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小头条 > 正文

天堑变通途 世界之最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图)

来源:青岛财经日报-- 2008-05-02 06:01:04 字号:TT

    5月1日,仪仗车队缓缓通过杭州湾跨海大桥。新华社发

    6000名劳动者智慧和汗水连接嘉兴与宁波 “世界之最”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五一”国际劳动节,6000名劳动者的智慧和汗水有了收获,横跨杭州湾、连接浙江省嘉兴与宁波的世界最长跨海大桥试运营通车。

    “杭州湾与亚马孙河口、恒河河口并称世界著名强潮海湾,在此海域架设世界最长大桥,没有成熟的先例可供借鉴,靠的是全体建设者的创新精神!”宁波市常务副市长、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指挥部总指挥王勇说。

    这个由我国自行投资、自行设计、自行管理、自行建造的特大型国家基础建设项目的一组组天文数字背后,是一条条艰难的创新之路。

    民营资本首进“国字号”工程

    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投资概算几经调整,最后定格在118亿元。那么,这笔巨额资金从何而来呢?

    长期以来,我国大型基础设施“国字号”工程,尤其是大型桥梁、道路等项目,投资主体都是国家或地方财政资金,属于民间资本的投资禁区。

    几年前,宁波市提出创新投融资体制,大桥建设,市财政不出一分钱。“当时,大桥建设指挥部认真研究了国家投融资政策,得出结论,非禁即入。也就是说,凡国家法律没有明文禁入的领域,都可以向民间资本敞开大门。”大桥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金建明说。

    根据商业法则,118亿元资金需要个人或企业出资成立独立的大桥投资公司,不足部分由投资公司向银行贷款。按这一设计,总投资中银行贷款占65%,项目资本金占35%。在项目资本金中,建设方宁波与嘉兴按9∶1的比例出资,共同组建杭州湾跨海大桥发展有限公司。

    随着大桥正式动工,投资账单谜底揭开。嘉兴投资方是一家国有企业;宁波方投资中,45%来自于国有的宁波交通投资公司,其余为雅戈尔集团、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等地方民间资本。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之初,民营资本所占比例超过一半。

    在实施过程中,一场民营资本进退的插曲出现。首先是持股45%的雅戈尔集团低调出让了40.5%的股份,分别转给宋城集团等4家民营企业。随后,宋城集团由于有其他建设项目而退出,中国钢铁集团“接盘”顶替宋城集团投资大桥。

    “民营投资方虽几易其手,目前仍约占30%,民营企业投资方达17家,在‘国字号’工程投资中,民资占如此大的比例在全国仍是首例。”王勇说,“大桥建设为民营资本投资国家级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机制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诸多“中国创造”跃然海上

    杭州湾跨海大桥需混凝土量240多万立方米,相当于再造8个国家大剧院;用钢量需80万吨,相当于再造7个“鸟巢”。由混凝土与钢材为主体的大桥箱梁,长度分别为50米与70米,其中50米的梁一根重达1430吨,曾有“世界第一重”之称,更不用说70米的梁,而这样的梁需要架设数百根。

    在广阔的杭州湾运输架设如此庞然大物,没有先例与经验,没有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没有大型运梁施工设备,还要面对风浪干扰、海底浅层沼气威胁、海水腐蚀影响等世界性难题。当年大桥建设工程技术人员咨询过美国专家,这位专家扔下一句话:“这些问题我们没有遇到过,不过,如果把杭州湾跨海大桥交给我们去做,相信会有解决的办法。”

    设计与施工完全依赖外国,当然是捷径,可大桥建设指挥部慎重考虑后,选择了另一条路:自主创新,靠中国智慧,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中国的跨海大桥要打出中国品牌,只有自主建设、自主创新,才能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形成自主技术体系。

    于是,一个个“中国创造”跃然海上:

    为了“世界第一架”,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及西南交大数十位专家开展了15个课题的攻关,自主研制出巨型运梁车与架梁机,把“梁上架梁”的施工世界纪录由900吨提高到1430吨,并研制出可以把3000吨重物提升50多米的运架船。

    为克服风浪影响,技术人员花了3亿元自行研制出可在潮多流速急的海面上施工的一流打桩船。

    为避开浅层沼气对施工安全构成威胁,技术人员采用了有控制放气的钻孔灌注桩施工,这一工艺在世界同类地理条件中尚属首创。

    为防止桥墩不被海水侵蚀,科技人员攻克混凝土耐海水侵蚀技术难关,填补了世界建桥史上的空白。

    大桥建设者们获得了250多项技术革新,取得了以9大核心技术为代表的自主创新成果,有6项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些科技创新直接为工程节约资金10亿元,为中国桥梁史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海上工地“数据化”一目了然

    大桥工程指挥部总工程师吕忠达说:“施工管理十分难,这几个脚印是谁留下的、干什么留下的,不好查对。大桥提出设计使用寿命100年的建设目标,如果建设中管理不到位,这一设计寿命只是一种奢望。”

    这个百亿元投资的特大工程没有二期三期。36公里长的海上工地,多时有近20支建设队伍,建设者多达6000人,管理人员很难盯牢每一个施工者与每一处施工部位。如此庞大的施工现场,单靠人力无法完成施工管理,指挥部决定创出一条信息化、数字化管理之路。

    “同别的大工程不一样,我们还创新出数据化管理。”大桥指挥部信息处处长李斌说。指挥部把大桥部位资料“切成”两万多片装进电脑,每个箱梁与桥墩都有编号,只要打开电脑,找到要查看的部位输入编号,这个部位谁设计、谁建造、谁安装等相关资料就一目了然。(据新华社)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