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施工中的青岛德国总督府旧址(记者 于小阳 摄) 青岛早报11月29日报道称,青岛德国总督府旧址,即原来的青岛市政府办公楼,现在的市人大、政协办公场所正在进行保养维护,作为青岛最优秀的历史建筑之一,老楼房上的一砖一瓦都是饱含青岛百年沧桑的历史文物。在保养维护过程中,那些百年老瓦将何去何从?铭刻着世纪岁月的石墙将如何处置?带着这些市民关注、关心的问 题,记者昨日来到保养维护现场,探访这座百年老楼“美容”的秘密。 18种旧瓦新瓦“开会” 因为施工正在进行中,这座已经103岁(青岛德国总督府旧址大楼建成于1906年)的老楼目前除了顶部之外,周身已经被脚手架和建筑防护网包裹起来。大楼外部不见任何施工人员身影,只能看到东侧楼顶部有工人正在安装新瓦,所有建筑材料和建筑垃圾都在大楼后面的大院内存放。 走进大楼后面的大院,记者看到的是一片“瓦”的世界,新瓦和旧瓦各划区域堆放,共有十几堆之多,每堆都是相同规格和形状的瓦堆在一起。 “通过施工前的调研,老楼养护和维修所需要的瓦有18种规格。”负责养护和维修工程的青岛房产经营公司工程部负责人表示,因为青岛德国总督府旧址建筑的重大文物价值,加上现在仍是市人大、政协办公场所,老楼的养护工程成了青岛历史文物建筑最难施工的工程之一。 该建筑已经建成一百多年,虽然年代久远,但其建造质量的可靠性加上产权单位不断地精心维护,其结构和基础并没有受到严重破环。不过屋面原设计的“干挂瓦”构造,经过多年的风雨侵蚀,整个屋面的各种瓦片已经严重风化、酥松、甚至局部脱落,每逢雨雪天气,屋顶严重渗漏。 “因为部分老瓦已经彻底酥松和脱落,必须要更换。为了保证养护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我们把所需要更换的瓦送到淄博的制瓦厂生产模具,因为这些瓦都不是现有建筑使用的材料,每一个规格瓦都需重新做模具。”青岛房产经营公司工程部负责人告诉记者,每个模具的制作费用都在万元左右,所以需要量小的瓦片成本很高。“这也是我们维修青岛历史建筑以来,所需要重新做瓦模具最多的一栋楼。” 一个铁桶每次吊7片瓦 在施工现场,记者看到屋顶上老瓦都是通过一个铁桶慢慢从楼顶吊下来的。施工现场负责人说,自从上月下旬养护和维修工程开始以来,工期已经进行了一个月,但只完成工程量的20%,原因就是拆瓦的过程非常谨慎,工人拆每一片瓦都非常小心。瓦拆下后,通过滑轮吊装铁桶放到地上,因为有些瓦已经酥松,为了避免拆卸损坏,每次吊放,铁桶装瓦都不会超过7片。 记者看到,工人把拆下的旧瓦根据保存现状和不同规格分别堆放起来。在拆下来的旧瓦中,除了当年建筑的原有瓦片外,记者还看到了不同年代维修使用的瓦。当年建设楼体时的每一片旧瓦上都刻着德文,哪怕是最小的瓦片上都能找到。这些百年老瓦,虽然有不少已经风化、酥碎,但一些外形完整的瓦依然质地坚硬。施工负责人表示,所有旧瓦都要经过甄别,能重新使用的在清洗后再挂回屋顶,不能再用的,将在施工完成后移交给相关部门,由文物专家评估文物价值后处理。重新使用的旧瓦将主要应用在大楼正面屋顶。 据悉,老楼重新挂瓦前,屋面将做防水处理,同时铺设木笆板,之后再挂瓦。挂瓦用的材料主要是用铜丝和铜螺丝。“本次养护要达到的效果,是要保证20年内不用再大修。” 在施工现场,记者看到工人在搬运新瓦的时候也非常小心。“因为这些瓦都很贵,要尽量避免施工中的损失。”施工人员表示。 爬墙虎要彻底清理 记者了解到,在正式施工前,我市相关部门就工程施工方案曾召开过专家论证会。参加的专家包括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3名国内建筑专家、中国德意志文化遗产基金会的2名德国建筑专家和岛城的4名建筑、人文专家。 经过论证,专家们确定:该工程属于保养维护工程;考虑屋面瓦的特殊历史背景,屋面瓦更换坚持坏多少换多少,哪里损坏修哪里以及原貌修复的原则。在技术上,更换的屋面瓦在材料、规格、尺寸、颜色等方面应与原瓦保持一致,并取样鉴定;屋面漏水问题,建议增加防水层;外墙脱落部分,不得破坏砖结构,外墙植物可清除。 在具体养护维护方案中,主要有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屋面工程。对原有瓦屋面全面检查,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瓦片,严重风化的瓦按照原样重新加工恢复,新加工的瓦片与原瓦保持一致;第二部分为外墙工程。分析原墙面材质色彩,原样粉刷。对石墙缝进分重新勾缝。对铁皮落水管腐烂部分进行原样恢复,对外墙正立面上的攀爬植物进行彻底的清理。 