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至35岁青年人5年减0.61亿
更多青年远距离流动,利于扩大通婚圈,促进社会融合
本报综合新华社12月24日消息 日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发布《当代中国青年人口发展状况研究报告》。报告指出,从青年群体数量的历年变化趋势来看,自2000年至2005年,青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在逐渐减少。
根据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00年、2005年14岁至29岁青年数量分别为3.38亿人、2.94亿人,5年来减少了0.44亿人;相应地,14岁至35岁青年数量分别为4.91亿人、4.297亿人,5年来减少了0.61亿人。
同时,青年占总人口的比重也在逐年降低。从2000年到2005年,14岁至29岁青年的比重从27.2%降到22.9%,14岁至35岁青年的比重也从39.5%降到33.5%。不考虑死亡等因素的影响,这实际上是我国人口出生水平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明显降低的反映。
报告指出,当前社会流动已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流动人口的规模也急剧增长,2005年已达14686万人。其中,14岁-29岁青年5249万人,占35.7%,14岁-35岁青年7639万人,占52.0%。报告课题组负责人侯佳伟认为,青年人更多地远距离流动,不仅有助于他们自身的发展,还有利于扩大通婚圈,促进社会融合。
报告显示,2005年我国2.94亿名14岁-29岁青年中,城镇化水平为47.44%;在4.297亿14岁-35岁青年中,城镇化水平为48.52%。按照两种年龄口径计算的青年人口的城镇化水平均高于全国总的水平42.99%。
报告课题组负责人侯佳伟认为,青年人口的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以说中国的城镇化是年轻人的城镇化,相对于其他年龄段,尤其是老年人,青年更多地分享了城市化、现代化的成果。“但同时,由于乡村青年大量流入城市,导致城市中青年比重提高,乡村中青年比重降低,显然会加剧乡村地区人口的老龄化,影响乡村地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