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但要在生产线上创造奇迹,在别的领域华晨宝马似乎也不甘人后。
日前,华晨宝马对自己的管理层再动手术,任命柯汉担任主管生产的高级副总裁,这也是华晨宝马在短短的三个月内第三次任命新的高管。至此,宝马中国对华晨宝马的兵权调控与收编行动已经基本完成,华晨宝马彻底沦为代工厂的痕
迹越发明显。
高管整编
也许柯汉的履新,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华晨宝马总裁吴佩德了,至少从此他可以免去沈阳与北京之间来回奔波的辛劳,直接开车到北京佳程广场的写字楼就可以了。
事实上,随着柯汉5月1日正式到沈阳就职,沈阳工厂也成为了他以后一段时间内主要的活动地点。
当然,事情远没有调换一下办公地点那么简单,因为今后华晨宝马的生产事务也将从此转交给柯汉负责,对于依旧不温不火的市场而言,柯汉身上担子的重量恐怕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得出。
华晨宝马此次的人事调整,其实并非偶然,这也是宝马在两个月内连续更换的第二位高级副总裁。上个月,33岁的戴雷博士刚刚被任命为华晨宝马的营销高级副总裁。至此,华晨宝马包括销售、生产、财务在内的三位高级副总裁已经全部易主,只剩下人力资源高级副总裁的职位尚未明确确定。
尽管按照华晨宝马方面的说法,这是一次再正常不过的人事更替事件,但华晨宝马成立以来的首次大规模高层集体换血,还是让人不能不浮想联翩,毕竟按照常规,接二连三的人事震荡背后掩盖的往往是权力的更迭。
事实上,华晨宝马对中方的收权行动早在今年三月就已经大刀阔斧了。
2007年3月1日,当吴佩德接替施润博担任华晨宝马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的消息突然传出,其效应不亚于朝着装满食人鱼的水桶里丢进了一条羊腿,整个华晨宝马都由于这一事件而变得沸腾不已。
因为在很多人看来,施润博的离去多少有些蹊跷,不仅事前没有任何征兆,而且事后也语焉不详,更让人疑惑的是从他2005年起担任华晨宝马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执掌销售大权以来的两年间,宝马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出现了大幅增长,2005年共销售2.4万辆,同比增长52%,2006年达到3.6万辆,继续保持50%以上的增长,在如此良好的业绩背景下,施润博的调离的确令人玩味,在外界看来,这是“宝马向合资公司收权”的一个明确信号。
随后,这一逻辑被宝马中国演绎得更加纯熟自如,4月5日,宝马大中华区业务拓展总监戴雷被任命为华晨宝马营销高级副总裁,华晨宝马销售公司的相关部门也就此正式合并入宝马大中华区。
尽管对此宝马大中华区发表声明称:“宝马集团没有任何计划或意图去改变由双方股东所一致确认的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与运营模式。”但不难看出,宝马中国挥动人事手术刀的最真实意图,从一开始便是为营销体系整合作铺垫,将营销权力彻底回收。而宝马在中国的集权运动,带来的直接变化就是相对提高了它在中国市场的运作效率和对市场的反应速度,而这一点也正是宝马中国一直看重的。
当然,这只是宝马中国局构想的一部分,而随着近日宝马欲收购沃尔沃传闻的升级,华晨宝马未来依然有太多的变数,因为对于中国市场而言,一旦宝马收购沃尔沃成功,至少要涉及到宝马、福特、长安与华晨的四方角力,届时沃尔沃是仍旧由长安福特马自达继续国产,还是“移师”华晨宝马生产销售,这都是待解的谜团。
对于这一传闻,华晨宝马和长安福特马自达相关人士均表示不变发表任何看法。
华晨失语
面对话语权力逐渐不对称的现实,华晨方面似乎表现得很坦然。按照华晨宝马一位内部人士戏谑的话说,现在公司准确的称呼应该是“宝马华晨”了。很显然,中方话语权的式微已经把华晨汽车置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华晨与宝马之间的貌合神离,早已不是一天的事情了。在今年四月的上海车展上,宝马与华晨汽车就曾上演过分庭抗礼的“独角戏”,这也让外界对宝马“收权”的猜测多了一份真实的注脚。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在宝马进入国产的第四个年头,宝马中国的翅膀突然变得强硬了起来,悄然之间,合资伙伴的关系也发生了急剧的裂变。今年年初,华晨宝马更是以更换总裁为契机,顺便将合资公司销售权划归到宝马大中华区,原本在生产制造上就具有决定性话语权的宝马,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将市场推广、品牌传播、广告投放和渠道管理一并纳入自己旗下,完成了全面掌控合资公司的最重要一步。
当然,在这其中,宝马“收缴”销售权的行动更加受人关注,而宝马方面选择负责生产的吴佩德接替施润博的职位,其意图很明显:随着市场和销售权收归宝马大中华区,华晨宝马的角色定位也将归位于生产领域,而随着进口车与国产车并网销售的步伐加快,在销售渠道上,华晨宝马的角色也将可怜的变为负责产品生产和物流配送。
种种迹象显示,宝马中国正式通过层层渗透的方式,不露声色的将几乎所有实际权力收到了自己手中,来自华晨汽车方面的声音已经微乎其微。
也许,华晨汽车在华晨宝马中的地位迅速沦陷的说法并不确切,正如华晨宝马内部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员工所述,事实上,华晨宝马自合资公司成立以来,大到新车型的引进,小到如何在中国市场进行推广宣传,几乎全部重大决策都是宝马单方面说了算,华晨方面只是一个象征。这种状况不惟华晨,在其他合资企业中,中方话语权的沦落也只是彼此心照不宣的秘密罢了。
“华晨在合资公司中的弱势地位,对合资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危险的、也是不健康的信号。”汽车业资深人士贾永轩认为。 CUBN
记者 梁美娜北京报道
责任编辑: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