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小头条x > 正文

社科院公布07民企三大榜单 青岛民企集体缺席

来源:青岛日报-- 2007-11-20 14:01:41 字号:TT

       青岛民企为何集体缺席“三大榜单”?

       备受关注的第5届中国民营企业峰会日前落幕,中国社科院在会上公布了2007“中国民营企业综合竞争力50强”、“中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本竞争力50强”和“2007中国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十大领军人物”三大榜单。

       提到榜单,往往觉得有点儿烦,皆因各类评选多如牛毛,有失公允,有些牵强,不过,就客观性和权威性而言,这三个榜单还是有些分量的,因此,有必要不惜笔墨来“掂量”。

       根据就近原则,不妨先说说青岛民企——集体缺席“三大榜单”,这种缺憾其实也反映出青岛民企还需要继续做大规模、做强影响,改变小而散的局面。“大个头”企业往往能产生榜样效应,在一地引领一个甚至数个行业发展,青岛民企在这些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再来换个思路,放开眼光审视入选者,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经验。从三大榜单来看,浙江民企取得了满堂彩。“综合竞争力50强”和“人力资本竞争力50强”中,均有26席被浙江企业拿下,万向集团、广厦集团、吉利集团等一大批企业上榜。在备受瞩目的“国际竞争力十大领军人物”榜上居然有郭广昌、鲁冠球、汪力成、邱继宝、郑秀康等5位浙商入选,雄踞“半壁江山”。

       浙江民企何以如此出彩?据了解,去年,浙江民营企业实现总产值12547亿元,占全省GDP的80%,在去年全国民企500强中,浙江有202家入围。由此可见,浙江民企已经全面崛起,民营经济开始领跑。正是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显示了浙江民企的规模和影响。而支撑其发展的原因,一方面是当地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日益优越,另一方面是深厚的商文化与时俱进,不断推动。徽商、晋商、浙商,是中国影响最大、最具活力的三大商帮,参与峰会的知名经济专家和企业家大都认为,浙江人天生有一种经商精神,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浙江涌现出一大批民营企业家群体,他们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秉承了浙商所固有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和自强不息、吃苦耐劳、不断创新的精神,把生意做到了省内外和国内外,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家的缩影。

       榜单的作用是什么?笔者以为,至少有三,即肯定、鼓励、引导。对于入选者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后来者以引导。看到了这一点,我们有理由相信,青岛民企尽管暂时缺席了“三大榜单”,只要正视差距,还是可以后来居上的。不过,在发展过程中,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注意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引导企业高起点突破,不断落实融资、创新、人才等相关配套措施。另外,要注意发掘具有本土特色的商文化,培养创业者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诚信、博大,追求卓越。

       任何发展都有一个过程,都有一个持续的阶段。因此,对于后来者不可揠苗助长,要尊重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那么,“上榜”到底有没有捷径可寻,笔者以为借力资本市场值得探讨。据悉,在福布斯排行榜和胡润百富榜中,总部在广东的企业远远多于在浙江的企业,而实际上以民企对两省的经济贡献而论,浙江民企要大得多。有关人士认为,主要原因是广东的企业多为上市企业,借力资本市场做强了影响。2006年,我国民营上市公司378家,不到全部上市公司的四分之一。青岛上市民企去年只有四家,如果在规模和影响力还不足以对决南方企业的情况下,借力资本市场做大影响不失为一种选择。

       中国民营经济的全面发展,催生了“三大榜单”,正确的认识和解读,有利于后来者不断创新并实现跨越,从而更接近甚至进入榜单。青岛民企这次集体缺席,既要看到差距,也要看到希望。唯此,才能产生进步的动力。

       □刘红星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