最近一次大修在25年前 青岛德国总督府旧址是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于1903年始建,1906年竣工,建筑面积7132.3平方米,耗资85万马克。该楼是一座砖石、钢、木混合结构的建筑,建筑为4层楼房,外墙大部分采用崂山红蘑菇石砌筑,是典型的德式建筑。上世纪90年代初,市政府根据大楼原貌在其北侧又建一幢外形、材料与老楼相同的新楼,使总督府旧址成为一个宏大的方形建筑群。 历史上,总督府旧址老楼曾进行七八次大修,最近一次大修是在1984年。由于常年海风侵蚀、风化,致使瓦屋面大面积渗漏严重,日前开始维护。(记者 刘延青) 青岛原胶澳总督府修缮 百年旧瓦被扔引质疑 齐鲁晚报报道称:由于年代久远,屋瓦面渗漏,青岛市103岁的原胶澳总督府进行修缮。但是修缮过程中,屋顶的百年老瓦不是被扔在垃圾堆里,就是不知去向,引起市民质疑声一片。 26日,记者在位于沂水路11号的胶澳总督府看到,该楼东西两侧已经搭起了脚手架,专门的建筑公司正在加紧施工,东侧楼垛上面的筒子瓦已经全部拆除。记者在附近的花丛里捡到几片被丢弃的瓦片,瓦片都完好无缺,德文清晰可见“R.KAPPLER&SOHN.TSINGTAU”。青岛大学德语系陈老师给记者进行了翻译,瓦片上德文的大体意思是“卡帕拉(音译,指姓)家族企业专为青岛制造的瓦”。陈老师表示,这些瓦片经历过百年的历史,每一片都显得异常珍贵,丢弃了太可惜。 在附近居住的市民任先生表示,自己小时候经常去总督府里玩耍,知道总督府改造,和附近的居民整天过来看,但是一直没发现拆下来的瓦是被如何处理的,让人非常疑惑。 还有青岛市民在网上发帖:在胶澳总督府正门旁边的一小堆垃圾中,见到破碎的筒子瓦,两边还有白灰渣子和旧木条等。后面的许多跟帖对此提出了质疑:既然是维修,对于的确存在风化和雨水渗漏的破碎筒子瓦换掉就可以了,为何要将筒子瓦全部拆换?而且这些筒子瓦不是一般的建筑材料,而是具有上百年历史价值的“建筑文物”,随意丢弃是不是太可惜了,这是在保护文物还是在破坏文物? 记者咨询了在现场施工的工作人员,对方表示,旧瓦全被拆下来,破碎的就当垃圾扔掉了,完整的瓦片有的被送走了,但不知道送到哪里去了,也有些还堆在院子里。参与胶澳总督府二期(1989年)建设的李新华见到记者拿去的瓦片,他表示,有些瓦片属于风化破裂,但有些瓦片完全是摔碎的,另外还有很多瓦片还非常结实,没必要全部换掉,虽然后来替换的新瓦片样子完全一样,但是和原来的没法比。 据悉,总督府现址为青岛市人大、政协办公楼,建于1903年,是典型的德式建筑,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屋顶的瓦片也是“古董”,典型的德制,每一片都印有德文。 相关链接 总督府的前世今生 德国胶澳总督府旧址位于观海山南麓的沂水路11号。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于1903年始建其总督府,1906年竣工,耗资85万马克。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总督府成为日本守备军司令部。1922年12月中国政府收回青岛,1929年7月成为青岛特别市政府所在地。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总督府成为日伪政权之“青岛特别市公署”、“青岛特别市政府”。1945年抗战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再次将总督府作为市政府所在地。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总督府成为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楼。1994年市政府迁新址。1996年12月25日,总督府旧址成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年烧砖瓦地得名大窑沟 青岛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的有关工作人员表示,总督府所用的瓦片是德国人在青岛制造的,当时特意在青岛开辟了几处采石场,并在大鲍岛北部修建许多窑场烧制砖瓦,今中山路北段就是当年烧制砖瓦的地方,因此得名“大窑沟”。 |
上一篇:海湾大桥市内立交桥效果图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