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十七大进入第四天,十七大报告力倡“和谐世界”的时候,关于“中国威胁”的各种版本并没有真正远去和消失。英国《金融时报》日前刊文提出“中国发展模式可能非常容易与美欧发生碰撞”的“忧虑”,正点击到了中国发展遭遇的“成长的烦恼”与尴尬。
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大家庭中自处,赢得别人善意的关注,赢得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是中国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中共十七大需要回答的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背景下,中国已经被公认为引领潮头的国家。然而不同角度,对中国的今天和未来却有着不同的解读、猜测和误读:甚至当年极力劝说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国家,也开始担心中国崛起将对自己产生重量级的碰撞。对碰撞的恐惧和担忧,引出频发的摩擦和人为的壁垒。
用不算长也不算短的篇幅,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回答了世界的疑问。“共同分享发展机遇”、“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共同维护”、“相互帮助”、“协力推进”、“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兼顾对方……的正当关切”等等,在这些形式趋近、信息一致的表述中,一个与世界共荣、与各国共赢的负责任大国与合作者的形象跃然而出。
有观察家指出,胡锦涛报告在“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部分,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合作者的立意与国际化的语言,是对国际大家庭真正融入之后才可能具有的视野和境界。中共非常清醒地知道“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所以,“和平发展”、“决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是中国外交思想的自然结论。
然而,尽管中国早在进入国际大家庭的第一天就申明“和平共处”、“互利合作”,但是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和对大国崛起的历史认知,国际社会始终保持观望与警惕。及至中国惊人发展的今天,这种观望与警惕进而转变为恐惧和忧虑。中国必须不断以事实来回应国际社会,并为自己所走的崭新的“和平发展道路”赢得信任和信心。
历来秉信“行胜于言”的中国,在外交领域推进和平外交、大国外交,已经用事实为自己的和平理念做出注脚。中国元首频频在国际舞台用崭新的世界观给世界带来脑力冲击,中国的各层次外交广受认可,国际透明度不断提升,进而日益承担起全球责任,参与解决世界难题。
本月刚刚在北京结束的第六轮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终于迈出了实质性一步。其间包含了不少中国的和平意志、斡旋能力与耐心。同样,在苏丹的达尔富尔问题上,中国在种种的误读中默默做工作,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誉。
诚如胡锦涛所说,“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中国用“和谐世界”理念为自身发展寻求空间的同时,也确实带来了世界乐见的效果。中共十七大报告以坚定的理念、柔性的表达,力推“互利、合作与共赢”,谋求与构筑外交之“谐”局,则勾勒出未来五年中国明晰的外交路向。(中新社记者 张量)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将对官员正确政绩观提出新要求
下一篇:理论创新的历史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