讲起绿色奥运。7年来,中国政府、北京市政府在北京市及其他承办比赛城市的环境治理上,尤其是在大气环境污染治理上投入巨资,取得巨大成绩,基本上实现了当年对奥运的承诺。

    北京市环境治理成果来之不易,尤其是这样一个受客观气象条件影响很大的城市,大气环境容量极为有限,为了奥运的成功举办,环境上不能欠账,7年来,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智慧。

    作为北京奥组委环保顾问,早在五六年前刘鸿亮就开始特别关注北京的大气和水环境质量。在一次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召集的座谈会上,刘鸿亮提出了改善北京市环境质量的几点建议。

    针对北京市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的状况,刘鸿亮提出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工具的建议。他举国外城市为例:巴西库里提巴市在治理大气环境中,积极发展公共交通,提倡市民尤其是公务人员上下班乘坐公交车,以人文精神为市民出行提供了许多便捷,在一些较大的站台建专门的候车场所及通道,遮阳避雨,上下车方便,甚至残疾人也可以毫无障碍地登上公交车。公交车辆多,运行密集,车况良好,保证市民出行方便。他们的概念是,可以拥有私车但上下班时尽量不使用。这和一些发达国家提倡的“不限占有量,限制使用量”,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中崭新的管理理念高度一致。

    刘鸿亮提到温家宝总理非常重视城市公共交通建设。一次会上,温总理曾说,有人对长安街上辟出公交专用车道有意见,认为占用了社会其他车辆的道路。其实公交专用道只不过占用了一条线,还有四五条线供社会其他车辆使用嘛。我看还可以多开辟几条公交车专用道,方便更多人使用公交车,减少尾气排放,保护大气环境。温总理话音刚落,在座的院士们报以热烈掌声,大家对温总理的全新理念和强烈的环境意识给予高度赞扬。

    北京市仅仅靠限制行驶车辆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缓解城市大气污染的根本需求,还必须提高车辆尾气排放标准,力争达到欧Ⅲ欧Ⅳ标准。刘鸿亮建议,在奥运比赛场馆以及运动员住宿地周围,全部使用新型混合动力快速充电电车。这种新型公共汽车使用清洁能源,能大大降低车辆尾气排放,甚至达到零排放,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环保车辆,这些车辆的使用可以影响周边的大气环境质量。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普遍使用这种新型车辆,我国威海等城市也已经开始探索制造和使用这种新型充电电车。

    北京市奥组委采纳了刘鸿亮及其他专家们的建议,在奥运比赛场馆及运动员住宿地、媒体村等地,使用了近百辆这种新型充电车辆,为解决北京市大气污染做出了贡献。

    欧美等国家的运动员、官员等来宾,有直接饮用水龙头流出水的“直饮水”习惯。北京市水源质量较好,自来水厂出来的水完全可以达到“直饮水”的标准。但城市基础设施部分老化现象较严重,有些管道陈旧失修,影响了从水龙头流出水的质量,一般不能直接饮用。刘鸿亮建议从机场到宾馆、运动场馆,全部改装为直接从水龙头饮水的“直饮水”系统。在承办奥运会的过程中,解决“直饮水”问题,也成了尊重外国来宾生活习惯,提供方便卫生快捷生活的必要措施。

    北京市奥组委吸纳了此项建议,在奥运会开幕前已经完成了有关地段场所“直饮水”系统的改造,从首都机场到各个宾馆、运动场所的所有水龙头里流出的纯净清洁的“直饮水”,满足了外国来宾的需求。

    作为北京奥组委环保顾问,刘鸿亮在研究北京市大气和水环境质量的同时,提出了许多解决各种环境问题的意见建议。各种研讨会、座谈会、视察运动场所等等,都是他建言献策的绝好机会。承办奥运会7年来,北京市政府、中央政府在环境治理方面抓住十几个重大项目,投入1400亿元资金,终于使北京及其他几个承办城市的大气和水环境质量,以及城市整体环境面貌有了突破性改善。刘鸿亮为之欣慰的同时,发现在环境治理过程中,还有忽视提高科技含量等问题,尤其在一些环境科技攻关项目上投资较少,缺乏自己的创新品牌。他利用一切机会积极提出建议,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北京奥运会提出的“绿色、科技、人文”三大理念,刘鸿亮极为称赞,对“绿色奥运”的提法尤为赞叹。他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一生献给中国环保事业的老专家,对中央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决策有独到见解。几年来,他不断向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呼吁,绿色奥运绝不仅仅是北京奥运会对世界的承诺,它应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高度结合,在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决策之中,在奥运会承办、召开以及奥运过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必须大力弘扬这一“绿色时尚”的崭新理念,让各级政府官员,让社会各界民众充分理解自觉接受,使之能够贯穿到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的所有层面。

