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临近时,教育部日前传出消息:我国国家级题库已经立项,财政部和教育部考试中心将共同出资一个亿推动考试安全。
此举一经推出引来各方争议
,有人认为给参加考试的考生一个公平的环境比什么都重要,觉得“钱花得值”;有人认为,在教育整体投入不足的当下,斥重金于“考试安全”纯属浪费,不如将其用于加强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一亿元可以建无数个希望学校了”;还有人认为:在我国,考试承担了太大的意义(考试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人生轨迹),大家对考试的重视程度无以伦比,并为其铤而走险,与其斥重金推动考试安全,不如改革我国“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并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一亿元考试安全经费:必要否?
近年来,一些考试舞弊的丑闻屡见报端,考试作弊呈规模化、组织化、高科技化的趋势,作弊手段也不断翻新,甚至出现了与作弊有关的相关产业。更有甚者,去年某省一高校的考研考场,一次性抓到了十几辆“全副武装”的无线发射车,“技术设施非常先进,有的甚至比公安部门的装备水平还高”,车里面有很多枪手忙着答题、向考场发射答案。种种现象表明,考试安全越来越成为大家所关注的焦点。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汲生才说:“现在考试作弊手段比以前多多了,从传统的携带纸条、打手势、左顾右盼、找人替考,到现在使用手机和无线耳机作弊,花样繁多,令监考人员防不胜防;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组织严密的作弊中介,他们有的通过培训学校,有的通过网络传送答案。”
对此,汲生才认为:“一亿元考试安全经费看似很多,实际上还是太少了。如果花钱能保证给考生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多花几个亿也是值得的。”
上海理工大学二年级硕士研究生槐伟鹤则认为花费这一个亿“意义不大”,“不管是建立题库也好,加强技术监管也好,作弊者都会想出其他新的作弊办法。这么多的资金为什么不用在当前我国教育更需要的地方,比如对科研的扶持,对贫困地区的资助上呢?”
教育问题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则对“一亿元保障考试安全”持怀疑态度。他说:“以往重大考试作弊案件中存在同一特征:在一些作弊高发地区,往往是监考老师(及其主管领导)亲自策划、参与作弊,里应外合导致作弊防不甚防,这些并不是简单地用投入资金就能解决的问题。”
“与其投入人力物力来保障考试安全,不如将这笔钱用到解决农村的学校危房上,1亿元可以改造几十万平方米的农村学校危房,切实提高这些学校的安全性,让学生不再为上学签‘生死状’。”熊丙奇说。
保障考试安全:重在立法?
近年来,我国湖南嘉禾、广东电白等地出现了高考群体性作弊案,虽然参与作弊的当事人都受到了严厉处罚,但由于我国缺乏对考试的立法、作弊成本过低等原因,使一些人仍频频铤而走险。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到目前为止,我国教育考试方面的法规尚不健全,对作弊人员的处理手段还缺少法律依据。按我国《保密法》规定,统考试卷是绝密文件,但并未解释何时解密。“有些人进入考场并不是为了考试,而是窃取试题向外输送,牟取暴利。然而,对这些人员的处置,我们却缺乏法律依据。”他说。
上海汇业律师事务所的周开畅律师说:“我国现行法律中对考试作弊究竟如何定性尚无明确规定。一般来说,作弊者均由教育行政部门按‘违规’处理,但按照违规处理的话,显然处罚力度还远远不够。”周开畅律师透露,有关方面已经在讨论考试立法问题,对于组织、参与考试作弊的人员有望依法进行惩处。
熊丙奇教授则认为考试作弊“事实上已经构成泄露国家秘密罪”,“并非我国现行的法律治不了有组织作弊者的罪”,“而是在各方利益的制约下不了了之,导致作弊分子日益猖獗。”
熊丙奇教授认为,真正需要提高的是有关部门“依法治教的意识”。他说,“对于白纸黑字的法律条文,教育界内外人士,大多没有敬畏之心,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因此,即便有所谓的《考试法》出台,考试作弊依然无法拒绝——监考老师帮忙作弊、不把作弊行为记录在案、接受举报单位不受理举报、受理举报而不公开处理,诸如此类,只能让大家徒叹奈何。而那些高级的防备技术,则有可能成为作弊者更好的‘幌子’。”
而复旦大学中文系二年级硕士研究生罗铮则认为:在“重拳出击”严惩作弊的同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罗铮认为,考试作弊现象的泛滥“恰恰反映了现代社会诚信缺失的现状,不少学生对考试作弊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种社会之怪现状折射出了学生的诚信意识淡薄”,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建立每个考生的考试诚信档案,加大考试作弊成本。”
谁来为考试“减负”?
谈到如何预防和惩处考试作弊问题的同时,一个极易被忽视的问题其实也应引起我们的深思:在我国,考试为什么能让学生抛开道德的谴责而频频作弊?
熊丙奇教授认为:“当前我国的国家考试,之所以作弊事件频发,根源在于一次考试对一个人的前途“意义重大”,考试被赋予了太多考试以外的意义——四级考试不达到规定分数,拿不到毕业证书;高考考场落败,人生道路将完全改变——考试成绩与个人真实能力、素质相背离——用人单位在乎‘人才’有无英语证书,却不对人才进行现场英语考核,甚至不考虑英语是否真能在实际工作中派上用场。
“其次,我国大学入学体制具有‘严进宽出’的特点,大部分因作弊侥幸进入大学者,很少有达不到大学较高学业要求而被扫地出门的忧虑。这样的教育体制,毫无疑问,会让部分学生以‘步入大学校门’作为学习的奋斗终点,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部分人为‘跨入大学校门’而铤而走险。”熊丙奇认为。
还有一些网友认为:当前我国的学生评价体系不完善,德、智、体、美、劳中对‘智’太过偏重,考试在学生的评价体系中权重过大,‘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诱使学生铤而走险。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羊凯江说:“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减少考试作弊,必须既治标又治本。应从制度入手,改变单一以‘智’取人的做法,真正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现在有些大学已经废除了将英语四六级证书与学位挂钩的作法,这是个进步。同时,需要加强学生道德教育,让学生明辨是非曲直,拥有诚实正直的品质,从内心感到作弊是可耻的,只有这样才可能正本清源。”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一些地区的教育机构已在尝试对学生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以减少作弊的发生。例如增加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变单一的闭卷考核为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核,如课堂讨论、课堂发言、社会实践等”。但“这样比较合理的考核形式如何在大规模考生中推行,尚需有关部门研究”。
对于根治作弊,保障考试安全的问题,羊凯江表示:“金钱虽然可以为防止作弊、保障考试安全起到资金支持,但要想将考试安全真正落到实处,还有赖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及我国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向前推进。”(陈琼珂
刘丹)