    他在许多场合都会举美国洛杉矶市环境保护的例子。20世纪40年代,美国洛杉矶市发生光化学污染事件后,开始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到了八九十年代,洛杉矶市已经真正达到了天蓝水碧花香草绿环境优美的环境治理标准。可是去年当他再去洛杉矶市访问时,却发现环境质量和十几年前比有明显下降,城市汽车拥有量高达700万辆,大气环境质量令人担忧,又出现许多新的环境问题。

    刘鸿亮引洛杉矶市环境质量变化为例,就是要告诉更多的人,环境保护绝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它是一件长期艰巨的工作,绿色时尚的理念要成为更多人的自觉行动,成为更多企业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自发行为。环境保护的规划与落实,必须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而及时调整和加强。

    看到祖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令世人瞩目的重大成就,尤其是中国环保事业突跃式的发展变化,刘鸿亮十分欣慰。今年中央国家机关大规模机构改革中,环境保护部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环保事业再上新台阶。面对中国环境保护更加任重道远的新形势,刘鸿亮语重心长地说,这绝不是简单的名称改变。他清楚记得,温家宝总理在讲到政府行政管理时多次强调,单纯行政管理的模式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还必须加上经济手段、科技手段、政策法规手段,4个手段并举,才能完成好历史赋予各级政府行政机关的神圣职责。

    对于温总理提出的“四个手段”,刘鸿亮提醒,这其实是柄“双刃剑”,也是对新成立的环境保护部的“四条戒律”。运用得当,促进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更大发展,用不好,则必将受到更多的指责和批评。刘鸿亮以为,“四个手段”的行使各有不同,成立部意味着环保部门正式进入政府序列,行政手段已经得到加强;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很多,但行政执法体系较弱,缺乏坚强有力的监督执法力度,使有的污染企业钻了空子;而我们的科技手段还需要进一步得到高度重视,经济投资渠道单一、力度不足也是个问题。

    刘鸿亮热切期望各级环保部门进入政府序列后,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紧紧抓住温总理提出的“四个手段”,形成较为完整的行政管理新思路,带领中国环境保护这支优秀的队伍,开拓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辉煌明天。

    采访札记

    精神永存

    陈金陵

    出北京地铁5号线立水桥南站不过两分钟,就是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几年前,研究院灰色的大楼还是这一片儿明显的地标,现在早已淹没在成群的高大建筑之中。30年前,刚刚成立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坐落荒野一片。

    已经很久没来中国环科院了,出了地铁不免唏嘘一番。那时,刘鸿亮刚刚当选新成立的中国工程院第一批院士,中国环境保护系统第一位院士。

    见了面,我还是习惯称呼他为“刘院长”,不是“套近乎”,是尊敬。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刘鸿亮担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为把中国环科院这所国家环保系统第一大科研机构,建设成中国环境保护方面科研领军队伍,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院长已是76岁高龄的人了,说话依然沉稳有力,逻辑性极强,一如他严谨的科研作风。说起赴雅典参加北京奥运会圣火火炬传递,他难掩心中的激情。站在雅典火炬传递跑道,站在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泛雅典体育场,站在现代奥林匹克先驱顾拜旦纪念碑前,老人一次次地想起76年前只身一人孤独地奔跑在美国洛杉矶奥运会跑道上的父亲刘长春,一次次地为今天祖国的强大繁荣而自豪。

    是父亲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以及永不言输的奋斗精神教育鼓舞了刘鸿亮先生。每次面对媒体,面对关注北京奥运会的人们,他总是讲起这些。讲给后人,讲给所有人,绝不仅仅为了纪念父亲。父亲留下的精神财富,将伴随他一生。

页面功能   小字】【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